⊙吴佳潞 王 芳[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院校平台·绍兴文理学院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太阳意象
⊙吴佳潞 王 芳[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太阳意象具有多重含义,既是光明、希望和美好的象征,同时又是失望、痛苦、灼烧和毁灭的象征。小说的太阳意象同时还有原型意义,两位男主角身上都有着“太阳神”的两面性,他们共同促成了苔丝的悲剧命运。哈代把苔丝塑造成为“太阳神”(男性)的崇拜者,并最终因其对太阳的信仰被明正“典刑”成为“太阳神”的祭品。
《德伯家的苔丝》 太阳意象 崇拜 献祭
导言
“‘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已有三年,得到了学生的热情支持与配合,并于2013年获得浙江省教育厅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kg2013401),作为改革的倡导者,我感到十分的荣幸。教改中有一个学习团队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积累自由组合,每组4-6人不等,共同研读一部经典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文本发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相关拓展阅读解决问题,最后行之于文。这三组文章就是学习团队的部分成果,这些文章虽然还显得稚嫩,但切入角度都很新颖,观点明晰,表达流畅简洁,还是有一点学术价值的。
组建学习团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学习,由个体封闭式学习转向团队合作学习,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校课堂的这台戏,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演、来唱。
衷心感谢《名作欣赏》杂志社对我们教改的一贯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
————王芳(绍兴文理院副教授)
《德伯家的苔丝》①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是典型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成功地运用了黑夜、光线、颜色等一系列原型意象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其中“太阳”这一意象在《苔丝》中更是得到了多层次的运用,借助“太阳”及其原型意义,哈代把苔丝这个“纯洁的女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时代背景之上,深刻反思了他所处时代的弊病与矛盾,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苔丝》中有很多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境贴合,具有暗示和象征的作用,而“太阳”以及与太阳相关的“光线”,例如“曙光”和“晨光”等意象,在《苔丝》的环境描写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里“太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象征意味:光明、希望和美好;失望、痛苦和死亡;炙热、灼烧和毁灭。
太阳是万物生存的根源,太阳对人类来说最原初的意义就是光明和希望。苔丝来到纯瑞脊的亚雷·德伯的宅第后,“就在那个太阳照耀的早晨,对她的新地位里所有的那种新鲜和自由劲儿,倾心向往起来”(德,72)。苔丝开始向往光明美好的生活,希望通过在这儿工作赚得的钱来弥补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马匹死亡的损失。在苔丝走出被诱奸的阴影,前往塔步篱牛奶场时,感觉到了生活中新的希望在召唤:“她迎着柔和的南风,往前跳着走去,那时候她的希望之心和太阳射出之光两相融合,仿佛一团光辉的氛围,把她环绕。”(德,127)而苔丝在牛奶厂与安玑相处的过程中,太阳也是必不可缺的现象:“日光从窗户眼儿斜着射了进来,射到克莱的脊背上……又深深射进她那又多又厚的头发里”(德,206);“太阳既是和大地非常接近,一片草原又非常平坦,因此克莱和苔丝的影子……”(德,233)苔丝这时感受到的是生活中的光明和美好,而“太阳”正是这一美好、光明的见证。
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常把它和生命的衰老进行对比联想,因此,太阳也蕴含着失望、痛苦和死亡。每当苔丝的命运开始走向悲剧、变得失望和痛苦之时,象征着光辉落下的“夕阳”总是应景地出现:苔丝前往纯瑞脊,就是走向命运悲剧、走向痛苦的第一步,此时,夕阳便出现了:“镇里的窗户,都在西下的太阳光里,亮得像灯一样”(德,46)在苔丝失身的那个晚上,夕阳也出现了:“太阳刚要落,黄色的亮光和蓝色的暮霭,正一丝一丝地互相斗争……”(德,76);在苔丝迫于生计,只能投靠亚雷时,夕阳再次出现:“初春薄暮的斜阳,冷清清地怀有恶意一般,射到那一堆锅盆壶罐上……”(德,420)不仅如此,“太阳”还与死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苔丝驾着马匹出事时,“她面前那一摊血,已经凝结了起来,显出五光十色,太阳一出,更把它映得千变万化”(德,42),阳光此时照射的光彩不再是简单的明媚,而是蕴含着死亡的绮丽。苔丝被捕时,曙光慢慢照耀在苔丝沉睡的身上,象征死亡正一步步来临。“他们虽然都年轻……让太阳的光线毫不怜惜地含着笑容,看着他们那种悲伤的姿态”,苔丝死亡的那刻,太阳以冷酷无情的形象预示着生命的消逝。
除了朝阳与夕阳,《苔丝》中的“太阳”还常以“骄阳”的形式出现。“骄阳”的灼烧,在夏季表现的尤其强烈。所以,“骄阳”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苔丝夏季生活的塔步篱奶场。“大叶子的大黄和卷心菜,也都睡着了,它们那些宽阔发蔫的叶片,在日光下低垂,好像半开半闭的伞”(德,205)。此时,正是苔丝和安玑感情表达最为强烈的时候。苔丝对安玑的感情十分炙热,像太阳一样,灼烧着苔丝。苔丝在猛烈的感情下,明知不可嫁给安玑,却依旧选择了毁灭性的爱情。这夏季的“骄阳”也象征着苔丝热烈的感情,且必带来其毁灭的一面。
哈代深受古希腊思想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使用了古希腊的神灵作为原型来塑造人物,在《苔丝》中,除了环境描写中频繁出现的“太阳”,哈代还把太阳和两位男主角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的多面性,来塑造这两位影响了苔丝命运的男性,尤其是安玑,是典型的太阳神。古希腊神话里的太阳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青春之神,同时司掌音乐、诗歌,外表俊美,潇洒聪明,手握竖琴、优雅迷人;但同时,太阳神也意味着灼烧、毁灭,太阳神之子法布同驾驶太阳车靠近了大地,把地母该亚都烧焦了。另外,太阳神阿波罗还同时司瘟疫,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开篇,太阳神阿波罗就给希腊军营发送瘟疫,因此,太阳神阿波罗具有双面性。
安玑外表俊美,博览群书,苔丝“好像不是把安玑·克莱当作了有肉体凡胎的人看待,而是把他当作了智力的化身看待”(德,153),安玑还酷爱音乐,手里常常拿着竖琴。这一切特征都表明安玑和太阳神阿波罗有十分相似的特点,太阳神就是安玑的原型。安玑在巴西饱经患难归国后,外表已经憔悴,但在苔丝眼里,他仍然是她的太阳神:“他现在还是她的安提诺,甚至于是她的阿波罗。”(德,446)
安玑的情感和行为对苔丝而言,也是太阳神的存在。“苔丝现在爱克莱爱到极点,克莱就是她的性命、她的心肝。这段爱力,仿佛日晕,光辉四射,把她包围起来,叫她把过去的苦恼一概忘却”(德,235),安玑给了身心受创的苔丝以希望、光明和幸福。安玑让苔丝感觉到光辉和爱情,让苔丝从失贞的痛苦中走出来,给她以心灵最大的安慰。和安玑在一起时,安玑炙热真诚如烈阳的感情让苔丝“像在太阳地里晒过的猫一样”(德,206)。在苔丝眼中,安玑爱她,是像太阳那样“纯正无私”“勇敢侠义”“轻怜痛惜”。在安玑身上,苔丝得到的是心灵的太阳神:治愈心灵创伤,给以生活的希望。
但另一方面,安玑身上也有太阳神灼烧、摧毁的一面,并且这种摧毁还是致命的。在新婚之夜,安玑不肯原谅苔丝的罪过,让苔丝再次备受精神折磨。安玑在两人新婚相处三天之后,便抛却苔丝,让苔丝陷入对自己无辜的罪过的痛苦之中。苔丝把安玑看作太阳神一般崇拜,然而,在接受安玑的心灵抚爱的同时,也被那炙热的感情难以避免地灼伤,甚至这是导致苔丝杀人的潜在精神驱动力,使苔丝走向了悲剧。
小说中的另一人物亚雷在出场时,也经常有太阳紧密相随,亚雷总是在白天出现。“她第二天一早起来”(德,46),“一切都光明、蓬勃、休整有方”(德,48),苔丝就是在一个光明的早晨第一次见到亚雷。而在多年以后苔丝再次见到亚雷时,“午后三点的太阳,正射在他的脸上,把他映得清清楚楚”(德,354)。哈代在小说中让亚雷自认为是撒旦,在基督教传统中,撒旦原是大天使,是太阳之子,因背叛上帝而堕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撒旦是太阳的变体,他身上体现的主要是太阳危险、毁灭的一面。亚雷先是以无耻、无赖的手段夺走了苔丝的贞洁,后又诱骗苔丝,坚称安玑永远不会回来,在家人无着落的情况下,苔丝最终接受了他,成了他的情妇。
不过,亚雷身上仍然存留着太阳拯救、希望的一面,虽然这种拯救被他无法克制的情欲和资产阶级铜臭所玷污。亚雷在苔丝家的马死于意外时,给了苔丝一份工作;在苔丝受到“红桃皇后”的攻击时,带她离开了险境;在苔丝被农场主残酷压榨、折磨、无力承受之时,抛出免于劳力的橄榄枝;在苔丝的父亲去世后,又安顿了她的家人。亚雷虽然摧毁了苔丝的清誉,但解救了她家庭生活的困厄,这种解救,无疑也是苔丝所看重的。
J.希利斯·米勒在谈到这部作品中的太阳意象时指出:“太阳在这部小说中是丰饶的阳刚之气的源头,是生活的本原,但又是一股极富危险性的能量,它能穿透一切,毁灭一切。”②太阳的这双重特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小说中这两个把苔丝一步步引向毁灭的男主人公身上。
早有论者指出,《苔丝》中的太阳意象,是一种原型意象。③太阳的原型意义是多重的④,从性别、人类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它是男性的、父亲的。《苔丝》中的太阳意象,更多的是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在第14章,开始的一段关于太阳的描绘中,哈代明确地给了太阳一个男性面貌:“太阳因为有雾气的关系,显得不同寻常,好像一个人,有五官,能感觉;想要把他表现得恰当,总得用阳性代名词才成。他现在的面目既是那样,再加上一片大地上,连一个人影儿都没有,这就立刻叫我们明白了古代崇拜太阳的原因。”(德,104)这段话中“阳性代名词”的原文是“themasculine pronoun”,明明白白地强调了太阳的男性气质,并且认为崇拜太阳,是天底下最合情合理的古老宗教。
小说中提出的太阳崇拜,对于理解小说人物的命运是一个再重要不过的因素了。在小说开头不久,写到女性游行队伍时,叙述者告诉我们:“她们中间每一个人,都有暖和的太阳,在她们身上晒着,同时,她们每一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个独有的小太阳,晒着她们的灵魂;一种梦想、一种爱情、一种心思、至少一种渺茫的希望。”(德,20)显然,这些维持着古风的女性,是太阳神崇拜的信徒,至少苔丝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信徒。这些女人心中的暖和太阳,在那个时代,只能是某个男性,比如爱慕者、追求者甚至是丈夫。她们将男性看作是梦想、爱情和希望,钦羡男性的智慧、力量、意志和独立的思想。苔丝对安玑的崇拜,正是这种崇拜的典型。安玑的精神性、对传统道德的怀疑、坚定的意志和克己的能力都是苔丝渴慕的。安玑像太阳一样光明、平等的精神化的思想吸引了苔丝,使苔丝极力追寻这“太阳”。只是苔丝没有想到,这“太阳”纵然光明,却依旧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女性的压抑与束缚。安玑身上还残留着传统社会,即男性中心社会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苔丝努力地追寻“太阳”,追寻灵魂上的救赎,最终只能被“太阳”灼伤,成为祭品。哈代用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结尾来表达苔丝献祭“太阳”这一思想:在曙光微亮的时候,太阳升起,而在悬石坛上的苔丝也被捕了。悬石坛是古人向太阳祭献的地方,这个情节表明,苔丝完成了向“太阳”祭祀的仪式。
《苔丝》讲的是一个农家女短促而悲剧的一生,苔丝这个人,从一般的社会道德来看,实在很难说是否纯洁,哈代却似乎是特意给自己找麻烦,给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历来有不少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为苔丝辩护,有的说她是受困于家境,有的说她只是资产阶级花花公子亚雷的受害者,种种不一而足。这些说法都有那么一点道理,却都忽视了小说中一再重复的一个观念:苔丝母亲对苔丝出卖肉体维持家境的隐约期待、黑桃皇后对贞洁的无所谓态度,以及后来牛奶场老板讲述的那个玩弄女性的杰克的故事,都说明在农村,女性失贞并不是希罕事,从苔丝失去童贞的种种现实原因来为她的纯洁辩护显然是流于表面的。笔者认为,小说被突显出来的太阳意象以及苔丝的太阳崇拜倾向,蕴含着哈代声称苔丝纯洁的真正原因。苔丝作为19世纪末期的一名普通农村女性,她的“太阳”崇拜,实际上体现了她对自我的诚实,体现了她寻求一种更加超越,更加精神化生活的追求,而她被“太阳/男性”灼伤的悲剧命运,其本质是女性自我意识初步觉醒后,无路可走,只能归顺现有的男性秩序,但现有的男性秩序却没有用包容的胸怀来接受这些时代的早产儿。苔丝之纯洁,就在于她始终保持着对太阳/男性的信仰,并且尽力向它靠拢,直到最后被明正“典刑”。
原型批评并不仅仅止步于某个原型象征着什么,任何一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原型时,都必然会把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探究,糅合到人物的人生轨迹之中,原型的使用,往往会展示作家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深刻洞察。《苔丝》中太阳意象的多层次运用,正是哈代对他所处时代矛盾的一种敏锐把握,苔丝这个如飞蛾投火般奔向太阳的女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自己的太阳,最后只能被传统文化的太阳灼伤,成为“太阳”的祭品。
① [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若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本文所引文本均出自此版本,为了行文简洁,只随文标出页码,不再另行作注)。
② 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王宏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
③ 徐江清的《〈苔丝〉中的太阳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原型批判角度阐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年第 3期),J.B.Bullen.The Expressive Eye:Fiction and Perception in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均持这种观点。
④ 太阳原型的意义,包括“创造力、自然法则、意识(思想,启蒙,智慧,精神幻想),也是父亲本原”。详见威尔弗雷德· L·古尔灵、厄尔·雷伯尔等著《文学批评手册》,姚锦清、黄虹炜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217页。
[1] [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若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 李瑾,李静.《德伯家的苔丝》一文中的原型意象[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作 者:吴佳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王芳,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