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能让我脱离实业,我真就再也不会干实业了。”一位刚刚40岁的民营企业老板对我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退休”。
这位70后河南籍老板富甲一方,旗下有房地产、矿业等公司,但现在,他那张一点不老陈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事实上,他经营的企业并不像2008年那般受困于紧绷的现金流,至少目前银行信贷没有多紧,融资不算困难,利息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他说他的焦虑感比金融危机时要强烈得多,什么也不敢干了。
焦虑主要是因为对未来没有预期,“金融危机那年是过冬,现在是掉进冰窟窿里看不到天了”。停下手头上大部分的项目,甚至退了几个低价拿来的地块后,这位民企老板开始游走于各种“朋友圈”,一方面是想了解别的企业状况如何,另一方面看看能否找到什么投资机会。
不过,让他更加失望的是,“朋友圈”里的实业企业家十之七八和他一样焦虑,要不是考虑身后有太多和自己奋斗多年的员工,很多企业家也都会选择不干实业。
1月CPI\PPI双双创下五年新低,CPI跌破1%,而PPI已经连续35个月同比负增长。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领域的结构性通缩蔓延到全面通缩。
尽管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也在努力适应变轨调频,但对于那些传统的实体企业来说。别说五年规划,三年之内到底如何,能说看清的企业家都不多。
这种焦虑感不仅仅写在民营企业家脸上,国企的老板们也在煎熬。我前段时间拜访了一家国有企业的董事长,2014年这家大型企业虽然取得了还算说得过去的利润增长,但旗下公司却分化越来越严重,几家好的下属企业支撑了整个集团七八成业绩增长,而那些并不强的企业消耗掉了集团不少增长幅度。
这位国企董事长说,真不是因为那些情况不好的企业不努力,整个行业都处在下行周期,能比别人亏得少就不容易了。而另一方面,3%不到的行业平均利润率连银行利息都覆盖不了,民企老板可以退出不干,国企人顶着国家利益的帽子,扛着产业标杆的大旗,就得死扛着。眼下只能靠集团赚钱的业务板块来反哺,期望下一步的改革能带来新的变化。
或许,这就是大国经济转型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期吧。焦虑归焦虑,日子还得一天天得过。上面的这两位企业家其实也并没有真的丧失对发展的追求,他们依然试图用更多方法改变现状,也改变自己。
那位民营企业家说他去参加过几个90后创业的聚会,基本听不懂这些年轻人在说什么,却又不明觉厉,我庆幸我那个年代,没有这么多有想法又敢干的年轻人。
也许是受了这些年轻人的刺激,刚及不惑的民企老板决定转型成为创投投资人,利用自己对产业的认识,给予年轻的创业者们一些经验和资本的支持。这是他透过焦虑看到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