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制度建设 强化质量管理

2015-03-12 19:04李岩
出版参考 2015年1期
关键词:书稿出版物选题

李岩

对于“规范审读报告,提高图书质量”的主题,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是要充分认识审读报告的重要性,二是撰写审读报告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三是中国出版集团在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经验体会。

一、充分认识审读报告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说,出版的本质在于选择。好的出版人、出版机构,应该具有大视野、大格局,能够率先抓住时代的先声,发现社会的趋势,把握社会的大潮,抓住时代的大话题,选择那些善于捕捉时代脉搏的作者和作品。同样,图书编辑加工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它与工厂的流水线不同,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每一个作者、每一种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而编辑加工的过程也体现了编辑的思想,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此才有品牌出版社的产生和优秀编辑出版人的出现。

编辑的思想能力和再创造的水平,具体体现在哪里?审读报告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审读报告是编辑职业素养的直接载体,它显示出编辑的认知能力、鉴赏水平。前些年,周振甫先生与钱锺书先生的交往故事,被媒体报道后,一时被传为业界佳话,广为人知。除了钱先生在《管锥编》序中写有“命笔之时,数请益於周君振甫”外,更能体现周先生编辑水平的则是他的审读报告,报告后面还附有38页长达数万言的具体意见。周先生审读报告的有关材料,在网上也能搜到,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找来看看。

当然,审读报告的规范与否、水平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出版单位出版水平的重要指标。规范撰写审读报告,在出版流程上是基础性的工作,是保障编校质量的基础。现在有些所谓的畅销书,从组稿到上市,整个出版周期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表面上看起来出版效率极高,细想起来却很可怕,很难说它能有一个规范的审读报告,即便在最基本的质量保障,包括文字差错率上恐怕也要打个问号。出版市场是个特殊的市场,首先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守文化的底线、质量的底线,需要我们编辑和出版社共同努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文化追求上、在图书品质上要有我们的坚守。前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直在抓学术著作出版规范,要与国际出版业接轨再做范式推广。

二、书稿审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这些年的出版经验,有这几个方面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导向问题。学术研究无禁区,但出版有纪律。书稿审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现政治、民族、宗教、外交等敏感问题,并在审读报告中指出来。敏感问题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本身蕴含着很多信息,有着很多前因后果,潜藏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范围场合,可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面貌出现。发现了已处理的,要指出来,把握不准的,更要提出来,请复审、终审处理。

2.创新问题。相对于研究、创作,编辑出版是处在下游的一项工作。近些年,社会环境比较浮躁,加上考评体系的原因,研究、创作也不免脱俗、泥沙俱下。现在虽然经过上游的选择与筛选,但每年的新书品种仍有几十万种,其中很多质量不高,且存在着重复出版、跟风炒作等问题,这与出版的本质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书稿审读过程中,要重点判断书稿内容的创新性,在审读报告中,把选题的创新点提炼出来。如,相比同类图书,选题有什么拓展和特色,在观点、资料、视角或者方法上都有哪些突破等等。

3.双效评价问题。书稿审读,应该对书稿有双效评价,既审视书稿的市场销售价值,更审视书稿的社会价值。这实际上也是对编辑社会责任的一种考察。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迷失方向,仅仅关注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像韬奋当年所呼吁的,“作家、出版家团结起来,反对奴隶主义”,也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文化是出版的灵魂,市场是传播文化的手段。文化是本,市场是体,本体不能错位。

三、中国出版集团在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经验

近年来,我们集团在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就几个重点方面跟大家做个交流和报告。

1.抓制度建设。制度方面,我们集团做了大量工作,编印了《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出台了《出版物质量检查办法》《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出版物质量保障办法》《出版物审读办法》等。比如在审读方面,我们已经形成集团和各单位两级的审读机制,明确初审、复审、终审的各项要求,终审过程中涉及敏感话题、重大题材的,我们要求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看稿、终审把关,并给出终审意见,不能把终审当作走形式、画圈圈。

集团建立了二级审读把关机制,责任主体在第一线,严格按三审制执行,集团层面也做到了重点选题印前把关、重点品种印后审读。最近,我们又出台了两个意见,即《加强导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规范合作出版的若干意见》,加大在导向、合作出版方面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合作出版,容易出现导向、质量隐患。我们要求在合作出版中,原则上不安排敏感类话题、时政类选题,对存在导向、质量隐患的选题,实行一票否决,并要求各单位的总编辑负直接责任。

2.抓责任落实。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以来,在质量管理上也并非平安无事。现在回过头来看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因为制度不够多、不够好,关键在于没有很好地落实。因此,我们要求各单位必须制定明晰的、规范的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将各层级、各部门、各生产流程纳入到责任体系中来,将责任进行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特别是,要明确三审各环节的要求和责任,涉及敏感话题、重大题材的书稿,各单位负责终审的分管领导亲自看稿。总体上,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责任网络,务必解决看上去“齐抓共管”实际上“责任不清”的问题,扫除质量管理的盲点。2014年,在集团审读层面,否决选题5种,建议从严导向把关的72种,要求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的选题149种,要求修改选题备案的12种,累计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的316种。

3.加大奖惩力度。集团在申报各类国家级评奖以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评选中,对编校质量问题都是一票否决。近两年,集团共有400多种出版物参评各类奖项,经过全面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99.1%。在“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奖项设计上,除了图书综合奖外,还特别设置了“优秀校对奖”“优秀印制奖”“优秀编辑奖”等专项奖,以表彰鼓励在质量管理工作各方面的先进。2015年将进行集团的第七届出版奖评选,我们拟把审读报告作为奖项申报的必备材料,从而引导各单位更加重视审读报告的规范、提高审读报告的撰写水平。

奖励的同时,我们对出现导向事故、质量问题的,根据问题性质,对初审、复审等相关人员采取了扣发绩效奖金、暂停选题策划权、暂停编辑加工权、降职乃至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罚。集团层面主要通过对各社领导的绩效考核体现,2013年就有几位社领导被扣减了部分绩效。

4.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已初步形成集团、各单位两级培训机制。集团层面每年都举办针对各单位领导班子的研修培训以及骨干编辑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授课,增强大家的大局意识、底线意识、阵地意识、担当意识、问题意识和表率意识,提高大家的政治鉴别力、学术把关力、应急管理力。如,2013年对170多名优秀骨干编辑进行了集中培训。2014年5月初又举办“三个一百”人才专题培训班,对集团200多名业务骨干开展专题培训,并召开各单位总编室审读室工作会议,严格出版管理流程。

各单位层面也坚持新员工入职培训、岗位交流、专项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导师制在集团多数单位已经普及。通过这种上下的共同努力,力图在队伍建设上为加强图书质量提供保障。

2014年是总局提出来的“出版物质量专项年”,我们集团也按照总局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在质量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果。作为带“国字”号的出版单位,在出版导向、出版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坐在一排”,也必须“走在前面”。2015年,我们的管理工作还将继续常抓不懈,进一步抓紧、抓牢、抓出实效。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猜你喜欢
书稿出版物选题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2017年出版物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