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君
摘 要: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为读者营造出典美的意境,让学习者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让学生感受古诗所带来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期间也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像一颗颗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久不灭、熠熠生辉。为了更好的继承我国的历史文化,小学语文教材将其一部分选入了其中,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呢?下面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首先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刻体会诗的意境
无论是古代诗词创作,还是当前的现代文学创作,要分析了解,乃至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然离不开其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分析,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即使是名著,也便没有了其在文学界立足的资本。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二、品读诗句,加深对诗句的领悟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因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作者以长江之水比喻朋友之间绵绵不绝的感情,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江上渔者》描述的是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鲈鱼的情景,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这些情感都需要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深入了解其写作背景,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古诗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感受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营造于是相适应的情境,引生入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读。
四、通过多媒体提升古诗教学质量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發“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学生从美丽、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精讲一篇古诗,而会让学生运用精讲古诗所积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应用,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4).
[2]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