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摘 要:在后殖民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巴西食人主义翻译主张吃透强势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文化模式以强大自身;它认为翻译就像作品的创作,是文化身份的重现。这对第三世界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借鉴价值。因此,本文旨在阐述食人主义在汉语诗歌英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许渊冲的译作加以例证。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食人主义;诗歌;翻译
自19世纪20年代巴西获得独立以来,众多国内学者从人种学、人类学以及文学角度积极研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文学、身份认同与翻译的关系。著名翻译理论家如巴斯内特、根茨勒、维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作过探讨。因此,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在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食人主义作为后殖民研究的一个隐喻,主张取其精华,以增强自身,反映了一种文化态度,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它主张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达的可读性以及意义呈现的精辟性。该理论的发生,不仅为巴西的翻译研究拓宽了路径,而且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在理论及实践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巴西食人主义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理论阐述
1928年Oswald de Andrade发表了食人主义宣言,提议将食人主义这一隐喻作为推进巴西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只有吞食欧洲文化,被殖民者才能摆脱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1554年在现属巴西的一个图比人(tupinamba)部落的一次食人仪式上,人们吞食了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Sardinha教父。于是cannibal一词就与美洲人联系起来了。在殖民者的看来,欧洲是开端,是原文;而美洲殖民地是复制品,是译文,是相对欧洲文明而存在的他者。1963年 de Campos在他的文章《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里正式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思索在不发达国家文化开创一种创新的先锋文学的可能性 (ibid)。因此食人主义不仅反映了面对咄咄逼人的强势文化渗透的一种文化态度,也是翻译外来文化的一种策略。
食人主义者只吞食3类人:强壮的人,有权势而且受人尊敬的人,通灵通神的人(蒋骁华,2003:64)。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并不指对原文的占有,而是像摄取食物一样先摄取原文,然后消化原文,并从原文中独立,最终获得自由。也就是说翻译活动就是通过输血而汲取异质文化实体的精华。翻译不单是要借他山之石,同时还要借力发力、借他人乳汁哺育自家孩子(傅勇林,200:77-78)。总之,食人主义坚持的是吸收、转化外来的东西们从而使之成为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
二、 食人主义在汉语诗歌英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教授是我国诗歌翻译的先驱。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不仅翻译了多部西方著名小说还翻译了楚辞,元曲等文学体裁,还出版了中译英译作《毛泽东诗词选》、《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被誉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堪称是中国译林之最。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文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世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意蕴深远,一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多位学者已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选择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试图分析食人主义在此诗歌翻译中的体现。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的原文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语言凝炼自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特别是开头三个“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组成,毫无雕饰。这支元曲凝聚着作者长期的人生体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寂寞愁苦的情怀。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许先生的译文如下:
Tune:“Clear Sky Over Sand” Autumn
At dusk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 '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许渊冲先生的一条翻译原则就是,翻译只要不背离原意,就可以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他理解原诗,没有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是将原诗拆散,重新组合,进行再创作。这无疑与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有契合之处。首先,在诗题的处理上,曾译了“tune”,使读者得知 “天净沙”是曲牌名。其次,译诗中增添了冠词、介词和动词,打破了原诗词语顺序。补出介词 “Over”、“Neath”、“beside”、 “on” 和 “in”, 明确了意象之间的位置关系; 补出谓语 “fly”、“flow”、 “go”,明确了事物之间的主谓关系;借他山之石,借力发力汲取了原诗的内容及主旨精华,优化强大了译文本身;再者,译者把原诗中的具象组合译成三个逻辑句意完整的语句,原文的九个静止的景物也译成了一个有主语,谓语和状语的完整句子。最后一句 “far from home”中 “far” 一词点破了原诗的主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读者领略到原诗的意境,获得更多的联想意义。这也正是德·坎波斯所主张的,也是后殖民翻译理论所需要的。这就是诗人译诗的力量。这一过程用苏珊·巴斯奈特的话来就是:“翻译对他来说是一个身体转换过程,即吃掉原文的转换过程,也就是吸血鬼的行为”。
三、结论
巴西食人主义旨在通过翻译创造文本的多样性,挑战原文和译文间的权利等级。在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不再是一种保持作者原意的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意义的过程。它对改变巴西文化无声和压抑的状态,对人们抵制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无疑有其可取之处,对第三世界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Bassett,Susan.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
[2]de Campos,H.DeuseoDiabonoFaustodeGoethe[M].SoPaulo:Perspectiva,1981.
[3]de Campos,H.The Rule of Anthropophagy: Europe Under the Sign of Devoration [J]. trans.M.T.Wolff,LatinAmericanLiteraryReview1986,14.27(Jan.-June):42-60.
[4]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
[5]傅勇林.文化范式:译学研究與比较诗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1.
[6]蒋骁华.巴西的翻译:吃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2003(1).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8]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