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晔
摘 要:与其他艺术一样,美术也具有审美功能。美术作品都是通过审美的体现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美术作品可以说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是运用艺术的手段把我们日常的事物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和美感。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且给我们巨大的启发,从中获得美的体验。美术与审美是时时刻刻联系在一起的,同样,美术与其他艺术的最大不同就是审美。
关键词:美术;审美本质
一、劳动实践创立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鱼现实中存在着诸多的关系,审美关系就是其一。我们人有许多本能需要,其中,审美需要就是其一。古人云:“食、色,性也。”其中的”色“就是审美,通过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于美的要求。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审美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我们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叫做审美关系。意识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认识、欣赏审美客体,感受到审美课题的美、丑等特点。正式因为我们人类和现实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我们才会在现实中发现美、感受欧美,甚至创造美。如果这种审美关系不存在,那么就无从谈起主体和客体,美就是一个冰冷的字眼,对于我们而言,不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如果不存在这种建立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特殊的关系,那么现在那些被我们认为美的失误,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美的任何意义,即使在当时也叫做美,但是那种美也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只有我们认了和现实建立起这种关系,这种美才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需要是人的自我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一种非常不同的“高峰体验”,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马斯洛对于人的审美并不了解,所以,他也并不知道,他所说的这种自我实现需要正是人的审美需要,他所说的“高峰体验”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审美体验。由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我们逐渐与现实建立起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人类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进行劳动,在不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美。所以,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建立起了与现实的这种特殊的关系。在最开始出现这种关系的时候,它只是依附于其他的关系而存在,并不能够完全独立,但是,我们的社会不断地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越来越高,我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美的事物鹦鹉我们的眼帘。正是由于这样,人类和自然的各种关系也开始逐渐分化,逐渐独立。审美关系也开始从人与现实的诸多关系中独立出来。因为审美需要本身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需要,所以,我们才会与现实建立起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人,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客体上,人们会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对于客体产生了美感。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的。美是一种具象的,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语言或者其他的方式表现出它的美的本质,只有我们具象的描述之后,事物才有可能成为美的事物。我们的感官能够感受美的形式。如果只具有内在的本质美,我们却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这种美,也就是说这种美不外现,我们的感官根本不能感受到这种美,那么这样的美就无法叫做美。所以,我们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只要事物能够通过外在的形式把内在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具象,才是美的本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美感。所以,在美感中,总会出现这样的不平衡,那就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同意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没干的形式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举个例子,在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中,作者非常独到又非常细致的观察百姓的生活,通过一副车水马龙的场面把当时的社会情态一览无余。这就与传统的审美相悖,在传统的审美中,注重现象没或者形式美,但是这幅作品却为我们展现出了美术作品的另外的一种美,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满足。再举个例子,在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中,这幅作品可以说是震撼人心,我们甚至不知道这幅作品带给我们的是美感还是痛感。我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体会到其中存在的真理,当我们把握了这幅作品的内涵时,就会获得精神上的极大的满足,虽然可能在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痛苦,但是我们还是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远远超过我们的痛苦。在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我们通过作者刻画的任务形象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聪罗马竞技场到北京鸟巢,古今中外的建筑无不体现出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审美的本质,我们才能够辨别美,进行美的创作。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美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美化生活,这是因为它的审美本质。所以,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我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我们都知道,美术就是通过”美“来体现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我国的美术学家越来越注重美和艺术。正是因为美术的审美本质,它才能够净化心灵,才可以美化生活。
参考文献:
[1]谭万宝.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李栋.浅析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J].课程教育研究,2014(1).
[3]华永明.绘画題跋引发的审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