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5-03-12 16:40常胜薛兴华彭诚牟伦超宋鄂平汤弟伟
科技资讯 2015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常胜 薛兴华 彭诚 牟伦超 宋鄂平 汤弟伟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已进去转型发展时期,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已成为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所普遍追求的办学目标。该文以地方高校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探讨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型专业”的转变。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40-0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股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应用型本科”也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今年将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已进去转型发展时期,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业已成为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所普遍追求的办学目标。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应逐步进行,而不是同一时间所有地方高校全部实现转型;具体到某一个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应该是某些应用型较强,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专业率先转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根据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置的新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基础理论并应用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专门人才,具有典型的“应用型”特征。本文以地方高校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探讨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 “应用型专业”的转变。

1 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起:“7+3+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宽口径+应用型+方向分流+有专长”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目标。即,以校内基础理论教学夯实专业理论与知识结构,校外多模式实训锻造专业技能,高年级按专业方向分流,以专业技能培养(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

即,第1~2学期重点完成大学通识课、科学基础素质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地理科学导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环境科学、有机化学、工程数学)的教学;第3~4学期重点完成专业理论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课程群(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人文地理学、资源科学概论、测量与制图、3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的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第5~7学期重点完成专业方向分流课程群,环境评价与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法学、环境地理学、环境规划、环境工程、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等,土地整理与规划方向主要包括,综合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水文与水资源、经济地理学、土地保护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3”指,第1、2、3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等多种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开展专业技能、方法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第1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以资源环境调查分析社会实践课为主,第2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重点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自然地理学实习、3S技术实习、环境监测见习等课程,第3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重点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按专业分流方向,环境评价与管理方向主要开展环境评价与管理实训课程,土地整理与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土地管理与规划实训课程;0.5年指第8学期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要求根据企事业合作单位指定的专业方向,在老师或者专业机构或者企业内部强化提高某一方面的专长。

2 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组建阶梯式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耦合型课程群,进行分阶段教学,搭建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架构,改革专业能力培养方式,专业课理论课程教学同时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实训,采取学校教学与企事业单位实践教学相结合、“双师”教学与导师制相结合等方式,确保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确保实践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强化性,确保基本学科方法、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渐进提高,确保专业理论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得到强化与升华,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该模式中是采取的阶梯式耦合型培养模式,关键点在于, 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教育相结合,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该模式在传统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革,主要创新点在于一下几方面。

(1)通过耦合进阶式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方法技能训练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受到专业方法和技能的训练。(2)实行导师制,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业规划及其实施,学生参与到导师相关科研课题中,促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3)将课堂教育与校企(地)合作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促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4)采取“双师”教学模式,专业老师主讲专业课,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工程师、一线管理者进课堂讲授部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5)压缩节约出半年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方向,进相关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基于前期培养的基础上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培养特长,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3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整合课程实验、专业技术方法、实习实训,将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企(地)教学相结合,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与专业方向分流实践教学相结合,确保能因材施教,充分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个人专长。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自然地理学、3S技术、基础化学实验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实行校内集中教学;对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等生产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行校外实习实训。(2)学生早进课题,选择导师进入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3)实习过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由实习课程负责老师统一安排,并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由该专业专任教师或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后,分配到本专业固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

4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举措

4.1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完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突出“宽口径+应用型+方向分流+有专长”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构建并完善专业有特色,形成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训练有素、个人专长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三是强化素质培养,构建并完善成人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4.2 结合专业人才国家基准和产业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参照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基准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既适用,又简练、精干的课程体系。(2)不断更新和调整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适度基础、重应用和能力。(3)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减少学科性教学内容,增加应用性、实践性教学内容。(4)围绕强化实践这一中心,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将理论教学融入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5)教学方法上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创造性。

4.3 以专业方法技能训练为核心,调动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7+1+3”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大校内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加强校内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用人单位的实际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建设、发展校企(地)实习实训基地,多平台综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校育才企业用才的有效对接。

4.4 加强、拓展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按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校内补强、借力校外优秀专业人才,搭建有效的教师队伍。该专业将在现有教学队伍的基础上,借助学校加大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在未来5年内,争取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使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数保持一定规模增长,教师队伍的科研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引进和鼓励年轻教师(特别是无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帆. 浅析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型——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科学教学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5(16):181.

[2] 康丽丽. 应用型大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反思与探索——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44-46.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试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导向模式
面向应用能力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