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秀
摘 要:该文认为目前在许多高校存在6大特殊群体大学生类型:第一,学业困难群体;第二,经济贫困群体;第三,心理脆弱群体;第四,身体残疾群体;第五,网络成瘾群体;第六,情感受挫群体。在对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即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思想教育体系、学业支持体系、生活帮扶体系、心理援助体系和行为干预体系。
关键词:特殊群体 大学生 服务体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24-02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影响,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特殊群体”的出现,正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注。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存在的某些共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第一,学业困难群体;第二,经济贫困群体;第三,心理脆弱群体;第四,身体残疾群体;第五,网络成瘾群体;第六,情感受挫群体[1]。为全面落实全员育人,保障学校平安和谐,分别进行了成因分析,并就加强特殊群体大学生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支持。校、院两级成立“关爱特殊群体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关爱领导小组”),校“关爱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思政部、校医院等成员单位共同承担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二级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为院“关爱领导小组”组长,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若干帮扶小组。
(2)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帮教网络。思政部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发挥好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作用;二级学院要不断提升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专业导师帮教的积极性;辅导员要积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力量,共同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监控和帮扶。
(3)完善特殊群体信息档案。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分类建立该群体的详细档案;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类型,制定合理、恰当的管理措施;并及时更新、充实完善,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2 建立健全思想教育体系
(1)充分尊重、关心特殊群体学生。注重研究特殊群体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从而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从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入手,既为他们释疑解惑、又为他们排忧解难,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相结合。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消费观。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激励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培养他们懂得感恩、服务社会、诚信做人的高尚情操。
(3)丰富第二、第三课堂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从网络和情感失意中解脱出来[2],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培养“抗挫折”能力,学会自我调控,保持健康心态。
3 建立健全学业支持体系
(1)加大对新生入学教育力度。构建“四位一体”(即:知名教师、优秀校友、行业精英、优秀学长共同构成的综合入校教育体系)的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其中,知名教师重点讲解“学什么”;优秀校友重点讲解“能干啥”;行业精英重点讲解“何前景”;优秀学长重点讲解“怎么学”。
(2)加强校风建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减少学生在恋爱、上网成瘾中出现问题;良好的班风可以减少考试作弊、夜不归宿等违纪现象;结对帮扶活可以帮助因网络成瘾而旷课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动学习困难学生共同进步。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督促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大力倡导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加大期末考核的弹性奖惩力度。
(4)发挥好课业导师、科研导师、考研导师等专业导师的作用。课业导师能经常深入班级和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日常答疑;科研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考研导师指导学生考研。
4 建立健全生活帮扶体系
(1)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在发挥好国家助、奖学金作用的基础上,多与地方优秀企业等联系,争取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家和公众在我校设立助、奖学金;发挥校友优势,争取校友在校设立各种助学基金;结合企业的需求,为贫困生争取企业中合适的助学岗位。
(2)拓展贫困生群体锻炼实践的平台。发挥好“自强社”等实践平台的作用,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把校园的卫生、绿化、安全保卫等物业管理临时工作岗位转为勤工助学岗位;同时,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助学岗位,如参加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建设等勤工助学活动。
(3)构建“助学、励志、强能”的全方位立体帮扶模式。加强对贫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技能培训,积极拓展“双困生”就业渠道。在解决经济问题基础上,还要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从精神上自强起来[3]。
(4)重视对残疾大学生的帮扶力度。二级学院要成立帮扶小组,在学习、思想、生活、身体、能力、特长等方面提供成长帮助,及时解决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残疾学生融入生活,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培养技能和能力,发挥爱好特长;并协调社会力量,在帮扶政策、就业创业等方面为他们争取更多优惠支持。
5 建立健全心理援助体系
(1)加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人力物力建设。在每个校区增设若干个心理咨询室,增加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数量,并配备所需专业设备。
(2)加强学院层面心理咨询人员培训。每个学院至少有1名以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经常组织心理问题讨论和会诊,提高心理辅导能力,协助处理日常心理咨询及其轻度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加强与特殊群体学生之间的定期交流与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心理训练。每年10月份,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树立正确恋爱观学术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道德观;每学期利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类似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其自身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建立健全行为干预体系
(1)完善学生学业预警、违纪预警和心理预警制度[4]。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有违纪行为或心理出现状况时,分管院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一起专门找其谈话,帮助查找问题原因;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解决问题。
(2)严格控制学生宿舍上网时间,晚上断网时间可适当提前到23:30。学生在教学区,特别是教室使用无线网也应有时间限制。
(3)严格执行相关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对于严重违反学籍制度的学生,该留级的留级、该清退的清退,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总之,只有正视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并多方位、多渠道关心关爱他们,全员育人,多管齐下,就一定能让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让学校更加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一斌,黄岩.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9):53-54.
[2] 杨睿.大学生恋爱问题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73-74.
[3] 吴雄强.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管理与帮扶机制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5-116.
[4] 王妤.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探究[J].成功(教育),2011(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