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刘悠翔
南方周末实习生 朱艺艺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规定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不超过试点学校当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这种“试点”是目前各种自主招生政策中覆盖高校最多、涉及学生最多的一种。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通过笔试和面试两轮测试的学生即获得预录取资格,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
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宣布在沪自主招生人数均分别从以前的300名扩大到500名。复旦推出“直推生”政策,入选者免“千分考”笔试,直接进入面试。
2010年,清华大学联合中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启动了“五校联考”;北大则联合港大、北航启动“三校联考”。
2011年,教育部提出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同时,清华等“五校联考”扩至七校,被称为“华约”;北大等“三校联考”扩至13校,被称为“北约”。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九所工科高校也成立了“卓越联盟”。当年,三大联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012年,“北约”和“华约”将笔试时间选在同一天。2013和2014年,三大自主招生联盟笔试时间“撞车”,报名考生只能在三者之间选择一个,因此民间把自主招生称为“小高考”。截至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达到90所,包含了大多数211工程学校。
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被截获,其已交代自主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因自主招生暂停招生而退出“华约”。
2014年12月17日,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规定“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单独组织相应考核,不得采用联考形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自主招生将首次被推迟到高考之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