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喜
6月23日,重庆高考分数公布,考生阳阳以671分成为江津区文科第一名。经过联系面谈,复旦大学招生组和阳阳签署了一份“复旦大学2015年专家组咨询确认书”,承诺将阳阳作为优秀推荐生择优录取。但后来因分数不能进入调档线,阳阳未被复旦大学录取。(7月23日 《重庆晚报》)
阳阳成为重庆江津区文科“状元”,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得到了回报。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她接到了一些名校希望联系面谈的电话,最终,她选择与复旦大学面谈并签订“确认书”,希望能圆心中的“复旦梦”。可是,由于分数稍低,她未能进入复旦大学的投档线而未被录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考生阳阳的遭遇,确实给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了个醒。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所谓“确认书”,其实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对双方皆无约束力,签订了“确认书”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被录取。复旦大学的“确认书”仅仅表明,考生阳阳与复旦大学有一份约定,阳阳第一志愿填报复旦大学,如果分数进入了该校投档线,该校可以把其作为优秀推荐生录取。
可是,了解高考录取规则的人都知道,阳阳有没有这份“确认书”,其实并不太重要。任何进入复旦大学投档线的考生都有可能被录取,唯一差别是阳阳有了这个“确认书”后,只要进入投档线,可能被优先录取,不一定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但这样的代价是,必须填报该校为第一志愿,并且是唯一志愿,除了复旦大学外不能再填报其他志愿。这样做最坏的结果,可能是未被复旦大学录取而被弃档,不但失去读名校的机会,而且将失去读大学的机会。事实已经部分印证了这一结果:如果阳阳不是在妈妈的强烈建议下留一手,多填报了一个志愿,就真的只能明年再考一次,浪费一年的宝贵青春了。
那么,复旦大学与考生签订“确认书”的做法,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呢?笔者认为,尽管复旦大学没有明确无误地承诺录取阳阳,但这份“确认书”很容易被误解为录取“承诺书”“保证书”,而且要求只填报复旦大学一所大学,实际上是把考生的退路完全堵死了,这是对考生志愿权利的不合理限制和剥夺。
此外,复旦大学的“确认书”内容虽没有问题,但该校招生组没有根据往年录取分数线,对阳阳的分数做出科学评估,而是为了争夺更多优秀生源,“签多一个算一个”,忽视了考生的个体权益。同时,据媒体报道,该校招生组老师在与阳阳面谈时,某些言语中包含了“一定能录取”的意思,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考生的判断。
综上,尽管复旦大学对这份确认书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和责任,但从情理、道德上讲,复旦大学有一定过错,应为阳阳被弃录承担一定责任。毕竟,这份确认书给阳阳带来了太大风险,使她既失去了进入复旦大学的机会,也失去了进入别的名校就读的机会。
在此,笔者提醒所有高考考生:自己能够读什么大学,唯一可信的,是高考成绩,而不是哪一所高校的承诺。
(责编 欧金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