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琳,刘芝怡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2006年由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2名教师提出来的。2007年美国教育技术专家Jeremy F.Strayer展开了一系列对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任务导向方面的实践研究[1]。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课程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教师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解答疑问、学生汇报讨论学习,即将传统的教师枯燥讲授的教学课堂翻转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讨论的场所,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2-3]。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采用填鸭式教学,存在部分学生被动听课、模糊理解的现象,这使得学生学习进度落后,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等途径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特点按需调整学习状态,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课前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够满足学生对课程知识吸收内化的时间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平衡了学生因自身学习风格差异造成的学习差异。
在传统课题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学生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向教师表达疑问的机会较少,师生互动也较少。
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换成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学习的追求者、研究者。课前,教师发布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完成学生问题的搜集。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难点、疑点进行解答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吸收。教师作为参与者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学习中,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学生课前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动调整学习步伐、学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QQ、Blogs、在线论坛等信息技术工具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助学习、讨论交流,达到深化学习内容,扩展学习深度的目的。
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型有杰姬·格斯丁(Gerstein)环形翻转课堂模型、罗伯特·陶伯特(Rorbert Talbert)二阶段翻转课堂模型、清华大学钟晓流提出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
环形翻转课堂模型中,翻转课堂被分为体验参与(experiential engagement)、概念探索(concept exploration)、意义建构(meaning marking)和展示应用(demonstration & application)四阶段[4]。
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则将中国的太极思想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相融合,提出了“太极学堂”两仪——教与学,“太极学堂”四象——教学策划与准备、知识汇聚与内化、应用分析与探索、归纳总结与评判。
二阶段翻转课堂模型是罗伯特·陶伯特教授在数学教育学领域经过“线性代数”等学科的教学积累,提出了实施结构模型(如图1)。该模型将翻转课堂分为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两部分。课前阶段,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课程内容,完成导向性作业练习。课中阶段,学生首先要快速完成少量的测验,接下来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内化,最后进行总结和反馈。“计算机语言VB”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产生问题的实时性也较强,所以选择学生自由发挥度较高的二阶段模型作为“计算机语言VB”翻转课堂的基础模型。
图1 罗伯特·陶伯特的翻转课堂结构
“计算机语言VB”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通过编写程序,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来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掌握。通过任务驱动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根据“计算机语言VB”课程的特性,以罗伯特·陶伯特教授的二阶段翻转课堂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适合“计算机语言VB”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见图2)。
图2 VB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计算机语言VB”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以网络教学平台、微课、QQ学习讨论群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将课程分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和课中项目化活动学习两部分。
2.2.1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网页形式或PPT形式的教学课件,制作微课形式的教学视频。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课前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课程练习。课前学习时间、地点等学习环境的选择都由学生自主确立。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学习讨论群向教师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学生问题进行搜集归纳。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完成了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知识地图为学生学习提供导航系统。知识地图标注出完成课程所要具备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前阶段,教师转换成为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2.2.2 课中项目化活动学习
课中阶段,教师针对学生课前阶段产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不超过10 min的课程补充讲授,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组,发布课堂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课前掌握的课程知识对子问题进行应用分析,以探究性学习实现知识内化,这是一个独立探索的学习过程。此后,小组成员再进行项目整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学习。教师巡视每组学生的学习进程,在适当的时候作为讨论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学生经历过探究性学习、互助学习后,可采用课堂汇报、小组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成果交流。然后由教师、学生给学习小组及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打分,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每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学习小组再对自身不足进行再研讨,再展示成果,再评价。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课程知识的固化,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敦实的基础。
为了了解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语言VB”课程中的实际运用效果,于2013年选取了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时段性数据收集。对12贸一和12贸二2个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进度顺序将教学分成窗体与控件、VB语言基础、结构语句、数组、过程5个学习模块进行阶段性实验测试。5个学习模块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较强。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教学课堂中5个学习模块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从表1可知,随着学习模块的难度加深,学生的成绩平均值也逐渐下降越低,反映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逐步下降,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降低。标准差前期是逐步加大的趋势,但到了课程后期标准差没有太大差异变化,而且标准差数值较大。说明学生学习在结构语句学习模块环节已经出现了两级分化,并且这种两级分化持续到了课程的最后。因此,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造成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现象。
2014年,选取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财务会计专业学生13财一和13财二进行对比实验。13财一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课堂模式,13财二作为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组学生入校高考成绩接近,学习能力相当,由同一位课程老师进行教授。通过1个学期的跟踪测试,获得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在5个学习模块中平均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课堂的对照组。在出现两级分化的课程后期,实验组的标准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学习成绩在逐步提高,且学生成绩并没有出现两级分化。所以,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活动学习环境中的生生互助、师生互助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问题释疑对知识进行补救完善,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固化,达到较好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5个学习模块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计算机语言VB“翻转课堂教学中采用二阶段教学模型,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角色的设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课中阶段,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接受度。翻转教学减少了学生成绩的差异化,提高了课程平均成绩。目前,课前问题收集环节主要是以QQ学习讨论群和在线论坛2种方式,问题收集过程繁琐,教师工作量较大,且对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力要求较高。在以后的研究中,主要以解决此问题为主要方向。此外,目前进入翻转课堂实验的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属于中上水平,且能熟练掌握信息手段。对于普通学生,翻转课堂是否能取得相同的实验效果也是今后需要跟踪探讨的问题。
[1]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1):79 -85.
[2]王彩霞,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41 -4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 -51.
[4]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