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与新时代特征分析

2015-03-12 11:54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邓炎树
中国商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时间段费用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邓炎树

湖北科技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周涌

1 引言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消费结构逐步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消费观念的迅速转变,享乐型、奢侈型消费逐步出现并发展壮大,不断挤占经济适用型消费的市场,中国也在短短十年间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我国中高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加大,也在不断更新着人民群众对消费的理解。

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消费常常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这个群体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他们的思维和消费模式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主流思想的走向。近几年,关于大学生奢侈型消费的报道时常见诸各大媒体,诸如大学生开豪车上学、住豪华公寓、配备名牌电子产品、养名贵宠物等。这些事例一经报道,常会引发社会群众的反对和声讨。社会主流思想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发生的奢侈行为无疑是与人们对年轻人的期望背道而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大学中的奢侈型消费只存在于少数人中,而且并非当前时期才有,更不是我国的特色,大可不必担心。

要探讨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分析下列问题:究竟大学生消费结构是否与社会同步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大学生消费结构体现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是我国特有还是具有国际共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2.1 数据收集

为了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是否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对四个不同时间段入学的若干大学生做了一份调查,请他们给出各自在大学时期不同消费领域的月均花费情况,这些消费领域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娱乐性消费、恋爱消费、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其他消费等六项。被调查的对象为来自四个不同时间段入学的大学生,分别是1995级、2002级、2008级和2013级。以上均指入学年份,且年份为泛指,即有可能某位被调查者并非当年入学,但较接近,消费模式相对统一,因此并入该级。所有被调查者均来自湖北省高校,调查所得的初步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时间段大学生月均分类消费情况 单位:元

表1并没有列出学费支出,这是因为学费支出虽然也属于大学生消费,但其额度为国家政策所决定,大学生本人对其并没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学费不能反映大学生消费意愿,并未列入分析范畴。

2.2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社会担忧最多的就是他们在娱乐、恋爱等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务上花费越来越多,不仅耽误学习,而且存在玩物丧志的风险。那么这些担忧是否具有合理性呢?我们将表1中基本生活费用占全部费用的比例、娱乐和恋爱费用之和占全部费用的比例,以及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占全部费用的比例列出,分别记为“基本生活费用占比”、“娱乐恋爱费用占比”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并绘制了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非常清楚地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没有显著提升或下降。

图1 不同时间段大学生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还有一项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的发展趋势。虽然没有在图1中显示出来,但经过简单计算后发现:在四个不同时间段上,本项费用占总费用比例分别为7.3%、6.4%、5.3%、5.3%,这是否表明大学生越来越不注重人际交往?会带来一些什么问题?对此将在后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2.3 消费差异性分析

表1列出的只是进行数据调查时所获得的平均数据,而实际上针对每个被调查者都有一组关于他的基本生活费用、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娱乐性消费、恋爱消费、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其他消费等六项数据。由于数据量太多,本文没有一一列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计算出不同时间段大学生分类消费的标准差,这一数据能代表该时段不同大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但是直接利用原始数据计算标准差,由于均值各不相同,得到的是基于不同平台的标准差,这样的方差进行比较,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对原始数据作了等均值化处理,即以1995级数据为基准,全部数据按照均值的比例进行放缩,然后再计算标准差。这样得到的方差成为调整后标准差,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时间段大学生月均分类消费调整后标准差(单位:元)

从表2可以看出:这六项消费的标准差基本上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虽然有例外情况,但个数极少,可以认为是偶然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段大学生们的个体消费差异越来越大。

3 实证分析

3.1 当前社会认识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人群,被社会赋予了承载国家未来的光荣使命。他们的长辈大多都有着为基本生活保障打拼的痛苦经历,对艰苦朴素和努力奋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创造出许多自己当年无法想象的优越环境,期望后辈能安心学习,出人头地。当这些后辈一边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一边挥霍着青春和金钱的时候,长辈们难免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对这些后辈的口诛笔伐也就在所难免。

每当媒体刊登一些大学生奢侈型消费的报道时,总会遭到社会人士的批判甚至痛骂。虽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也应当水涨船高,但脱离了学习这个中心的消费总是会招致非议的。社会对大学生高消费的批判,并非针对金钱本身,而是高消费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包括丧失学习兴趣、缺乏进取动力、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等。客观的说,社会人士的这些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毕竟上述现象在现实中已经产生案例,并且催生了一些恶果。

一些学术界的人士从科学和专业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中高消费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判,虽然观点不完全一致,但仍以批判为主。本文并不打算对大学生高消费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详尽的探索,但通过分析调查的数据和人物走访,我们感觉有些现象并不像社会普遍认识的那样有害无益,而有些可能产生更大负面效应的问题却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

3.2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

在上一节中,我们通过图1展示了在四个不同时间段,几种不同消费领域中大学生消费占总消费比例的走势,结果显示: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比也在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只是这个下降趋势并不剧烈。对于这些数据反映的现象,我们该怎么解读呢?

第一,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这是我国人均收入增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2000年以前,常常有报道说一些考上名校的高中生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国家采取了限制涨学费、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助学金等手段,再加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近些年已经几乎没有看到类似报道,许多高校出现了助学贷款名额用不完的局面。在大家越来越不差钱的情况下,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也在稳步增加。不过,1995年至2013年,大学生月均消费额由259元增加到992元,增幅为283%,而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4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402%,大学生消费额增长速度小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表明家长在给孩子生活费时还是非常谨慎的。大学生消费的增幅低于社会平均增幅,他们的高消费不会是普遍现象,因此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第二,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这正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诟病最多的地方。玩物丧志,荒废学业,似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对此教育学家做了大量的分析,提出我国大学生注重面子性消费、享乐型消费、超前消费等,其原因在于社会伦理道德出现大幅滑坡,传统消费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等等。一些学者还将这些现象称为“消费异化”,意思是指消费走向了本意的对立面。

然而,将大学生高消费称为“消费异化”并一刀切式地加以反对是不恰当的。所谓“消费异化”,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走向消费本意的对立面。可是大学生的高消费并不一定都与本意相悖。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习惯了高消费,他们在大学里的高消费行为并不带有颓废和消极的因子;还有一些学生,通过打工挣取了一些报酬,他们的高消费不仅不消极,反而带有强烈的积极因素,这样消费自己所创造财富的行为非常值得提倡。对这样的高消费冠以“消费异化”的恶名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实我们无须过分注意大学生消费额度的高低,毕竟对于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开着十万元的汽车去上学并无不妥,而一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就不应该去买一部5000元的苹果手机。真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那些失去经济支撑、不以消费成果为终极目标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与消费额度并无太大直接联系。因此,我们建议不要对大学生的高消费一律冠以“奢侈型”的恶名,更不必夸大大学生高消费背后隐藏的消极因子。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四个时间段上,“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总费用比例分别为7.3%、6.4%、5.3%、5.3%,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大学教师们普遍有着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下降。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比的下降虽然不能全部归结于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但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过多地依赖电脑和网络虚拟交际。大学生们的交际热情并没有下降,而是交际方式改变了。当代学生对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有些人离开电脑就不知所措了。这才是教育学家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上一节表2中的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段大学生们的个体消费差异越来越大。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存在贫富差距,二是学生们的消费意愿存在差异性。

贫富差距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还曾引起一些大学学者的担心,他们认为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会给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仇富心理,而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升级为仇视甚至报复社会的实际行动。客观地讲,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一些客观事实也印证了这些负面效应。但是也应该看到:贫富差距可以让人自卑,同样也能促使人进步。现实中有着许多贫困生创业致富的事例,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以这些正面事例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贫富差距。

导致大学生个体消费差异加大的另一个因素是消费意愿的差异加大。在20世纪90年代,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外,大学生们可支配的金额很少,而且社会能提供的消费方式也寥寥无几,因此大家的消费差异性不大。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可自主支配的费用额度越来越大,可供选择的消费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为消费意愿差异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预见,随着消费观念的多样性发展,未来这种差异性将会越来越大。

4 结语

社会对大学生高消费问题投之以极大关注,对于高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做了许多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大家提出的诸多负面效应,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也没有必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只要能正确引导,这些负面效应也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需要警惕的是消费的“异化”,也即脱离了消费本意的行为,其中潜藏的攀比奢靡风气会让年青一代迷失方向。没有被异化的高消费,其实正是社会物质文明前进的动力,不仅不应该被批判,反而值得发扬。

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一味地强调节俭将会削弱经济发展。培养消费意识,对于全社会都非常重要。高校中的非异化高消费,也正是在为未来培养一批具备超前意识的消费者。这样一个消费者群体,为我国未来进入高消费社会群体打下了意识基础,同时提升了消费观念的多样性,对未来完善国家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1] 蔡陈聪.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

[2] 黄胜利,朱敏洁.当代大学消费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8).

[3] 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时间段费用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三天后”是啥时候?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