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唱片到数字音乐:一个音乐人的十年

2015-03-12 11:45高海博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李志张勇唱片

高海博

李志在宁波音乐节上(邰一雁 / 摄)

2015年1月1日凌晨,南京太阳宫剧院,音乐人李志在他的跨年演出现场告诉正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表弟,“转告我父母,我是做摇滚乐的!”

在此之前,李志一直瞒着思想保守的父母,谎称自己是个小白领。

“终于松了一口气,以后跟父母说话不用遮遮掩掩了。”李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进入音乐行业至今已经十年,在唱片死亡到数字音乐崛起的行业巨变中,李志以一个独立音乐人完成了自己的变身。

被禁忌的游戏

2004年,李志在南京制作完成了他的第一张音乐作品,编曲制作都由朋友帮忙完成。在他赤手空拳进入音乐圈时,并不知道这个行业正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如今担任当然娱乐CEO的张勇2004年还在一家唱片发行公司,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年歌手林俊杰的《江南》可以发行一百多万张,而一两年之后,“数量很快就下来了”。

体会同样深刻的还有星外星音乐集团总裁周小川,当年他的集团占了全国唱片发行量的70%,但两年后,歌手梁静茹专辑的发行量只有2005年的一半。

互联网兴起与MP3等播放载体的普及,直接造成了唱片销量的骤减。

“这也算是一场革命。”张勇回头看这场剧变,“互联网把传统音乐行业唯一赖以生存的音乐载体转移了。”

与从黑胶到卡带再到CD的载体转移不同,数字音乐最初在国内是免费的。

2005年,七大唱片公司联合起诉百度,理由是在百度MP3中提供了盗版下载链接。这一诉讼持续两年,最终以百度的胜诉告终。百度辩称:我们只是提供链接,但真正提供盗版的是那些下载网站。

2005年和2006年,百度连续两年的年度十大热搜关键词排行榜上,“MP3”蝉联榜首,百度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更是显示,高达22%的网站流量来自用户对于MP3的搜索。

实体唱片无销量,数字音乐全免费,唱片公司不得不将重点放在演出、经纪及音乐人个人价值挖掘上。

对于刚刚入行的李志而言,这意味着没有收入,“没个正经工作,生活很成问题,当时也没什么人去听现场。”李志的经纪人迟斌向本刊记者回忆当时的窘境。“为了吃饭”,李志把自己借钱制作的三张专辑的版权卖给了口袋音乐,“十年版权卖了几千元”。

口袋音乐给他的第一张专辑起名《被禁忌的游戏》,就如同这个名字一样,音乐行业就像是李志的被禁忌的游戏。

把梦烧光

三张专辑发售之后,李志在网络社区豆瓣已小有名气,但这并不足以维持他继续做音乐,为了偿还前三张专辑欠下的债务,他到成都工作了三年,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白领”。

工作期间,他见缝插针地做了“单刀赴会”系列演出,并在北京站现场录制了一张《工体东路没有人》。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李志又“借了更多的钱,拿了版号,出了《我爱南京》”。

《我爱南京》是李志自己承认的第一张“唱片”,“之前的只能算是小样”。这组由3张CD组成的唱片售价高达120元,而同时期有“流行音乐天王”之称的周杰伦的唱片售价不足80元。

想依靠销售回本,几乎是痴人说梦。这也是独立音乐人群体的现实困境——传统的发行和销售渠道成本很高,如果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平均成本高得惊人。

弥补的办法就是“疯狂的巡演”,2009年,李志在全国巡演超过30场,只用了70天。

唱片公司获取回报的方式同样如此。张勇介绍,做一张唱片最基本的企划、制作、宣传需要100万元以上,“回收主要就看艺人经纪了”。

张勇回忆当然音乐2010年的那段日子:难熬。他们不断转变思路去迎合市场,“有一段时间选秀节目很火,当时评委八成都来自当然娱乐。”张勇还会让艺人出演影视剧,为此还把音乐公司更名为娱乐公司。

天娱传媒品牌中心总经理赵晖曾在一个小型沙龙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出唱片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艺人宣传热度,而不是赚钱。天娱旗下的艺人更多靠演出代言获取回报,唱片收入已微乎其微。

这种情况反映到李志身上,就是出一张赔一张。家里唱片成堆,一个月只卖出十几张,还要自己贴快递费。

李志干脆把所有唱片一把火烧掉。迟斌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情人节之后,李志把烧唱片经过录了下来,并选择了一首齐秦的歌《把梦烧光》作为背景音乐,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输得荒凉,死得牵强。”

死磕

2011年,音乐行业大佬宋柯喊出“唱片已死”。此时的李志也转向了数字音乐,他的新专辑《F》并没有实体发行,而是放到新建的个人官网上,供乐迷随意下载,自愿付费。

下载的人很多,付费的很少,“一年只有几万元。”更棘手的是,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到官网下载,几乎各大音乐平台都可以找到李志的歌,但并未经他授权。

李志团队开始联合其他音乐人向各大网络平台投诉,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在李志发布公开信之后,虾米网隔天就把他的音乐下架,并在网站上道歉。之后,李志几乎与全国所有的音乐平台打过交道,包括QQ音乐、多米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百度音乐、豆瓣音乐,等等,收到的回应往往都是:抱歉,我们没有联系到你。

平台方大多高高在上,还有的置之不理,为此迟斌把对QQ音乐的律师函发到了马化腾的办公室。

李志团队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到目前为止,豆瓣、虾米等平台与他签订了版权代理合同,迟斌表示:“当大家都重视知识产权,进入一个商业逻辑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套规则,开始守规则的人就会教育那些不守规矩的人。”

除了与国内音乐平台死磕,李志团队还把自己的音乐放到了iTunes、Spotify、Googleplay等国外音乐平台上。“要把数字音乐合理合法地换成钱,站着做音乐。”迟斌说。

李志坚信一点,“人们对音乐一直有需求,音乐就一直能赚钱,只是互联网之后人们不接受唱片这个载体,同时新的载体还没成熟。”谈起互联网,他更多的是“感谢”。

感谢互联网

互联网带来的还有宣传的便捷——之前被唱片公司死死握在手里的演出、发行、宣传通道,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找到替代。

李志2014年的新专辑《1701》,首发选择在虾米网,唱片发行由京东代理,宣传则完全由社交媒体传播,《1701》中歌曲的最高播放次数将近200万。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新的尝试。张学友的新专辑《醒着做梦》在QQ音乐上捆绑销售数字版和实体唱片,羽泉组合的新专辑《敢爱》直接放弃了实体形式,转而出售印有二维码的各类周边产品。

迟斌把与各种平台的合作视为试错的过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与规则的建立,需要不断实验。现在李志在数字音乐版权上的收入,每年在40万~50万元。

从2011年开始,李志每年在南京举办自己的跨年演唱会,今年卖出3300张现场票,只用了12分钟,单价30元的乐视线上直播也卖出了17000多张。

从2011年开始,李志的跨年演出票都是需要抢的。李志与迟斌分析原因,助推器就是巡演与微博。2011年之前疯狂的巡演催生了相当数量的歌迷,微博的兴起,相互间的分享,让更多人知道了李志。在新浪微博上,李志的粉丝数量只有13万,但活跃度极高。

就像李志所说,只要你诚实、善良和勤奋,所有人都会站到你这一边。

戴着眼镜、肚子有些发福的李志,他的摇滚“姿态”更多地展现在“职业”上。他不喜欢过度的演出,“透支自己,效果不好。”为了演出效果,他经常自带设备和调音师。

李志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的音乐爱好者能在自己的城市做音乐,而不是一窝蜂跑到北京。

而他的音乐也与南京这座城市有着各种联系,他想做一些有城市风格的音乐,他会写南京的热河路、山阴路,会写“南京的雨不停地下不停地下”,还写了一首《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2015年的第一天,李志以这首歌作为演唱会的最后一曲。

猜你喜欢
李志张勇唱片
Characterizing entanglement in non-Hermitian chaotic systems via out-of-time ordered correlators
Photon blockade in a cavity–atom optomechanical system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张勇
坏唱片
讨钱
左手边的风景
讨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