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田和万福生科造假案看中国农产品上市公司的审计问题

2015-03-11 02:04张馨予
中国总会计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上市公司农产品

张馨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蓝田造假案和万福生科造假案,分析两者在财务造假手段上的异同点,研究中国近几年在农产品上市公司审计方面的发展情况,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 上市公司 审计问题

2001年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老师发表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粉碎了“蓝田神话”,11年后曝光的万福生科造假案让农产品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再次受到关注。本文对比了两例农产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分析其异同点,并针对农产品上市公司的审计提出建议。

一、财务造假案情回顾

(一)蓝田造假案

1.事件概要

1996年,蓝田增发新股三千万股。此后蓝田在财务数据上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资产规模比上市前增长了十倍,连其间的特大洪灾也未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创造了“蓝田神话”。然而一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揭露了蓝田已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等多项问题。此后各银行纷纷停止对蓝田贷款,证监会立即介入调查,蓝田造假案终于浮出水面。

2.造假手段

蓝田公司业绩指标在审计前后的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

蓝田的财务造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资产造假。第一,固定资产造假。蓝田捏造的固定资产账面数额高达21.69亿,同时蓝田的在建工程工期不断拖延,意在虚增资产。第二,资产结构造假。蓝田的流动比率仅为0.77,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根本无力支付到期流动负债。同时其各项资产占比也不合理。第三,虚增银行存款。蓝田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存款高达27亿元。第四,虚减应收账款。蓝田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18亿元,而应收账款仅有数百万元,说明蓝田将收入的虚增多捏造为上下游客户的现金交付。

(2)费用造假。蓝田隐瞒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农产品的巨额广告费和职工工资支出。

(3)收入造假。蓝田塑造了诸如“金鸭子”、“无氧鱼”等传说,完全不符合生产规律。

(4)关联方造假。蓝田对于与关联方的交易进行了隐瞒,并占用了关联方的巨额资金。

(二)万福生科造假案

1.事件概要

2011年,万福生科在创业板上市。一年后湖南证监局发现万福生科虚增营业收入近两亿元,后经进一步调查发现万福生科近九成的净利润为捏造。

2.造假手段

万福生科营业利润在审计前后的对比数据如表2所示。

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虚增营业收入。仅2012年上半年,万福生科虚增麦芽糊精销售额达一百多倍;虚增葡萄糖粉销售额超过三十倍。同时其对毛利率进行了虚增,葡萄糖粉、麦芽糖浆等产品的实际营业利润与披露数据相差甚远。为配合造假,万福生科对上下游客户及合同进行了伪造。由于其客户多为小型企业、个体户或农民,发票、合同等材料经常不全,因此万福生科趁机浑水摸鱼。

(2)虚增在建工程。为与收入造假相配合,万福生科虚增在建工程近一个亿。收入的资金流进入虚增的在建工程,相当于进入了企业开立的个人账户。

(3)虚增预付账款。仅2012年上半年,万福生科虚增预付账款近五千万元。万福生科首先虚增承包单位,虚构支付的工程款项,其次虚构与客户的购销合同,将之前的资金流再次转入公司账户,以实现现金流的增加,并借助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的虚增形成一个看似合理的闭环。

二、两家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对比分析

(一)蓝田造假手段分析

蓝田的主要造假方式是虚构交易客户,并称其多为现金收付,再将虚拟的现金流投入虚构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项目,形成所谓“产品——现金——固定资产”的造假模式。而隐瞒费用和关联方交易等其他造假方式只是为了实现资产负债表平衡。在虚增销售额和固定资产后,其他会计科目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导致公司账目混乱,各财务比率偏离常规,最后竟是由非审计专业人员的研究曝光造假。

(二)万福生科造假手段分析

相比蓝田,万福生科高明得多,它很聪明地选择了虚增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这两个项目,将虚拟的收入和现金流投入其中。当时万福生科处于上市初期,存在大量的募集资金建设项目,需要现金流是正常情况,这样做不会很快露馅。此外,选择虚增预付账款也更加隐蔽,因为预付账款难以查明,相当于走了账而钱又很快收回了。同时,万福生科在收入上利用的是真的现金流,这些现金大都是从IPO中拆借过来的,然后通过虚构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据为己有。万福生科的造假本质上是借他人名义自己销售给自己。

(三)对比分析

1.相同点

蓝田和万福生科都是农业企业,特殊的企业性质让它们都采取了虚增农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率、伪造客户等方式进行收入的虚增。两者的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很少,蓝田甚至出现了虚减应收账款的现象,说明两者都考虑到虚增应收账款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应收账款很容易形成长期挂账,最终引爆财务造假问题。

2.不同点

蓝田虽然有一套“产品——现金——固定资产”可以自圆其说的资金流闭环,但其缺乏系统性,将这一套资金流闭环与其他会计科目割裂开来,同时为追求资产负债表的平衡,盲目地虚增资产和隐瞒费用,使整个财务系统混乱,各财务指标明显偏离正常范围。而万福生科通过缜密策划,采用成本倒算的方式平衡报表,通过多项会计科目配合造假,延伸造假的深度,在形式上营造出合理的假象,具有系统性强、隐蔽性强等特点。万福生科在借助在建工程项目的同时虚增了大量预付账款,使得从IPO拆借到的资金流的回笼显于无形,最终据为己有。

三、识别和防范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建议

(一)关注上市前三年财务状况

公司为上市进行造假,一般会虚构上市前三年的数据,使其保持一个较高且平稳的水平以满足证券法的规定。因此,应当重点关注公司上市前三年的各项财务指标,并与同行业其他典型公司进行对比。万福生科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毛利率水平在23%左右,满足证券法的要求。然而与2007年上市的天康生物相比差距巨大。天康生物当年的毛利率仅为21%,之后下降到17%,符合当时行业发展趋势。若将两者进行比较,就能提早对万福生科的财务数据提出合理的审计怀疑。

(二)关注往来款项的函证

由于审计制度的局限性,审计人员一般只对余额进行函证,而较少针对科目的交易情况进行函证,这无疑让财务造假有可乘之机。万福生科在使企业账户余额与客户余额相等的前提下,累计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而由于审计人员只重结果而不关注交易过程的片面审计,使其单向虚增收入得逞。因此,审计人员需要重视对交易过程进行函证,以有效降低单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三)关注银行对账单

银行对账单是反映企业资金流进出的重要审计证据,但其无法提供交易客户的名称等具体信息,因此很多企业利用这一漏洞进行财务造假。万福生科总共动用了三百多个账户(包括客户提供的账户)虚构多项交易业务来虚增收入。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开户人和最终控制人信息的真实性。

(四)深入实地调查

农业企业多与个体户或农民进行交易,实际中并不注重发票、合同的保留与签订,其特殊性质导致农业企业为上市进行造假时多采用虚增销售额、毛利率甚至虚构客户和交易业务的方式。万福生科与前五大客户的多项交易均为虚构,更有之后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的产量不符合自然规律、生产面积远小于披露数据、生产厂房设备早已闲置等情况,其造假显而易见。因此,若审计人员能亲往实地进行调查审计,万福生科的造假行为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

(五)关注被审对象的行业情况

因为对农业生产规律没有清晰的了解,导致审计人员在产量、土地规模等易于造假的方面缺乏应有的职业敏感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全面了解审计对象所处行业及行业内典型企业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利用专业敏感性准确地找出问题,识破企业的造假。

参考文献:

[1]刘姝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货款[J].金融内参,2001.

[2]宏微.蓝田股份真的如此优秀吗[J].华糖商情,2001.

[3]许爽.“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引发的会计诚信思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猜你喜欢
上市公司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