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丽
(河北省涿鹿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城市建筑垃圾在路缘石生产中的应用
王 丽 丽
(河北省涿鹿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旧城改造、棚户区拆除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为解决堆积量巨大的建筑垃圾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并与其他垃圾利用率较高的国家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一种应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的新型路缘石,此路缘石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可以大量消耗城市建筑垃圾,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废弃物的利用.
建筑垃圾;废物利用;路缘石;生产制备
建筑垃圾[1]是指在建筑物(构筑物)新建、改建、扩建、维修、拆除等方面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以及在旧城改造、棚户区拆除当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混凝土块和砖块,建筑垃圾成为城市垃圾产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占用大量可耕用地,加剧了土地紧张.同时,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开山采石和挖河掘砂,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如不能合理利用堆量巨大的建筑垃圾,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城市还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马路牙”学名为路缘石.现在马路路缘石的施工过程中,有些是在马路立缘石一侧还会铺设平缘石,造成马路立缘石与平缘石分开施工.为了保证立缘石与平缘石水平,安装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高度,两个独立部分分别施工容易相互影响,不利于施工,而且过程比较繁琐,工期较长.经过一段使用时间后,马路立缘石与平缘石之间的交接处容易裂开,造成平缘石表面凹凸不平,因此,需要对路缘石的块型进行优化,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施工方便的新型路缘石符合我国大力提倡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1 我国建筑垃圾现状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拥有很大的建筑市场.以河北省为例,为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宜居城市,让市民生活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2008年开展了“三年大变样”行动,拆除、新建了大批建筑.由此可见,伴随着我国这个大建筑工地的背后,每年产出的建筑垃圾数以亿计.据统计,我国目前建筑垃圾堆存总量已达70亿吨,每年新产生建筑垃圾约4亿吨[2],此外,建筑垃圾种类复杂,落地灰、混凝土、碎砖、废模板等堆积在一起,装运途中造成粉尘污染,简单堆放在郊区或农村等地,占用土地、影响生态环境,或者对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处理方式简单,附加利用价值不高.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对于这部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很低,平均不足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3].
1.2 与外国建筑垃圾利用的差距
自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城市建筑垃圾的合理再利用进行了研究,发达国家大多施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3],即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产量,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将其再生利用.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较为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筑垃圾利用率超过了90%.其中,日本、德国和美国对建筑垃圾管理工作开展较早,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政策法规较为全面.日本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水泥和再生骨料,规模最大的可每小时加工生产100吨,1991年日本政府针对在施工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必须将建筑垃圾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美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3.25亿吨,其中可再生利用的约占70%,其余30%的建筑垃圾填埋在需要的地方,从这种角度讲,美国的建筑垃圾100%得到综合利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使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的分离出来,过程中产生的燃气用于发电,每吨垃圾干馏燃烧后仅剩2~3 Kg的有害重金属物质[3~5].
通过与外国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2]的处理理念及完善的法规体制对比,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政策、法规还不成熟、完善,利用效率不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1 路缘石块型的优化设计
针对现阶段路缘石施工当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一种方便安装、构造简单的新型路缘石,进行块型的优化设计,如图1所示,路缘石的纵截面形状为L形,将传统的立缘石与平缘石结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兼具了立缘石和平缘石的功能,减少施工工序,方便安装,并且还保证了整体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路缘石对机动车驾驶员的警示作用,在其立缘部朝向路面一侧的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荧光带,在车灯照射下能够反光,提高驾驶员注意力,有利于行车安全;立缘石与平缘石的阴角处采用弧形连接,阳角为直角.
图1 路缘石纵截面
2.2 建筑垃圾生产路缘石的制备工艺
建筑垃圾经过球磨机研磨处理后,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的再生骨料,使用有机浆液对再生骨料进行处理,即采用有机浆液对再生骨料浸渍后沥干或者将有机浆液喷洒在再生骨料表面,使浆液渗透到再生骨料表面层的缝隙和微小缝隙中去,产生机械咬合和镶嵌作用,将微细裂缝填充、粘合,固化后结合牢固,并且风干后在骨料表面固化成一层有机薄膜,降低再生骨料的吸水性能,再与水泥、砂子等混合搅拌,达到工程应用标准.
为了保证路缘石强度和表面整洁美观,要控制再生骨料颗粒最大粒径不大于20 mm,并且颗粒级配要合理,再与水泥、砂子、水混合,由于再生骨料表面比较粗糙,棱角较多,搅拌比较困难,所以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后倒入模具,将模具置于振动平台上振动,促使流动性较差的拌合物产生液化而流动,达到密实成型的目的,经自然养护成形后,在预留的通长凹槽内,用含有玻璃微珠的发光反光砂浆填满抹平凹槽制成荧光带,建筑垃圾制备新型路缘石工艺流程如图2.
图2 生产工艺流程
2.3 新生产路缘石的特点
1)块型结构性能良好.将现阶段使用的立缘石和平缘石结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兼具了平缘石和立缘石功能,L形的路缘石,还保证了整体的稳定性,可避免了传统立缘石向外倾斜的情况.
2)新增警示安全功能.路缘石的纵截面形状为L形,其立缘部朝向路面一侧的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有荧光带,规格统一,整齐方便,夜间在车灯照射下能反光,起到警示作用,提高驾驶员注意力,保障行车安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路缘石.
1)优化设计了路缘石结构.对于传统路缘石块型结构类型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L型新型路缘石,将传统的立缘石和平缘石结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兼具了平缘石和立缘石功能,L形的路缘石,还保证了整体的稳定性.
2)研究了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路缘石的制备工艺.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对建筑垃圾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后,再与水泥、砂子、水混合搅拌达到满足强度要求,制备新型路缘石.
3)环保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用建筑垃圾制备环保建筑材料新型路缘石,一方面大量利用了建筑垃圾,避免了大量的开山采石和挖河掘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另一方面生产的新型路缘石,改良了传统路缘石施工复杂问题,在工程应用中发挥作用优势明显,可谓一举多得.废物再利用,降低了成本,施工方便快捷,经济效益显著.
[1]王宝顺,宋建安,顿磊.城市建筑垃圾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河南科学,2013,31(9):1493~1495
[2]肖绪文,冯大阔,田伟.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建议.施工技术,2015,44(10):6~8
[3]王金玉.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研究.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3,6:38~41
[4]郑扬.建筑垃圾应被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导报,2008,28:36
[5]陆凯安.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综合利用.建材工业信息,2005,6:15~16
Applic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Waste in Curbs Production
WANGLi-li
(Hebei Zhuolu County Public Resource Exchange Center,Zhangjiakou,Hebei,China 075000)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the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shantytowns removal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construction waste are produced,too.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is firstly analyzed.Then,the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with high-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garbage.At last,a new curbs produced by urban construction waste is introduced,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structure,easy construction.It can consume a lot of urban construction waste and b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se of waste.
construction waste;recycling;road curbs;production preparation
2014-11-22
王丽丽(1982-),女,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材料及建筑管理研究.
TU 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