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新生态之“新”
宋媛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灵魂,是记录着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各艺术院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面尚有一些不足,许多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新生态”的内涵把握不够充分,难以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体制。在这方面,本文将构思新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和舞蹈教育教学相结合,并分析了当前教学现状,探讨如何提取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新的元素,以期为传承和弘扬我国的舞蹈文化而贡献力量。
民族民间舞蹈 新生态艺术 教育教学 现状 构思 探讨
民族民间舞蹈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形式最多、普及最广的一个舞种。在中国,自建国以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良性土壤,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进后,当前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舞种之一。然而,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虽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却未能在当代的良性土壤下开枝散叶,在和谐社会这一大背景之下,目前其正呈现着两个发展态势:一是民族性和民间性两个特征依然明显,如同一盘散沙般遍布中国城乡的各个角落;二是专业与非专业的艺术院校在舞蹈课程教学方面仍然是基于传统教材为大纲。①教学内容的“旧”与当代社会的“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也造成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基于教育层面探讨如何创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以期为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贡献力量。
诚然,我们在保护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前提下,坚持传统文化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其象征着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与繁荣。迄今为止,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处境,甚至有的传统文化已经消失。如诞生于汉代的“七盘舞”;曾流传于满族的“笊篱舞”、“五魁舞”;谷城县用于祭祀的“扇鼓舞”等等。由此可见,从这些舞蹈文化中感受到舞蹈将为此要么同化、要么面临没落的现状。然而,这还不足以概括民族民间舞蹈真正的现状,要想真正了解它,掌握它在当代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究竟占据着什么地位,我们还需从教育教学方面开始,以不断地深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当前的状况下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
对此,笔者用半年的时间走访了大量处于不同区域的专业和非专业艺术院校,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总结出了三个结论。
第一,从教材层面剖析,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内容以“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教材与教法为底本。这两套教材中主要包括了汉、藏、蒙、维、朝、傣、佤、苗等多民族的民间舞蹈,并以此用科学的、系统地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在艺术院校的舞蹈课程中所用的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都全部抄自这两套教材的观点。严格来说,我们仅能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传承,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传承的意义永远大于教育意义。
第二,从教学方法说明,虽然有少数专业艺术院校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创新了方法,但还是沿用传统方法来开展舞蹈教学。首先,言传。教师是以讲解动作的要领和以其动态、表情向学生传授,学生则是在直观的动态中学习、模仿。其次,身教。在教学中不只靠文字和语言,还应把难于以语言讲清楚的,用自身示范来引导学生做出形似动作。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所教授的仅是舞蹈动作的皮毛,“注重动作、忽略技能;注重形似,忽略内在;注重动律,忽略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心神相合、韵律相通,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动作的内涵和风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从教学资源方面领会,大多数非专业甚至专业的艺术院校都忽略了对教学资源的采集,仅立足于教材开展教学工作,只因这样学生很难对舞蹈的内在产生认知,所以我们应该“走出去、请进来”将更高的舞蹈文化提升到艺术层面上去,并展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美”的价值。
1.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新生态之“新”的构思
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应全面的思考并进行改革,作为舞蹈艺术的接班人应承担起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将舞蹈的“原生态”艺术,立足于新,构建出舞蹈“新生态”的艺术,进而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并更好地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服务。②
其一,更新教材。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广泛汲取多民族的舞蹈艺术,首先在舞蹈教学方面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一定的认知,并由此充分了解各民族的舞蹈韵律和风俗习惯。其次,丰富单元课教学内容,在原有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添加更多有利于学生吸收多元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如让学生了解某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素材是什么,再以不同的个性组合、传统组合、表演组合等训练表现出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会在学习中吸收更多有利于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神髓的要点,并了解各民族之间传统舞蹈的韵律差异、风格差异和生活差异等等,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其二,锁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人们常说舞蹈是需要天分的,这种天分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习者的体型,膀大腰圆或身体过于单薄的人舞蹈时没有美感;二是学习者的舞蹈天赋,主要是指对每个舞蹈动作学习时的理解力和感知力。然而笔者认为,体型存在缺陷可以进行调整,而缺乏领悟力则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因此,后者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核心部分。从中不难看出,如对于一个动作,让学生通过想象诠释其表达了哪些内涵,或教师提出一个形态,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等等。长此以往,会逐渐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达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其三,开展核心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与其通过反复演练让学生掌握一个舞蹈动作,不如告知学生如何才能掌握这一舞蹈动作的正确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探析,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师,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对各种肢体语言的诠释方法;而从学生的角度探析,他们所要学习的重点,也是掌握如何用肢体语言来诠释情感,表达艺术。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开展教学的核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新生态之“新”的践行探讨
民族民间舞蹈之“新”是推动舞蹈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舞蹈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及促进舞蹈教学审美艺术的重要举措。③要创新舞蹈课程教学方法,就必须要结合上述改革思路,用创新教学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升到另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三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方法,现将其提出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其一,应用组合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动作的重组能力。其教学法是基于北京舞蹈学院“元素性技巧教学法”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动作的整体性。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教学法的根基是舞蹈动作中以组合短句为个体。“元素性技巧教学法”注重将舞蹈动作中的技巧部分加工提炼并分解成一个单独短句的技巧动作,其主旨在于加强学生对动作的领悟与掌握能力;而组合教学法则注重在此基础上加强动作的连贯性,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联系加强动作的圆润,使其表现更自然,动作更流畅。
(2)动作的灵活性。在教学实践中,组合教学法可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其中,既可将两个动作作为一个组合,又可以将整套动作作为一个组合。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有效加强学生对动作的领悟力,使所有的舞蹈动作都是系统地、鲜活的,从而加强了舞蹈的整体性和动作的联系性。
其二,应用认知教学法来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知能力。在古人们通过长期的劳动创造中提炼舞蹈艺术,从而民族民间舞蹈有较深的艺术底蕴。当前,许多专业与非专业艺术院校在舞蹈课程中都设置了理论课,然而,在教学中却大部分都以实践教学为主,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同时更影响了学生对舞蹈艺术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学习舞蹈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所学舞蹈的起源和演变。而这即是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可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从而对舞蹈动作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进而加强动作的表现力,使舞蹈更具艺术魅力。
其三,应用即兴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对行动创造能力。舞蹈艺术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追求、美的享受、美的意境,用肢体语言来表述艺术的情感。因此,严格来说规范性动作和固定的套路仅是一个媒介,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诠释能力,而即兴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随意创建一个题目,让学生用舞蹈动作对这一题目进行诠释,长此以往,会有效激发学生对动作的创造能力,提升舞蹈的艺术魅力。
当前,许多人认为保留舞蹈的“原生态”特质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认为舞蹈艺术在当代走得太远。然而,继承与坚守继承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舞蹈艺术确实像其他艺术一样正在渐渐失去艺术的精髓;另一方面,继承不只是强调“原生态”,而更重要的是保留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应保留其形式,然后再去寻求“新生态”艺术的发展,这正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出路。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为了继承,还为了延续着一份远古文明,让这一舞种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注释:
①石苗苗.浅析民族舞的特点和价值[J].艺术科技,2013,26(11).
②杨燕.浅析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J].文学教育,2013(24).
③侯宝燕.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分析 [J].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3(1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