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健,崔志新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及其政府角色
崔新健,崔志新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依据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关系由简单到复杂,更能反映发展的趋势,将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依次分为战略联盟、三螺旋、创新网络和开放式创新4种主流模式。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政府有不同的作用,其角色定位也各异;为了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政府需要基于各种模式发挥作用。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政府角色
1引言
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经济、政治和制度关系的集合,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生成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以便知识的快速扩散。
RIS协同发展已逐渐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关于RIS协同发展的研究,集中于战略联盟[1]、三螺旋[2-3]与四螺旋[4]、创新网络[5]和开放式创新[6-7]等几种模式。实证研究则聚焦于相关行为者协同的基本特征及方法论问题。
政府作为RI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外部环境建设的政策制定者[8],以及协同中发挥导航者、服务者、协调者与监管者等职能,实现RIS良性运行。在RIS协同发展中,稳定的制度和地方政府结构能有效促进协同[9],政府主要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在内起着桥梁作用。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基础上,将RIS协同发展模式依次分为战略联盟、三螺旋、创新网络和开放式创新4种模式,并探讨归纳RIS协同发展4种模式及政府角色。
2RIS协同发展战略联盟模式及其政府角色
RIS协同发展战略联盟模式是以企业战略联盟理论为基础发展而形成。Modic和Potter提出,战略联盟是指联盟参与主体基于低成本、高效率及竞争优势等因素而建立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双向或多向要素流动的关系松散型网络组织。它可采取股权共享的方式,如企业合并、共同营销和分配等形式。成功联盟标志是双方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的精神,即达成双赢、相互信任,而不是依赖合同规定[4]。
政产学研联盟是RIS协同发展战略联盟一种常见的形式,是产学研联盟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稳固成员间的协同关系。它是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实现合作的一种关系。知识是较稳固战略联盟建立的基础[10],通过知识和资源共享、降低不确定性和加速学习,获得互惠互利。联盟是取得协同效益的最佳载体,需要不同参与者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
RIS协同发展战略联盟结构层级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结构层级的深入理解需要评估成员战略和联盟目标情景下不同联盟机构的有用性[11]。通常包括指挥结构和权力系统、激励系统、标准操作程序、争端解决程序和非市场定价系统五个维度的联盟结构[12],不同联盟结构有不同的层级程度。
图1 RIS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形成过程模型
RIS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形成过程包括探索性阶段、复发性合同阶段、关系合同阶段和结果阶段四个阶段(见图1),每个阶段内都有需求和评估过程,成员可以使用它来分析和确定是否继续对当前的联盟投资[13]。两个及以上的自治组织和单位的集合,试图填补技术、资源或市场空白,这个过程中包括政府规制和伦理问题的仔细查看,依赖于成员的最初临时协议。在各阶段需要不断的评估工作,无论何时出现故障或不信任,都可能会致使联盟终止或回到上一阶段,因此,需要强调政府在战略联盟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和利益整合等作用不但不可少,还应摆在首要位置。从RIS协同发展战略联盟模式分析,政府在联盟形成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但并非完全的主控和承办,而是在战略联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角色定位[12]。在联盟合作筹备阶段承担引导者与组织者,合作发展阶段承担推动者与保障者,合作运行阶段承担协调者和服务者[14]。联盟的建立仅是个开始,对联盟管理才是能否实现联盟目标的关键[11],加强联盟内部行为主体的信任意义重大,通过发挥联盟组织或者政府的作用,制定合理有效的支持联盟创新政策,合理综合运用激励和惩罚措施,提高协同创新补贴和破坏协同创新惩罚的力度,政府的支持政策对推动联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RIS协同发展三螺旋模式及其政府角色
RIS协同发展三螺旋模式集中于大学、产业和政府构建的系统。Etzkowitz和Leydesdorff首次提出“三螺旋”模式分析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三者各自的研究领域已开始拓展到先前属于对方的领域,大学介入经济领域、企业介入创新领域、政府介入学术领域,三者共同造就了新的创新系统,形成相互结合及交互上升的三螺旋系统。
RIS协同发展三螺旋模式是一种选择性的循环发展模式,基于一系列贯穿社会的概念,而不是单独的制度范围,向知识型社会转型中,循环策略提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机会。在三螺旋理论模型中,三者边界和限制被打破,螺旋式向上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介机构等第四螺旋的介入[8],使得创新主体的结合愈加紧密,但每一方也保持相对独立。大学积极于转化研究、创业培训和社区发展;产业从事内生性创新和转移;制度领域是改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决策下放,创新政策更多的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政府规定。除履行传统的功能,每个领域也需要不同角色,组织目标不同的行为主体各自具有资源优势,彼此融合、协同互动,形成创新协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15]。
从RIS协同发展三螺旋模式分析,规定大学、产业和政府关系的制度安排不同,三螺旋模型架构关系不同[6-7],政府角色亦各异。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国家社会主义模式(见图2a),政府居于创新的主导地位,引导并控制着产业及学术部门,由于这两个部门隶属于政府部门,两个部门的创新空间较小,因此创新受到阻碍而不是得到鼓励,政府在此主要承担统筹者和规划者角色,政府作用相对较强;二是自由放任的模式(见图2b),三者的边界较为清晰,每个领域部门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独立发展,但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由此则会产生自由放任的管理方式及政策,减少了政府角色,政府在此主要承担协调者角色,通过协调各创新主体的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三是重叠模式(见图2c),这是现在RIS协同发展中最为常见的模式之一,不仅任意两者之间互动,且三者还存在重叠,除了执行自己职能外,还承担新的职能,彼此互相交融,政府在此主要承担协调者、保护者和引导者角色,更多是介于控制者和协调者之间。
图2 RIS协同发展三螺旋模式中政府角色
4RIS协同发展创新网络模式及其政府角色
RIS协同发展创新网络模式的基础是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社会网络分析为调查知识密集型的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提供各种选项,已成为学者特别的工具[16]。Cooke和Morgan最初在创新领域提出“网络”或“网络范式”,网络的关键要素包括互惠、信任、学习、合伙和分散[1]。区域创新网络是由不同的异质群体组成,包括企业、大学、政府、中介等。
创新性和互动性,它们是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特征,行为主体互动是创新的动力源泉[17-18];动态性和开放性,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动态系统,随外部条件发展变化而随时调整,不断发生“破坏性创造”的创新过程,网络参与者组成的自由性,内部行为主体可以改变;根植性,表现为共同文化、制度和地理根植性,网络植根于本地才能推动创新。
创新网络模式通常可视为松散耦合系统,把知识流动性、创新专用性和网络稳定性协调地结合起来[19]。创新网络理论迄今为止一直被认为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20]。有些学者认为,“链接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协同互动形式。在具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中,各行为主体间形成复杂的作用机理,承担不同的任务,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9],政府是其灵魂,企业是其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其知识源泉。他们彼此之间并非孤立,处于同一系统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复杂创新网络。
从创新网络模式分析,政府工作包括支持非正式区域网络,客观了解区域创新网络的需求和政府角色。政府提供清晰的框架、促进资金和资源流动,与中心任务衔接评估创新质量[18]。除常规交流形式(如组织会议、与利益相关方或代表协商),政府还应该考虑传统的中央指导(信息传递、决定)和评估自组织网络[18]。Noelle等发现,政府努力去识别和支持非正式区域网络,可作为试点进行监测和研究此类网络,深入了解区域创新网络的需求和政府角色。在这方面制定8个选择标准,无论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作为新兴区域创新网络的共同点,包括有助于可持续多功能土地利用的政府目标;致力于实现制度创新;包含知识的代表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由区域需求引导;作为一个创新温床,而非实施创新;提供持续性的前景;强调批判性反思和学习。
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它营造良好的环境、协调行为者的利益关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法律法规,为其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组织机构进行宏观引导、政策干预、激活中介、内部资源管理等宏观和微观的机制实现。依据系统观,创新政策具有潜在贡献,政策制定者设法支持区域创新和增长进程[21],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既是创新活动直接参与者,还是规则制定者。
5RIS协同发展开放式创新模式及其政府角色
RIS协同发展开放式创新模式源于企业开放式创新理论。Chesbrough首先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利用内外部的新思想和各种资源,提高自身技术,将创新的内向视野转为外向视野[22],外部合作伙伴具有重要作用。外部知识能有效促进创新,提高创新绩效,获得利润[23]。开放式创新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能实现产业、研究教育机构等之间的协同效应。现有文献表明关于RIS开放式创新模式及具体实现,理论上还没有给出严格界定,但在实际应用中,创新主体包括企业,也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等。开放式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组织内部及外部网络结构平台的构建,及互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开放式创新强调外部知识源对创新的重要性,知识创造和共享对指定开放式创新战略工作必不可少;创新行为者的边界被打破,如企业可以独立进行创新,也可以将自有优势技术与外部资源融合,实现有效配置[24-25];开放式创新社区就是充分利用内外部知识及思想的典型。开放式创新作为新的商业成功来源之一,为了弥补内部创新的不足,从两方面开放创新进程:流入型,主要利用外部知识促进创新;流出型,主要把思想转移到外部环境中[26]。
开放式创新价值原理由网络价值星系可得到很好阐释。两者可能会成为未来不同理论模式之间的连接点。网络价值星系是指组织间网络将拥有不同资产和能力的企业链接在一起,以响应和预期新市场的机会,其中,组织间网络依据开放式创新的思想拥有很多链接。政府通过战略导向、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构建支持平台等实现体系的创新。价值星系概念提供一个阐释组织间网络的核心分析框架(见图3),在价值星系上,关注如何创造价值;分析不同的行为者对价值创造部分的反应;分析一个中央企业如何设立和管理价值星系,实现潜在的商业机会;讨论组织战略;关注政府的作用,政府角色可以从谨慎和防御的调节者成为一个积极行动的发起者,为了达到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和实现政策目标。
图3 网络价值星系分析框架
政府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既是参与主体,又是政策制定者和促进者。创新主体突破自身边界,创新资源在行为主体之间合理流动,尤其是提高信息的流动性。在政策方面,政府对于创新成果实施激励措施,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建设。开放式创新模式中,根据创新主体的不同,政府角色的作用也不同,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应给予更创新主体多扶持和支持;以高校为主体,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发挥协调作用;以政府为主体,政府主要从政策层面对创新活动进行引导。
6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来看,RIS协同发展学术研究存在结构性缺陷和受区域经济因素的限制,由于在现实中,区域和国家创新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区域生产配置往往依赖于区域外的结构和进程,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出发,将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同时考虑,更深入地理解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有利于构建一个整合性的系统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政府在RIS协同发展中角色与作用仍有待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
为了促进RIS协同发展,基于不同的RIS协同发展模式及政府角色,发挥政府作用的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制度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过程起着激励和辅助作用,创新政策通常是区域协同网络形态存在的原因,能够打破官僚筒仓和跨行政边界。通过创造宏观体制和政策法规等环境,大力支持和推动行为主体间的创新与合作,降低协同中的成本和风险。二是重视协调与支持,协同方式并不总是导致创新,政府试图做到正确初始条件、完善协同制度、适时协同过程管理,这些将提供一个机会,协同创新将会成功打破政策僵局,为区域协同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政府面向公共需求、公益性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可以发挥行政干预的作用,为区域建设提供后备保障和财政支撑。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创新需要更多系统性努力,以促进创新来维持高水平的福利服务,帮助解决公共部门面临的经济和社会挑战,政府要加强对大学和创新实验室的财政支持,为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创造条件,完善信息高效传递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保障作用。四是打破行政区划篱笆,一些发达国家启动国家计划旨在提高公共服务和监管创新,为RIS协同发展营造氛围。协同发展的条件与利益发生冲突,行为主体间通过市场无法自由组合,存在跨界情况,必须利用政府监管和行政手段消除这种垄断和冲突,使RIS内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得到整合。五是发挥第三方政府功能,政府可以与一些比较活跃的非营利组织共同形成“第三方政府”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达成广泛合作。这意味着政府应用类似网络协同方法的角色转变,即从一个服务提供者成为服务协调员。
参考文献:
[1]孙淑生.战略联盟、协同与双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3(3).
[2]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109-123.
[3]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nov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5,29:243-255.
[4]Carayannis E,Campbell D.‘Mode 3 and‘Quadruple Helix’:toward a 21st Century Fractal Innovation Ecosystem[J].Int J Technol Manag,2009,46(3-4):201-234.
[5]Christopherson S,Kitson M,Michie J.Innovation,Networks and Knowledge Exchange[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08,1:165-173.
[6]Kogut B.The Network as Knowledge:Generative Rul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2000:405-425.
[7]Cooke P N,Heidenreich M,Braczyk H J.Regional Innovations System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M].Routledge,2004.
[8]Almirall E,Casadesus-Masanell R.Open Versus Closed Innovation:A Model of Discovery and Diverg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0,35(1):27-47.
[9]Cooke P N.Strategie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Learning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R].Strategic Research and Economics Branch,2003.
[10]Smith C R.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Collabor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County Open-Space Protection[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9,19(1):1-21.
[11]Rahman N,Korn H J.Fit between Corporate Strategy and Alliance Purpose:Implications on Partnering Firms’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Business Alliances,2009,1:132-149.
[12]Gulati R,Singh H.The Architecture of Cooperation:Managing Coordination Costs and Appropriation Concern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8,43(4):781-814.
[13]Timothy L P,Dibrell C C.A Process Model of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01,7(4):349-364.
[14]满海雁,陈明.论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战略联盟中的角色定位与功效发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
[15]邹波,周文萱,卜琳华.“三螺旋”创新协同效应理论分析[J].学术交流,2013,263(11).
[16]Ter Wal ALJ,Boschma RA.Apply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Economic Geography:Framing some Key Analytic Issue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9,43:739-756.
[17]Jaffe A B,Trajtenberg M,Henderson R.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63):577-598.
[18]Capello R.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Tech Milieux: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gress[J].Regional Studies,1999(33):352-365.
[19]Charles A.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4,39(3):659-669.
[20]Schoonmaker E.Assessing the Valu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J].J Knowl Econ,2010,1:48-66.
[21]Bellandi M,Caloffi A.An Analysis of Regional Policies Promoting Networks for Innov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1):67-82.
[22]Chesbrough H 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35-41.
[23]Jande W,Ben D,Geert V.Open Innovation:the New Way of Knowledge Transfer[J].Journal of Business Chemistry,2007,1(4):1-9.
[24]Lichtenthaler U.Absorptive Capacity,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4):822-846.
[25]潘莹.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不同主体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34(1):141-144.
[26]Gassmann O,Enkel E,Chesbrough H.The Future of Open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2010,40(3):213-221.
(责任编辑谭果林)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Cui Xinjian,Cui Zhixin
(Business School,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s of Reginal Innovation System(RIS),which are strategic alliance,triple helix,innovation network and open innovation,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ctors from simple to complex.Government has different effect to different modes,and its role is differen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RIS,it needs to play a role of the government based on a variety of patterns.
Key word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s;Government’s role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崔新健(1962-),男,山东沂源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管理与国际直接投资。
收稿日期:2015-03-27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JGB071),教育部博士点博导类课题(20130016110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GL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