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王玉婷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地域性特点。由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仍然存在中职学校布局与区域发展不相称、中职教育机会在区域间不平衡、中职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负担区域差异性明显等问题,应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结合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加强区域间中职学校的交流合作等方面促进广东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4-0048-05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性,如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其他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否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存在何种程度的不平衡成为关注的焦点。
2013年广东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共有522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有329所,普通中专68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3所,职业高中112所。广东共有21个地级市,按照区域划分,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粤西地区包括阳江、湛江和茂名;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本文主要根据广东省区域划分对中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一、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特征
(一)中职学校布局与区域人口规模不相称
人口规模是决定中职学校布局的主要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人口规模约为568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3.71%,粤东、粤西和粤北三大地区人口规模分别为1707.3万人、1554.68万人、1635.54万人,分别占全省的16.14%、14.70%、15.46%。由此可知,珠三角地区的人口规模远远大于其他三个地区,但相比于中职学校在全省的布局,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比重并没有超过其他三大地区的总和,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有254所,占全省比重为48.66%,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中职学校数分别为70所、100所、98所,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3.41%、19.16%、18.77%,三大地区的中职学校数总和为268所,占全省比重为51.34%,比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数多出16所,占全省的比重多出2.68个百分点。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拥有的中职学校数为85所,远远超过其他20个城市的中职学校数量。
从百每万人口拥有的中职学校数这一指标来看,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分别为4.5所和4.1所,比全省平均水平4.9低0.4和0.8,粤西地区每百万人口拥有中职学校6.4所,是所有地区中最高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粤北地区每百万人拥有中职学校6所,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其中,珠三角地区广州人口规模占全省比重12.14%,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中职学校数为6.6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同样比珠三角其他8个市的指标高。深圳人口规模占全省比重为9.97%,排在全省第二位,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中职学校数为1.4所,是全省的最低值。每百万人口拥有中职学校数最多的是粤北山区的韶关,有7.7所,其次是粤西地区的湛江,有7.6所。由此可知,广东各地区的中职学校数量分布与人口规模存在一定差异。
(二)中职教育机会在区域间不平衡
中职在校生占全省比重和万人拥有中职在校生数是衡量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指标[1]。珠三角地区中职在校生数为638680人,占全省比重为42.7%,年末人口占全省比重为53.71%,人口比重大于中职在校生比重,万人拥有中职在校生人数为112.41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97人,可见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入学机会比其他三个地区要小,其他三个地区万人拥有中职在校生人数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粤东地区万人拥有在校生人数为196.53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5.15人,年末人口占全省比重为16.14%,中职在校生人数占全省比重为22.43%,人口比重比中职在校生比重少6.29个百分点。粤西地区万人拥有在校生人数为178.61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7.23人,年末人口占全省比重为14.7%,中职在校生人数占全省比重为18.56%,人口比重小于中职在校生比重3.86个百分点。粤北山区万人拥有在校生人数为149.09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71人,年末人口占全省比重为15.46%,中职在校生人数占全省比重为16.30%,人口比重小于中职在校生比重0.84个百分点。由此可知,三大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机会最大的是粤东地区,其次是粤西地区,最后是粤北山区。按城市统计,万人拥有中职在校生数这一指标最大的是揭阳,其次是汕头,第三是茂名,分别为243人、201人、199人,排在倒数三位的是深圳、东莞和中山,分别为30人、56人、80人。可见万人拥有中职在校生人数这一指标市区差异更加明显,这与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职教育发展规模及人口规模存在密切联系。
(三)中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而且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及其需求强度。珠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779.56亿元,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的79.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355.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7239.58元。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占全省比重为48.66%,中职在校生数占全省的比重为42.7%,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相比分别低了30.41和36.37个百分点。其中广州的中职学校与中职在校生占全省比重分别比广州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低6.15和6.38个百分点;深圳的中职学校与中职在校生占全省比重分别比经济生产总值低18.56和19.2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如表3所示,粤东、粤西和粤北三大地区的中职学校数占全省比重与中职在校生数占全省比重均高于相应区域的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粤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138.8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314.6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32800.74元,中职学校数占全省的比重为13.41%,与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高出6.56个百分点,中职在校生数占全省比重为22.43%,与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高出15.58个百分点。粤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683.4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270.86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26844.57元,中职学校数占全省的比重为19.16%,与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高出11.41个百分点,中职在校生数占全省比重为18.56%,与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高出10.81个百分点。粤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3821.81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466.57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33648.86元,中职学校数占全省的比重为18.77%,与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高出12.44个百分点,中职在校生数占全省比重为16.30%,与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高出9.97个百分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粤西地区中职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其次是粤北山区,中职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比较不协调的是粤东地区。
(四)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负担区域差异性明显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比普通教育所需的经费更多,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每千亿元GDP负担中职学校数和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学生数两个指标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经济负担存在较大差异。如表4所示,珠三角地区每万从业人员负担中职在校生数为175人,比广东省平均值低75人,每千亿元GDP负担的中职学校数为5.3所,相比广东省平均值低3.3所,与粤东、粤西、粤北三大地区相比,分别低11.6所、16.1所、20.3所。每千亿元GDP在珠三角地区只需负担5.3所学校,而在粤东地区需要负担16.9所,在粤西地区需要负担21.4所,在粤北地区需要负担8.6所;同样,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在校生数,珠三角地区为13人,粤东地区为81人,粤西地区为59人,粤北地区为63人,换句话说,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负担相比其他地区要小很多,但珠三角地区9个市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负担也极不平衡,深圳每千亿元GDP负担中职学校数仅为1.2所,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在校生数2人,除此之外,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广州的经济负担也比较轻,每千亿元GDP负担中职学校数分别为5.7所、4.6所、4.5所、5.3所、6.3所,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在校生数分别为12人、9人、10人、15人、18人,GDP的负担均低于广东省平均值;惠州、江门和肇庆的经济负担较重,每千亿元GDP负担中职学校数分别为11.4所、12.8所、15.7所,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在校生数分别为30人、28人、47人,GDP的负担均高出广东省平均值。
粤东地区每万从业人员负担中职在校生数为438人,比广东省平均值高188人;每千亿元GDP负担中职学校数为 16.9 所,比广东省平均值高8.3所;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在校生数为81人,比广东省平均值高56人。粤西地区每万从业人员负担中职在校生数为374人,比广东省平均值高124人;每千亿元GDP负担中职学校数为 21.4 所,比广东省平均值高12.8所;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在校生数为59 人,比广东省平均值高34人。粤北地区每万从业人员负担中职在校生数为297人,比广东省平均值高47人;每千亿元GDP负担中职学校数为25.6所,比广东省平均值高17所;每亿元GDP负担中职在校生数为 63人,比广东省平均值高38人。从以上分析可知,粤东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负担最重,其次是粤北山区。
二、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中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数量,影响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其次,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类型结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广东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失衡离不开经济因素的影响。2012年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06∶46.22∶51.72,总体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现状,由此可知,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在结构上表现为以第三产业的人才类型为主体,同时兼顾第二产业的人才需求,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偏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专业在办学条件的要求上相比第二产业要小很多,实训条件也比较容易满足。并且,珠三角地区的GDP占全省比重79.07%,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其他三个地区。粤西和粤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对第二产业的人才需求较大,而且珠三角地区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将大量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往内地迁移,进一步导致粤西和粤北地区对第二产业人才的需求,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需要耗费的资金以及场地面积都比较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校数量的增加及办学规模的扩大。粤东地区的三大产业比重与粤西和粤北地区相比,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大,正处在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进程,对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仍比较旺盛,但粤东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人口较多的现状制约了其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职学校的空间布局上,粤北山区由于山地较多,每千平方公里拥有的学校数仅为1.3所,粤西地区总共有100所中职学校,比粤北地区多2所,而粤西地区每千平方公里拥有的学校数有3.1所,另外,粤东地区每千平方公里拥有的学校数有4.5所,珠三角地区每千平方公里拥有的学校数为4.6所,因此,地理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职学校的空间布局不均衡,进一步影响中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还表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上,从而影响对人才结构类型的需求,进一步影响中职教育的发展,如粤北山区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韶关钢铁集团给当地的职业教育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韶关的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以第二产业为主,面向钢铁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珠三角地区平原广阔、交通便利,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在进出口贸易、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上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提高,从而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三)政策导向因素
政策导向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以可控的方式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广东教育的发展受“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出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倾向,对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办学环境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使经济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但是其他偏远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阻滞,影响中职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加深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当地政府的不重视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待见”进一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质量上出现区域差异。从2005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9年国家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开始逐步对农村地区的中职生减免学费,促使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整个广东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快速增长,2008年全省中职在校生数为100.08万人,2009年为120.46万人,2010年为154.78万人,2011年为152.05万人,2012年为149.57万人。如人口规模较大的粤东地区,2012年中职招生数为101722人,中职在校生数为335536人,跃居全省第二,政策导向性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区域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三、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
政府在中职教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能有效缓解各地区之间中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首先,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严格筛选,如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有关条例中规定专任教师数与学生数的比例为1∶20[2],但是对比广东各地区的生师比现状,有些地区不能达标,尤其是粤东地区。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要发挥好监督者的角色,对不达标的中职学校进行强制整改。其次,对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的中职学校进行合并与扩建,以便满足更多学生的就读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教学质量的保证。另外,通过制定不同区域的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珠三角地区应当强调中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数量上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下,解决就业不对口、结构性失业的问题;粤东地区要加大力度扩建中职学校,同时提供政策扶持加大队伍建设力度,缓解数量不足的问题;粤西和粤北地区要进一步对接产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紧密,通过调查当地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优势,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中心、现代物流业、外包服务业、创意文化产业等,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要瞄准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用前瞻性的眼光设置专业,使专业与产业对接,实现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匹配,减少办学中教学资源浪费,为珠三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输送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他三大地区要大力发展与支柱性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面向当地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进一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加强区域间中职学校的交流合作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从不均衡到逐步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数量规模上实现均衡是表象的,只有在质量发展上实现均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广东各区域的中职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均衡,要在教师方面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沟通,传授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要加大力度开展教师交流学习活动,向珠三角地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学习经验。区域内部的中职学校也要加强互帮互助,通过协同创新增强区域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实力强大的企业共同办学,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面积不足、实训设备陈旧、学生实训时间不足、双师型教师匮乏、学生技能培训不到位、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等问题。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带动规模扩张,创建品牌,才能在根本上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基纯,王枫.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13-16.
[2]马树超,王琴,唐林伟.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