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示范区发展过程和成果:中小企业发展的视角

2015-03-11 11:59凌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制度安排科技创新市场经济

凌宁

摘 要:科技企业是科技园区的基础。科技企业的发展状态决定了园区的发展趋势。观察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营造适宜它们发展的氛围是园区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以中关村科技示范区为例,通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数据观察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轨迹。

关键词: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制度安排;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172-02

一、中小企业是观察园区发展的主要视角

观察科技园区运行状态和成效有不同视角。一种视角是“纯经济”的。这个视角更偏重从一些经济指标。比如投入、投入与产出、产出规模以及对地区经济财政贡献率等指标。从现行体制和科技园区定位看,这种观察角度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从创新的规律看,其又有明显缺陷。首先,这种观察忽视创新主体—微观企业自身状况,如企业的创新、成长状况和问题。小微草根企业的状况很难得到真实完整反映;其次,这种评价将创新活动与一般经济活动相混淆,导致观察更多反映的是普通生产活动的成果,创新成果则含有相当水分,其基本要素,如竞争力、附加值、品牌等却没有得到完整反映。另一个视角是“创新”的。人们在观察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地区,比如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的发展成效时往往有两个着眼点。一个是这些地区的创新成果。比如,在这些地区不断涌现的创新人物、一批逐步成材的企业、一些闻名世界的品牌产品。另一个是这些地区的创业创新氛围。对这些地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里中小企业宽松的运营环境、平等包容的思想交流、自由开放的创新文化、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等机制体制状况。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

观察中关村企业运行的状态和绩效,下面主要从园区不同板块企业,比如私营企业、龙头企业、两者之外的一般企业自身绝对实力的变化以及相互间相对实力变化的角度观察。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观察,揭示中小企业的运行状态和绩效。

1.一般企业与龙头企业的比较。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更要有众多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如果龙头企业自顾发展;其他一般企业发展缓慢,两者联系淡漠,差距拉大,显示不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态势。从一般企业的状况而言,它们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差距及其变化也反映了这些企业的状态。考察中关村示范区一般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差距,下面选择1994年、2002年、2012年三个时点观察之间的差距及其演变。这三时点代表了中关村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启动改革、快速发展、转换模式期。同时,选择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人数五个指标,反映企业的产出及资源掌控情况。

1994年,中关村全部企业3 550余家。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人数五个指标上,20家龙头企业平均值分别是3.4亿元、5.5亿元、1.9千万元、19.5亿元、870人。同期,其余3 000余家企业平均值分别是192万、462万、14万、724万、33人。龙头企业分别是一般企业的170倍、119倍、135倍、269倍、26倍。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时期,“下海创业”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比如,排名前茅的方正、四通、联想等公司就是科技人员“下海”创业的产物。这时期,一般企业与龙头企业在实力上虽然有明显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基本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龙头企业“土生土长”,其他一般企业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业务上、文化上、精神上能从龙头企业获得巨大的辐射能量。

2002年,中关村企业增加到9 400余家。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人数五个指标上,20家龙头企业平均值分别是40.3亿元、45.2亿元、17.4亿元、62亿元、2 400人。同期,其余一般企业平均值分别是803.9万、1 681万、71.5万、3 278万、37.9人。龙头企业分别是一般企业的500倍、269倍、2 433倍、19倍、63倍。对比1994年数据可以看到,一般企业在这期间实力不断提高,但是龙头企业实力提升更快,两者的实力差距在加大。同时,实力差距加大在结构上有所差别,在产值、收入、税费等产出类指标上差距加大更明显,在资源指标,如在资产、职工人数等资源占用指标上差距则有缩小趋势。这一时期,国家开始进入经济增长快车道。在中关村,一些大型外企纷纷入驻,致使龙头企业成分发生改变。比如中关村龙头企业中出现了诺基亚、微软、惠普等大型外企的身影。对国内企业,这些外企带来的新的技术、管理和文化,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软硬实力创造了许多契机。但是毕竟这些巨无霸企业多是“舶来品”,对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开拓眼界、借鉴经验之外还鲜有更直接、实质的联系,所以这些巨无霸企业的辐射作用很有限。

2012年,中关村全部企业发展到1.4万余家。在上述五个指标上,前45家企业的平均值是59.9亿元、230.9亿元、15.9亿元、219.2亿元、3 643人。同期,园区一般企业分别是0.255亿、0.983亿、0.0489亿、2.0506亿、95.5人。龙头企业分别是一般企业的234.9倍、234.8倍、325.2倍、106倍、38倍。考察前20家企业的收入、税费、资产,平均是492.2亿元、5.8亿元、536.6亿元,分别是一般企业的500倍、118.6倍、261.6倍。对比2002年、2012年两个时期数据看到,一般企业与龙头企业在规模(资产)和经济活动(收入)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但是在效益水平(税费)上的差距在缩小。这表明,中小企业尽管在体量上处于劣势,但是在效益水平仍略胜一筹。这也可以从收入排名前45与前20企业的数据的比较中看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在效益上不及规模更小的企业。这一时期,国家经历了十年经济高速增长。这一增长的动力来自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模式,结果之一是国有企业地位空前提高。这一点反映到中关村就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外来落户或者以更快速度增长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

2.民营(私营)企业的发展比较。中国经济经过十余年高速发展,成果之一是造就了一批在全球规模排前、赚钱排前的企业。目前,这批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在其中鲜有踪影。所以,国有企业目前仍然是大型或龙头企业的代表,民营企业仍然是小微或草根企业的代表。尽管民营企业目前在实力上还远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但是30年的改革发展,这些民企也呈现出自己的发展轨迹。下面分别从1994年、2002年和2012年三个时点考察这种轨迹。

1994年,中关村有统计数据的私营企业370余家。这些企业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和职工人数指标上的平均数值是,101.6万元、273.6万元、8.6万元、269.4万元、18人。这一时期园区一般企业对应指标分别是,192万元、462万元、14万元、724万元、33人。两者相比,私营企业的水平都明显处于下风,在园区全部企业处于底层。考察上述五个指标的中位数,更可以看到,这些私营企业的产值、收入、税费、资产和职工人数指标分别是0元、29.4万元、0.5万元、82.2万元、12人。这些数值表明,园区一半的私企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资产不足90万元,整体在为生存奋斗。

2002年,中关村有统计数据私营企业1 900余家。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和职工人数上,这些企业平均值分别是245.6万元、593.1万元、29.7万元、750.7万元、21人。纵向看,私营企业比较1994年的指标分别有2~3倍的提高,显示了这类企业实力提高幅度。横向看,比较绝对实力,2002年,除龙头企业之外的一般企业的指标分别是803.9万、1 681万、71.5万、3 278万、37.9人。私营企业数值与之比较,在绝对实力水平上毫无疑问仍然处于底层,属于最弱势的企业板块。比较相对实力,如上所述,反映私营企业实力的各项数值比1994年有2~3倍的提高。但是,同一时期龙头企业对应指标有成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提高,一般企业也有4~5倍的提高。所以,自1994年以来,私营企业不仅绝对实力最弱,由于自身实力提高速度最慢,与上述两类企业实力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故相对实力也在下降。进一步考察私营企业的中位数,五个指标数值分别是,0、88.3万、3.4万、158.5万、12人。比较1994年情况,私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整体仍然处于低水平。比如,一半企业年收入在90万元以下、资产规模在150万元。

2012年,中关村有统计数据的私营企业7 400余家。这类企业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人数指标平均值分别是,383.9万元、2 629.8万元、124.8万元、3 960万、35人。较2002年的增幅分别是1.56倍、4.43倍、4.20倍、5.28倍、1.67倍。纵向看,比较2002年情况,这些反映私营企业实力的各项指标增速有所提高,尤其在资产、税费、收入上增幅更为显著。这表明2002年以来,私营企业实力有了较以往更高幅度的增强。横向看,比较绝对实力的变化,2012年,园区一般企业对应指标分别是0.255亿元、0.983亿元、0.0489亿元、2.051亿元、95.5人。与之比较,私营企业尽管自身实力有明显提高,但是在全部企业中仍然是最弱的一个板块。比较相对实力的变化,私营企业实力提高的增速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仍然偏低。比如,2002年以来,龙头(国有)企业在收入、税费、资产上的增幅分别是10.88倍、0.66倍、8.65倍。一般企业上述五个指标增幅是3.17倍、5.85倍、6.84倍、6.26倍、2.52倍。与之比较,私人企业的增幅难以相比,明显更低。所以,私营企业绝对实力虽然在提高,但相对实力仍然在不断下降。

三、影响企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园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格局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是宏观背景。自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在政府各项工作的权重逐级提高,逐步成为“中心”,由此形成由政府主导,以国企为主力的发展格局。同时,一些领域市场化改革相对迟缓,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薄弱,导致国企地位不断强化,大量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其次是发展模式。以“GDP”挂帅的发展模式,强调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自2002年以来,国内房地产突飞猛进,产业利润大增,社会大量资源蜂拥而入,中小企业获得资源难度提高,发展预期降低;由此带来的经济起伏和宏观调控,给经济运行环境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加大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难度。最后是文化氛围。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需要氛围,开展创新则需要的更严苛的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崇尚挑淡漠等级、平等竞争、诚实劳动等等。只有在这种氛围下,“良币驱逐劣币”才能鼓励和形成优胜劣汰,使真正有前景的企业脱颖而出。反之,在等级森严、古板保守、投机取巧的氛围下,则只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制度安排科技创新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从初始到矫正:制度安排中正义问题的复杂性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