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血症与临床发病特点分析

2015-03-11 05:09江西省星子县妇幼保健站3328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4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外周血血症

谭 震 江西省星子县妇幼保健站 332800

小儿轮状病毒血症与临床发病特点分析

谭震江西省星子县妇幼保健站3328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动态检测等方法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血症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果: 74例门诊患儿中,RV-RNA阳性者5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A阳性者7例;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临床表现包括重度脱水、高热惊厥、急性左心衰等;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RV-RNA阳性共12例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腹泻、脱水、发热、惊厥等。结论: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脱水以及肠道外器官受损、化验异常等;营养不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关键词轮状病毒血症时间规律肠道外感染

轮状病毒是小儿腹泻特别是婴幼儿在秋、冬季节发生腹泻的关键致病因素,该病症的发病率极高,且病情严重。随着临床对该病症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发现轮状病毒感染不仅仅只局限在肠道中,还会逸出胃肠道形成病毒血症,加重肠道外脏器感染,严重损害脏器[1]。而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的问题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以我院74例门诊及46例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探讨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发生时间规律与肠道外感染存在的关系,以期为病毒血症及肠道外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门诊的74例轮状病毒患儿及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轮状病毒肠炎符合我国腹泻病诊断标准[2];患儿年龄1个月~3岁,平均年龄(1.4±0.3)岁;其中男76例,女44例;患儿大便ELISA监测轮状病毒为阳性,大便细菌培养阴性;均伴有呕吐、脱水、发热、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1.2方法(1)外周血检测RV-RNA:使用套式RT-PCR方法在血浆、外周血单个细胞中进行病毒RNA的检测;(2)对出现在肠道外症状患儿外周血中的RV-RNA采取动态检测:对于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的患儿自入院当天开始,每天都要进行外周血RV-RNA的检测,直到患儿腹泻完全治愈。

1.3观察指标(1)对患儿外周血RV-RNA检出的时间与腹泻天数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2)参照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3]对RV-RNA阳性患儿的营养状态与既往存在病史进行分析;(3)依据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4]进行患儿反复感染的判别,反复肠道感染即是指在6个月内,患儿肠道感染次数就已经达到3次或3次以上;或者在30d内肠道感染次数已经达到2次或2次以上;(4)病毒血症患儿的肠道外脏器受损伤情况以及临床表现:病毒血症患儿临床表现观察包括发热、脱水及腹泻程度;肠道外脏器受损伤不仅包括腹泻,还包括1个以上肠道外脏器受损的化验异常以及临床表现,酶学指标超过正常值1倍以上。

2结果

2.1RV-RNA阳性情况分析本次纳入的74例门诊患儿中,RV-RNA阳性者5例,其中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4例,血浆1例;46例住院患儿中,RV-RNA阳性者7例,其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6例,血浆4例,同时两种标本均阳性者3例。

2.2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1)病例1:患儿腹泻第2天伴有重度脱水、高热惊厥出现,第4天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直至第6天腹泻得到缓解;(2)病例2:患儿腹泻第3天合并出现急性左心衰,第5天得到有效控制,于第6天腹泻有所缓解;(3)病例3:患儿腹泻第3天各项心肌酶均发生显著提高,提示心肌心电图缺血,直至第7天腹泻稍有好转趋势;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外周血中RV-RNA动态检测情况,见表1。

表1 3例存在肠道外症状患儿外周血

注: *代表病例未采到血液。

2.3腹泻天数与外周血RV-RNA阳性之间的关系外周血检出RV-RNA阳性为16人次,腹泻第1天为1人次RV-RNA阳性;腹泻第2天为4人次RV-RNA阳性;腹泻第3天为3人次RV-RNA阳性;腹泻第4天为5人次RV-RNA阳性;腹泻第5天为2人次RV-RNA阳性;腹泻第6天为1人次RV-RNA阳性;腹泻第7天无RV-RNA阳性患儿。

2.4营养不良情况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存在轻度营养不良6例,反复感染者9例,佝偻病患儿4例,既往健康者3例。

2.5轮状病毒血症患儿肠道外脏器受损伤情况及临床表现RV-RNA阳性共12例(74例门诊患儿中5例,46例住院患儿中7例):(1)腹泻程度:大便10次以上(不包括10次)者2例,大便10次及10次以下者10例;(2)脱水程度:重度1例,中度5例,轻度6例;(3)发热程度:发热低于38℃者1例,38~39℃者5例,发热高于39℃者6例,其中有4例患儿表现为双峰热;(4)伴有胰淀粉酶异常1例,出现惊厥2例,心电图示心肌缺血1例,伴有急性溶血伴高脂血症1例,谷丙转氨酶异常9例,出现心力衰竭2例,心型肌酸激酶与谷草转氨酶异常7例。

3讨论

本次实验中发现,住院患儿较之于普通门诊患儿来说症状更重且病毒血症发生率更高。虽然当前临床上对于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及发展时间规律还未有明确表述[5,6],与病毒血症动态观察的相关报道也为数不多,但通过本文结果可以初步看到,轮状病毒血症的发生时间通常集中在腹泻后的2~4d,且持续2~3d的时间,一般在发病7d左右,腹泻便会得到好转或者消失。由此可以推断,轮状病毒血症发生时间与轮状病毒腹泻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V-RNA检出率要高于血浆检出率,这也表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能是轮状病毒在外周血液中的主要携带方式。

本次纳入实验的病例中,发现大部分轮状病毒血症患儿临床症状都较重,发热程度较高或者有双峰热出现,同时还存在肠道外器官受损以及化验异常等表现;患儿发生肠外器官病变的时间与轮状病毒血症时间相近。另外,大多数病毒血症患儿都是营养状态不佳以及既往反复多病的患儿,进一步表明,营养不良以及免疫低下的儿童可能会成为病毒扩散的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周玲,潘家华.轮状病毒血症血清中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与心肌损害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5):470-472.

[2]周玲.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3):232-234.

[3]罗应琴,武卉,何学坤,等.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0(15):3858-3860.

[4]马昕.轮状病毒肠炎的胃肠道外表现〔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31-932.

[5]王颖.轮状病毒感染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89-1490.

[6]党改娥.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84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49-850.

(编辑雅文)

收稿日期2015-04-25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4-3414-02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外周血血症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低磷血症与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研究
协同护理对血液透析伴高磷血症患者低磷饮食的影响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昆明地区1570例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儿童秋冬季应注意防轮状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