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非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土景观的独特品质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幅员辽阔,传统聚落聚集地区和山地乡村中的乡土景观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不相同,应立足于乡村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结合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探寻乡土景观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传统乡土聚落;山地乡村;乡土景观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53-02
新农村建设自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到现在经历了近10年的历程。中间走了很多弯路,从刚开始的一刀切、城市化到现在的“宜居乡村”建设,经历了“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几个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乡村景观规划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乡土景观保护意识逐步加强,认识逐步提高,乡村景观保护和建设理论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成熟。
一、乡土景观的概念范畴
乡土景观凝聚了人们的生活记忆,牵动着故乡的情感,维系着草根信仰和文化认同。乡土景观蕴含了先民处理人地关系的经验和智慧,成为近年来景观规划界研究的热点。
从景观风貌的角度划分,乡土景观可分为乡土自然景观和乡土人文景观。乡土自然景观主要指由山水、动植物资源、气象特征等因素组成的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及其乡村山水自然肌理和叠加自然基底之上的土地利用格局,这其中包括生产用地格局和聚落结构布局形式。乡土人文景观主要指在自然基底留下的人文痕迹,这其中又包括聚落景观、生产景观和非物质形态社会景观。聚落景观除了居住性建筑以外还包含祠堂、戏楼、牌坊、寺庙、塔碑、桥梁等一些和乡村伦理、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建筑小品。生产景观主要指独特地理、地质条件下产生的特色产业景观,包括独特土地利用格局、独特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加工方式。社会景观主要指非物质形态风俗习惯,节庆仪式,民间艺术等内容。乡土景观从空间层次上又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指山水格局和耕作方式所形成的田园肌理;中观层次指聚落的形态和建筑风格;微观层次指建筑小品,如一个牌坊、古塔、古井、古桥等。
二、乡土景观资源面临的挑战
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国策。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出台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政策,使土地利用商业化、集约化成主导趋势。同时,在土地兼并整合的过程中,分散的乡土遗产景观和破碎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存留将面临着巨大风险;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有独特的内涵和操作方式,建设风貌乡村和宜居乡村过程中保护乡土文化景观遗产和生态基础的重要性,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地理和人口状况不同,不同地理环境,乡土景观保护策略也不尽相同,亟需总结梳理,下面就传统聚落聚集地区和山地乡村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三、传统聚落聚集地区乡村乡土景观保护策略
传统聚落、特色民居是经过大自然优化选择的结果,凝聚了当地居民朴素择居经验和筑造技术,是和自然环境配合最默契的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作为乡土景观的主体,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其的保护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1.纳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具有丰富的乡土聚落遗产景观资源,除了苏杭水乡分布于平原地区外,大部分都集中在偏远的山区,如闽浙山区、皖浙赣山地、鄂湘西山区、秦巴山地、川黔湘山地等。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的聚落布局形式和建筑形式。偏远的山区由于交通的闭塞,乡土聚落很少受社会变革的冲击和战争的破坏,一般保留较完整。对于传统聚落集中、建筑形态保留完整、建筑特色鲜明,具有稀缺性、原真性和典型意义的传统聚落,应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纳入世界遗产保护计划。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人文历史悠久、乡村文化遗产丰厚,很多乡村以各种遗产形式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意大利的马泰拉石窟民居、法国普罗旺斯古城、波兰中世纪古镇托伦、奥地利瓦豪文化景观、匈牙利霍洛村、斯洛伐克巴尔代夫镇、英国爱丁堡老镇等。
中国古村落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越来越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一批保留完整的古村落也先后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西递和宏村、永定土楼等,通过加入世界遗产体系,获得政策保障、资金和技术支持。
2.纳入历史名镇、名村保护体系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的兴起,一些潜伏较深的古村落被画家、驴友、摄影家、建筑师一批又一批地挖掘出来,如浙江楠溪古村落、京郊爨下底村、江西婺源古村落、山西临县古村落、福建永安市古村落等。这些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的形态很难被归结为某一种典型样式,像一种演化过程中的方言,处于没有定型之前的混沌期,也是建筑语言最为活跃生动的阶段。这些村落都像是结合自然地形量身定做的结果,结构布局不拘一格、新奇别致,建筑形态生动活泼、出人意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它们体现乡村居民的择居、筑居经验和生存智慧,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和创作灵感的宝库,对这些乡土聚落景观资源的发掘整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达不到世界遗产保护级别的历史村落,处于演化进程的传统村落可以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争取纳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计划。为此,中国文物局和建设部先后公布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到目前为止,共有528个村镇被纳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计划。
3.活态保护与静态保护因地制宜
一些处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区的聚落,景观内容形式丰富,便于转化为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又引导、激励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建设。但是,近年来,伴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类乡村景观的保护也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超饱和的游客量干扰了生活在古村落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乡村居民对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渴求和保护古村落建筑风貌要求相矛盾,其保护方式应因地制宜。对于保护级别低的村落适宜采用让当地居民生活于原来的村落,向游客展示一个活态的、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场景的方式。对于濒危的、保护级别较高的村落适宜采用将原有居民迁出古村落,只保留展示、餐饮、住宿一类旅游功能设施和服务人员,把古村落作为一个静态的文物机构展示出来。但应注意,在周边开辟建设具有现代功能设施的新乡村,村落选址规划和建筑造型设计要特别慎重,如果规划设计不当,会破坏历史遗产保护区的原有乡村风貌和生态系统,新居民点的建设应成为景区规划内容一部分,对原有历史文化景观遗产起到丰富补充的作用,乡落选址应和当地的山水肌理相呼应,建筑造型应采用传统建筑造型符号和语汇和原有建筑形式相协调。
四、山地乡村乡土景观保护策略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南北纬度跨度大,东西地形高差大,山地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自然景观突出的山区率先进入世界自然遗产或双重世界遗产名录,如武陵源、九寨沟、武夷山、黄龙、泰山、黄山、峨眉山、庐山等。但是对于广大山区的乡村来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中国文物保护计划的毕竟是少数,这些山村由于交通条件限制,虽坐拥美景,却藏于深山无人识,因此,对其保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纳入自然保护区保护体系
1994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67号国务院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一些植被茂密、动植物群落完整集中、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山区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体系,截至到2013年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达到407处。此外,每个省还有自己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全国省级自然保护区数千个,这些保护区基本上涵盖全国70%的山区,因此,对于生态系统良好,动植物群落丰富、集中的地区可积极争取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通过自然保护区条例,约束人的行为,保护乡村的自然基底和生态景观。
2.纳入地质公园保护体系
为了保护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并融合其他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的独特的自然区域,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6次常务委员会议中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s),并确定中国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为配合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8月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一些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独特具有典型意义的山地被纳入国家或地方地质公园保护范围。截至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一共公布七批共240家国家地质公园。至2014年,中国已有29处地质公园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对于地形、地貌具有美学价值、科普价值的山区应积极申请地质公园保护计划,借助世界地质公园体系保护该区域乡村的地形、地貌。
3.纳入风景名胜区保护体系
1982—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八批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是中国旅游规划的早期形式,这些风景名胜区大都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体,很大一部分处于山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区域内乡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并可以刺激和引导乡村景观保护和乡村环境建设,对周边的乡村景观保护和环境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4.风土景观与村落重建,纳入旅游服务链条
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三大保护体系叠加在一起,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主要山脉和河流,如秦巴山地、太行山区、鄂西山区、湘西山地、云贵湘山区、皖浙闽赣山区等。加上省级的自然保护区和省级地质公园,基本上覆盖全国80%以上的山区。地处于这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内核心区域的村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保障,奇特的地质景观和发育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是这里乡土景观的主导特色,虽然经典性文化遗产景观资源不多(如历史名人,著名历史事件、重大考古发现),但是风土类型的泛文化景观资源非常独特和丰富,如独特的建筑材料,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结构、道路架桥的形态、挖井取水方式、磊石造田的方式等等,这些泛文化的风土景观具有方言和濒危物种般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些村落往往受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交通条件不太发达,自然景观资源和风土景观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优势。因此,要保护乡土景观,关键是改善当地乡村交通条件,以便把当地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推广出去,把村落建设纳入旅游服务链条,把乡土遗产景观纳入旅游规划线路,刺激和引导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改善服务条件和乡村环境,使乡村成为景区的一道景观和画龙点睛的一部分。
结语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由于地域环境不同,乡土景观特色、结构各不相同,具体保护方法各有侧重,但是总体目标定位是一致的。我们要遵循生态主义、人性化、历史文脉延续等一致原则,坚持争取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平台,发展乡村旅游,引进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引导、系统谋划,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等多策并举、因地制宜,相信传统乡土景观的自身特色价值必将在乡村开发建设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回到土地[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9.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阿·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 王浩.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