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及其发展研究

2015-03-10 16:24钟凌鹏肖池伟柴新星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生态经济

钟凌鹏+++肖池伟++++柴新星

摘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3-2010年人口、GDP和生态效率等数据的支持下,利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和传统统计方法及运用Arcgis和Spss等软件,从生态、人口和经济3个方面,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法,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内部耦合重分六大区。在此基础上,对各生态经济区分区的区域经济空间表现、发展方向等进行具体分析,为实现“生态立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立区;生态经济;空间格局

1研究区域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鄱阳湖自然地理区为基础,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2]。

2数据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的来源

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立区”,推进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研究资料包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3-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环境统计年鉴》、2010-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计年鉴》、数字地形图和其他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研究区域包括31个县(市)。

2.1研究方法

生态经济分区是在生态经济区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的认识,是社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基于将经济、人口、生态这三方面作为主成分贡献率考虑,打破原有主体战略功能区划,从空间上嵌套生态因子,从生态崛起的视角,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单元进行分区。

2.1.1变异系数与标准差指数

进行生态分区是以生态区内部存在经济差距为前提。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县(市)2003-2010年数据可知,生态经济区内存在较大差异。衡量区域经济差距的指标有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本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时,使用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指数分别从绝对和相对角度测算区域间经济差。

2.1.2人口与经济集聚度

集聚度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本文将生产要素归一化为人口与经济。生产要素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口与经济集聚度指标,能够衡量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为生态经济区在内部初次分区的基础上融入生态因子作出度量。

(公式1)

(公式2)

公式中pi表示某年i地区人口集聚指数;Gi表示某年i地区经济集聚指数。

2.1.3锡尔系数

锡尔系数最早是由Theil于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首先提出来的。以锡尔系数表示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个国家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国的收入份额。在这里只需将国家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可用它来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差异。从而更好的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提供经济依据。

(公式3)

公式中T为锡尔系数。T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其中N为地区个数; 为i地区的GDP占区域的比重; 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区域的比重。

4分区结果与对策分析

4.1分区结果

以三因素类聚结果为基础,采用模糊类聚分析法,根据生态、经济、人口特征类似且兼顾县级行政区划的原则,在经济“生态化”的指导下,人为地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子区域。各区命名为:

I南昌城镇化与污染治理生态优化区

II九江湿地与森林生态农业区

III抚州森林与水源生态保护区

IV新余新能源与生态产业腾飞区

4.3对策分析

(1)南昌城镇化与污染治理生态优化区。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上和下)、安义县、永修县。本区地形以平原和水域为主。本区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高水平地区,因而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地下水。

南昌市人口密集,现代制造业发达,教育科研优势较强。南昌市应进行地区合并,做大城市规模,建设“大南昌”,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人文后进优势,利用昌九经济走廊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及⊥型(浙赣线与昌九)结构,充分运用点——轴开发,发挥经济扩散性效应,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2)九江湿地与森林生态农业区。范围包括九江市区、九江县、瑞昌市、武宁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彭泽县、湖口县。本区以滨湖平原、丘陵为主,本区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传统农业较为发达。但是本区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人口较多,造成自然景观破坏严重。

九江市应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优势,将九江县合并做大做强绿色九江,增强总体实力和地区带动能力,充分利用沿江沿湖的双沿优势,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增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使该区的生产要素充分涌流。

参考文献:

[1] 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81(1):117 - 120.

[2] 樊杰,陶岸君.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 - 95.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生态经济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南昌市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探讨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