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天琼
中 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培育经济增长动力,需要依靠创新“爬坡过坎”。上海在“四个中心”建设之外,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同时也是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到攻坚关口,面临“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新机遇,港航业需要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信息化布局以协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因此,发展智慧港航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前“第四届国际港口及航运信息化论坛”召开,就国际航运与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发展,大数据与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新形势下,港航信息化产业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未来打造智慧港航、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关键。
航运电商助行业洗牌
目前,航运业面对运力供求失衡的新常态,开始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并进一步通过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传统的产业、服务和市场边界,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服务,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市场信息化的背景下,电商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为产业运营带来革命性突破,航运业的传统壁垒也受到电子商务的撞击,航运电商在中国已经春土萌芽。
航运企业尝试将销售渠道扩大到网上,开通网上订舱平台和物流服务,推行O2O模式,实现线上推广、交易,线下服务。目前,泛亚航运电商、中远物流“无界”、中国外运“海运订舱网”、中谷海运Web电商、中外运物流“运易通”、中海阿里“一海通”、船讯网“快船”等航运电商平台已上线运营。
对此,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群认为,经过国内外航运电商近阶段的尝试和探索,海运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完全可以逐步形成流程化的电子商务标准产品,并且存在广阔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中。航运业通过航运电商平台实现产品、服务、价格、时间等信息的透明化,提供便捷的交易手段,减少中间环节,可由此创造价值。
周群对《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一海通”平台目前已成功运营“港口到港口”业务,沿海内贸业务也已推出,今年“一海通”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平台流量。同时,为契合互联网思维,“一海通”推出“点点运”新业务,提供货物“门到门”的订舱、运价等信息,致力于打造成为专业化的航运订舱搜索引擎。周群介绍,未来“点点运”将成为用户搜索航运信息的重要入口,其信息覆盖面广,并提供可成交的订舱信息。此外,“点点运”的目的并不是让货代和航运企业进行价格厮杀,“点点运”将来还会推出诸如航班准班率、靠港情况、服务质量等评价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周群指出,去中间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通过电商平台的聚集效应,可进一步整合货代、仓储、报关、车队、航运企业,乃至保险、银行等服务商,发展成为供应链生态系统,实现航运企业组织、流程、经营理念的全面重构和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伴随着航运电商的发展,航运业将面临大洗牌。
对此,“一海通”华东公司总经理唐红斌认为,货代业将首先受到航运电商的冲击。在理想的状态下,货主企业应直接通过线上向航运企业订舱,而线下服务则交由货代企业,货代企业回归社区范畴,解决到港之后的最后10公里,如此,货代企业的职能将更为清晰。
世界货运联盟中国区首席代表王大民回应,航运电商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货代业的消亡,两者并不是“鱼死网破”的关系,货代业是航运企业服务层面的延伸。世界货运联盟目前拥有超过5700家成员,分布在世界192个国家、772个城市和港口,其覆盖面广,货代业数据详尽,是航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航运电商成为航运业转型发展的机遇,然而发展航运电商,仍需要协调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服务能力的关系,避免销售和价格体系产生左右互搏。同时,如何有效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结合客户需求,打造流程和质量标准化的全程物流服务产品将成为航运电商发展的最大挑战。
智慧码头需软件保障
近年来,上海市智慧码头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在水运工程领域,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和远程视频监管平台已成功运用,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得以保障。日前,上海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兴建全球最大最先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更为万众瞩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智慧码头建设又有突破进展。
上海市交通委科技信息处处长叶兴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介绍,上海洋山港区四期工程采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方案,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首先,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及堆场均采用电力驱动设备,消除了尾气排放问题,噪声也大为改善,极大程度实现了人机分离,作业的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其次,装卸行程的优化及电力驱动设备、能量反馈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降低能耗。同时,自动、智能化系统的引入,使得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主要装卸操作均在中央控制室完成,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作业条件也大为改善。
叶兴指出,自动化码头方案与传统方案相比,码头装卸效率可提高20%以上,堆场通过能力提升幅度超过25%,码头的综合通过能力将显著提升,土地和深水岸线资源将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上海洋山港区乃至上海港整体的技术水平将得到提升。
随着智能化码头的引进,港区作业人员数量将面临大幅减少。针对智能化与人力之间的矛盾,叶兴对《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解释,智能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上海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建成自动化码头之前,上海外高桥港区已启用无人堆场作业。之前,港口码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集装箱码头的箱量、配载等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就目前上海港而言,其智能化程度与劳动力消化的矛盾已经不大。当前的最大矛盾是随着港口的国际化、开放化以后,互联网的应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智慧码头建设需同步提升港区人员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上海港自主研发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集装箱和散货自动化装卸作业。现代港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积极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物流一体化的营运新模式,提高了岸线、码头和设施等资源综合利用率。上海外高桥港区推广应用对重大装卸设备RTG实施高架滑触线供电,在杜绝排放污染的同时大大减少噪声污染,取得了明显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同时,上海洋山港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港航基础数据库、内河船舶电子签证、重要码头与航道视频监控以及水上客运联网售票等应用系统完成开发,基本形成港航行政监管与服务的网络化平台。
信息能否负面清单化
当前,大数据的话题逐渐被传播开来,全球货主、贸易商、船东及港口等海运贸易上下游每时每刻都在制造着庞大而纷繁的海量数据。但不可否认,在统计平台各异、数据标准不一、统计模式涣散的状态下,目前航运业的海量数据被分割、流散在机构或企业的闭环内,并未构成大数据。
大数据不等于多数据,打造智慧港航,依靠能够创造价值的大数据。上海海事局科信处萨康明指出,当前中国港航大数据只见冰山一角,就未来发展来看,这些资源的利用和流通,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超乎想象的动力源泉。
萨康明介绍,近年来,上海海事局积极开拓数据分析,2012年船舶动态监控中心及海事系统的一级数据中心应运而生;2013年汇聚全国船舶、海员船员、船舶检验、航运企业等17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建成。
萨康明对《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港航大数据对航运业将产生诸多利好,如通过分析各大港口货物抵离港口的情况,梳理煤炭、石油、矿石进出口等航运周边市场情况;通过比较全国沿海船舶数据和船员信息,分析出各等级、各类别船员的市场缺口和富余情况,利于船员监管。
当前,多项航运开放政策已经落实,然而在港航信息化方面,仍缺少有价值的数据共享。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可否将航运信息分级化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化的管理模式。 <Z:\TP\2010航运交易公报 logo.e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