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怀勇 薛俊坤
危难之时显身手
文|李怀勇 薛俊坤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
志愿组织已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今年4月份,中国支援服务联合会首次命名了52个志愿者组织为“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金秋十月,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青岛市,走进52个志愿组织之一的“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
城阳区青威路边上的后桃林社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队部就在这里。一辆整装待发的救援车停在门前,车体上“蓝天救援”四个大字格外显眼。走进一楼,各类专业救援设备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二楼是接待室和办公室,四面墙上挂满了锦旗、奖牌和证书。
记者了解到,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中心)是由普通志愿者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是2008年冬天成立的,当时也不是救援队,主要是利用无线电技术为重大赛事提供通讯保障。当时就是玩玩,后来才有这个想法,希望通过手中的无线电技能在救援中发挥作用。2009年被青岛红十字会正式吸纳为志愿者救援队,并在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首次参与救援。救援队刚刚成立时仅有7名成员,都是无线电爱好者。发展至今已经拥有61名正式救援队员、104名考察队员和320余名志愿者。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医生、教师、警察、退伍军人、心理专家、农民、司机等,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56岁。其中,退伍军人和女志愿者各占10%。救援队自成立以来,共实施各种救援170余次,救助600余人。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也是蓝天救援队首次执行救援任务。“我们救援队总共去了4个人,主要负责废墟挖掘营救、物资发放、信息排查以及伤员救治。那时候看着灾区一片残垣断壁,就想多出点力。”发起人之一、通信组组长甄仁向告诉记者,去玉树救援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尤其是当他们带着医生,给一位骨折后卧床6天的妇女进行救治后,这位妇女的婆婆用藏民传统的最高礼节向他们表示感谢。“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从事救援服务的意义,也让我们下定决心要把救援队建设得更好!”
对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来讲,救援过程中条件艰苦、忍饥挨饿、彻夜搜救、刮擦碰伤都是家常便饭。
之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救援任务之中,并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野外生存训练,练就了救援的专业本领。“我们通过红十字会学习急救知识,请潜水教练练习水下搜救,到国家救援培训中心学习地震的救援,还到绳索技术最专业的广西探洞协会学习,用于山地搜救。”甄组长说,只有练就了专业的搜救技能,才能在保证自身安危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帮助别人。
对于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来讲,救援过程中条件艰苦、忍饥挨饿、彻夜搜救、刮擦碰伤都是家常便饭。“生活条件艰苦是难免的,一般遇到重大灾难我们都是按人按比例自带食品和水,而且只能带些压缩饼干、泡面这样的方便食品。救援任务多在下班后接到,夜间救援占到了总救援任务的90%左右。搜救过程持续48小时连轴转的事情时有发生。”甄组长介绍,救援队曾经连续在雪天进行山地搜救整整12天,对每个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是一种考验。
在救援的同时,危险时有发生。甄组长说:“我们在云南彝良地震和四川雅安地震时都曾遇到余震和滚石。记得在云南彝良的一天晚上,我们从山上往山下撤离,山地坡陡,走的都是土路,当时是李延照队长开着车 ,就看到风挡玻璃上落下了土块,李队长下意识地加速冲了过去,瞬间,一块巨石落了下来,差一点就被砸在石块下面,非常惊险。”
2014年“8·3”鲁甸地震发生时,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第一时间响应,在红十字总会授权青岛红十字会的指挥下,迅速分两个梯队进入灾区。一梯队搭乘最早的航班,携带轻便救援装备在24小时内进入震区展开作业;同日,二梯队分乘两辆救援车携带重装、后勤补给、医疗等物资长途奔袭32小时赶赴灾区。
进入灾区后,团队在红总会和当地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充分发挥团队技能优势,勘查现场后,设计搭建了第一个物资转运中心;强行徒步进入重灾区,建立第一个前进指挥部;抵达龙头山镇后,又建立了一个指挥部和灾民安置点;第一梯队成员根据指挥部命令,携带装备进入救援工作面,当日在龙头山镇老街,和国家救援队协作破拆三个作业面,营救遇险群众5人。
第二天,根据指挥部命令,全队携带技术装备突入甘家寨子。甘家寨子是震中的震中,全寨房屋无一幸免,被地震震塌的山体全部掩埋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第一支携带专业技术装备进入的救援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面后,又协同武警云南总队、云南消防和陆军第14集团军在现场开展救援,为政府救援力量提供技术和装备的支持,从废墟中搜出遇难者8人。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珮云的高度赞扬。
一些企业老板也愿意有条件地给予帮助,救援队没有接受。他们认为,这是一支公益性的救援组织,而不是广告宣传载体。
当记者问到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甄组长说,购买和更新救援装备的资金不足、没有社会化的保险公司愿意为队员投保是眼前最大的困难。当地的红十字会组织和一些爱心人士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基本的装备都来源于此。但这远远不够,一旦有应急事件发生,我们装备和物资还是短缺。因此在训练的时候,大型救援装备能不用就不用,以减少磨损,增加使用寿命,用在最关键的时候。
一些企业老板也愿意给予帮助,条件是“蓝天”所有的标识都要换成他们的。李队长和队员们都没有接受。他们认为,这是一支公益性的救援组织,而不是某一个公司的广告宣传载体,做的是救死扶伤的人道援助,而不是通过这种渠道去赚取金钱。如果那样,我们蓝天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变。
甄组长说:“困难是有的,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走进我们,支援我们。”
为了让更多人拥有美好的生活,我们蓝天人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