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显斌 洪建国
你的微笑是最美的风景——记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302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王新华
文|黄显斌 洪建国
短发,朴素,干练。
今年43岁的她,履历可以浓缩成一句话——从事护理工作24年。
10月15日,一个普通工作日。这一天,晨曦微露,她一如既往开始了一整天的忙碌:一袭白衣,穿梭病区,静静倾听病人的讲述,目光里满是专注与慈爱……
时光回溯1个月,她作为唯一的军队护士,荣获护理界国际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时光回溯1年,她作为我军首批援非抗埃医疗队成员,奔赴万里之外的“特殊战场”;时光回溯2年,她随和平方舟医院船远赴菲律宾,参加强台风灾后医疗救助;时光回溯7年,她随医疗队第一时间深入汶川地震灾区,执行卫生防疫任务;时光回溯12年,她坚守非典病区106个昼夜,担负起北京首批非典患者的护理重任……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24年岁月悠悠,24载秉持初心,她用“耐心、爱心、细心”,诠释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走近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302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王新华,一位白衣天使的执著人生直击心扉——纯粹,高尚,且充满力量!
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接见王新华
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302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王新华,一位白衣天使的执著人生直击心扉——纯粹,高尚,且充满力量!
在王新华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春天。
2003年春,北京街头,SARS病毒肆虐。随着302医院收治北京首批非典患者,王新华冲到了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每天为30多位重症患者抽血、打针、测体温,洗漱、喂饭、擦身……
研究显示,接触到非典患者0.000004毫升的血液,就会引发传染。一位非典患者持续高烧引起血管萎缩,隔着防护手套,很难感觉到血管位置。艺高人胆大的王新华俯身上前,一针见血,抗病毒药物缓缓输入了患者体内。
1天,2天,3天……经过106个日夜的鏖战,王新华亲手护理的30多位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最终全部康复出院。
一位女患者出院时,紧紧拉住她的手说:“这个春天对于我们来说是黯淡的,但你的微笑是最美的风景。”
“天下之爱,并无二致,要像爱亲人那样爱病人。”回想当时那一幕,王新华说起上护校时老师说过的话。这句话,她一直牢牢记在心头。
在302医院工作,每天要面对很多传染病患者,接触大量传染性物品,时刻面临被传染的风险。然而,王新华一干就是24年。
谈及自己的工作,王新华感慨万千:“传染病隔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但隔不断心与心的相连。”
时时刻刻想着病人的感受,将心比心,让王新华始终有一颗仁爱之心。
那年春天,302医院接收了一名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的传染病患儿。入院初期,孩子四肢肿胀,创口满是脓血。见此情景,已为人母的王新华心如刀绞。
泪,无声落下。王新华当起了孩子的“临时妈妈”。长时间相处,让这对“母子”建立了深厚感情。
“妈妈!”记忆中似曾相识的温暖,让患儿重获母爱。每次见到王新华,小家伙就手舞足蹈,露出灿烂的笑容。
一位女患者出院时,紧紧拉住她的手说:
“这个春天对于我们来说是黯淡的,但你的微笑是最美的风景。”
王新华有双神奇的手。
快、稳、准——她的这双手,扎起针来特别有“手感”。
有人说,做护士难,做护理婴幼儿的妇产科护士更难,做传染病妇产科的护士更是难上加难。婴幼儿的血管特别细,且极少给予配合,这给护士的采血和输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为保持好“手感”,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王新华下班后,经常到实验室在兔子身上练习扎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的训练,使她的扎针技能日臻娴熟。
“护士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心无旁骛方能追逐梦想。”王新华对记者说,“坚守挚爱的事业,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与幸福!”
这些年,王新华先后发表9篇护理学术论文,参与编辑两部护理著作。她还摸索出一项新技术——对于那些凝血机制差、不能采取股静脉及颈外静脉取血的患儿,采用头皮针手足浅表静脉取血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患儿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凭着一身“好手艺”,她多次在危急时刻一展身手——
那年,她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参加人道主义医疗救助行动,接诊了一位出生仅7天的高热黄疸婴儿。抽血化验,众人束手无策,她轻轻用指尖寻找触摸,果断进针,一针见血。
那年,她赴海外执行医疗救助任务。当地一位怀孕9个月的女青年,被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她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请国内专家确定治疗方案,并提出剖宫产手术分娩的建议,确保了婴儿顺利出生。
听到孩子清脆的啼哭声,这名外国女青年流泪了:“你们真是东方的天使!”
图1. 2008年汶川抗震时为救灾部队注射疫苗/图2.荣获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的王新华载誉回到302医院,这是王新华正在与妇产科护士进行交流/图3. 援塞抗埃时为中资机构员工发放宣传资料/图4. 2008年汶川抗震时护理孤寡老人
走进302医院妇产科病房,王新华抱起一个婴儿,用奶瓶给他喂奶。吃饱后的孩子,嘴角泛起甜甜的微笑。这个婴儿,是乙肝患者李丽(化名)刚生下的健康宝宝。
因为患有乙肝,李丽结婚多年不敢要孩子,害怕传染给下一代。一年前,抱着一线希望,李丽来到302医院妇产科,寻求生育健康宝宝的良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新华的鼓励和帮助下,李丽经过十月怀胎,在302医院顺利产下一个7斤重的健康宝宝。
出院之际,李丽特地答谢王新华:“得了传染病,我是不幸的,但来到302医院,遇上您这位美丽善良的护士长,我又是幸运的……”
寥寥数语,情深义重,表达了一位患者对一位医者的无尽感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细如丝的王新华坦言,“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传染病患者,你尊重人家,人家才会尊重你,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信任你”。
“护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每个人来到人世,第一个抱着你的不是妈妈,而是护士。”王新华介绍,近几年,有2000多名传染病产妇在302医院妇产科顺利生产,通过孕期健康宣教、母婴阻断治疗、新生儿护理等办法,97%新生儿成为健康宝宝。
妇产科走廊里的展板上,贴满了患者写给王新华的感谢信。一封信这样写道:“您的亲切话语、甜美微笑、轻盈脚步,给我留下珍贵的回忆。向您鞠躬道谢,谢谢您的辛勤付出!”
“让患者远离病毒感染,使患者受到真情感染。”这是王新华始终追求的护理理念。点点滴滴,绵绵密密,她的内心也沐浴着患者的信任爱戴而丰盈美丽。
2013年菲律宾救灾护理灾民
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选择——一边是身患重症的母亲,一边是整装待发的队伍,最终,她选择背起了出征的行囊。
跟随我军首批援非抗埃医疗队出征的场景,王新华至今记忆犹新:“送行的人都流下了眼泪,他们觉得我们就是‘敢死队’!”
抵达塞拉利昂后的一天,王新华的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远在异国他乡,她一夜无眠,眼泪直流。手术成功了,母亲打来电话的第一句话是:“闺女,我没事,你们也千万别出事!”
以大义担当道义,有一种大爱坚如磐石,有一种情感超越生死。
“没有战火,却可能随时倒下。”王新华的记忆中,征战西非的日日夜夜是那样刻骨铭心,“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每天都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医疗队正式接诊埃博拉患者,她无所畏惧,第一个冲到转运救护车旁,扶起蜷缩在车门边的病人,成为我国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
为保持医院环境安全,她每天背负几十斤重的洗消器具,对传染性极强的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及时进行清理消毒。
在西非的日日夜夜,王新华与战友并肩奋战,实现了中塞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交叉感染”的目标,创造了“日均收治病人最多、埃博拉患者治愈率最高”的纪录。
鲜为人知的是,王新华自己也是一名患者。两年前,她被确诊为宫颈癌,进行过手术切除治疗。然而,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急难险重任务,她却说:“我是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我是医者,救死扶伤是责任!”
说起妈妈,儿子魏子巍很无奈:“妈妈总是很忙,经常说走就走,而且一走就是好多天……”
提及妻子,丈夫魏良鹏很心疼:“她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坚韧的心。工作中的任何细节,做不好决不放弃……”
生活中的王新华,最喜欢听那首《中国护士之歌》——
“柔情的双手/迎接生命的希望/温馨的话语/呼唤健康在起航/中国护士/大爱无疆/用生命守护生命/让真情地久天长……”
这歌声,正是她美丽人生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