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中国制造2025”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y
编者按: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生活用纸行业虽然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小小分支,也感受到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抓住机遇,淘汰落后,转型升级,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期《生活用纸》杂志特别总结了对这一新政的全面解读,分为总纲、亮点、支撑、主攻、驱动、助力、试点、聚焦八大板块,旨在为各企业今后的发展策略提供借鉴思路。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有“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四大转变”包括:第一,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二,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第三,从资源消耗比较大,污染物排放比较多,向绿色制造转变;第四,由生产向服务型创造转变。一条主线,就是“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中国制造。“八项战略对策”包括了推行互联网+的进程、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育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的服务业。
这“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项战略对策”表明时代给中国制造提出了最强音,互联网+就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具体工具,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必要的市场环境,包括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温,对中国经济消费升级、信息化、城镇化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目标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具体目标: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互联网+”与工业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工业互联网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已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据估算,在未来20年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苗圩还强调,“互联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和售后服务、采购环节,如B2C和B2B;今后将在制造环节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全新的生产方式。
苗圩说,要把互联网引导到工业企业、工业行业中去。“搭建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框架,就会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未来,工厂将通过互联网,实现内、外服务的网络化,向着互联工厂的趋势发展。随之而来,采集并分析生产车间的各种信息,向消费者进行反馈,从工厂采集的信息作为大数据通过解析,能够开拓更多的、新的商业机会。经由硬件从车间采集的海量数据如何处理,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服务、解决方案的价值。
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普及,制造业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整个价值链,制造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涉及到诸多的数据,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也会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随着大规模定制和网络协同的发展,制造业企业还需要实时从网上接受众多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数据,并通过网络协同配置各方资源,组织生产,管理更多的各类有关数据。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被传统产业所认可,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看待制造业价值链的思维方式。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务求重点突破,取得实效,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给予倾斜。
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业界专家就提醒,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任重道远。从国家层面来看,应集中整合资源,尽早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制定相应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并购。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改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绿色制造。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务求重点突破。同时提出,国家将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给予倾斜。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认为,应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链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形成一个让创新创业能够活力迸发的社会环境。
根据2014年9月发布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环保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到2016年实现环保装备工业生产总值7000亿元。所以说,环保装备制造业高增长大门已然开启,工程机械企业走向绿色环保实乃大势所趋。
2015年1月,首个促进新业态创新发展的国务院文件出台,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兴业态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对此,工信部近期表示,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宽带中国”行动计划;同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出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此外,工信部还表示,将制定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面临劳动力上升等诸多挑战,但制造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仍举足轻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制造将依靠什么抢占制高点?答案离不开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工信部调查显示,智能制造使目前很多工业企业减少了研发的周期,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也降低了研发成本。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达30%,近5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
工信部正在参与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研究,通过大约3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地区和行业做试点和示范探索,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智能制造设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了四大重点发展方向:
(二)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
围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机器人、感知系统、智能仪表等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形成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突出制造业所需装备,针对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印刷等制造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依托有明确需求的用户,组织“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团队,推动软硬件在数控/工业控制装备中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集成创新,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并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化。
(一)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
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测控装置、部件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突破新型传感原理和工艺、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工业通信网络安全、健康维护诊断等一批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重点应用示范领域
根据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测控装置的发展水平,立足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国防军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标准化、知识产权的应用平台,加快推进产业、技术与应用协同发展。
“调整存量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增量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表示,由于受到西方经济影响加上自身机制的缺陷,我国工业一度出现了“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决断,已见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
3D打印、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众多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蓬勃涌现。这些都具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有很大的创业投资规模,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新一轮创业浪潮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不断产生的创新活动和新企业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的活力。
人才是资本还是成本的问题已经得到市场的反复验证。对于正在加快自主创新、积极进军高端技术、发展高端装备的机械行业而言,对人才的争夺和储备,是决定今后企业能否占领战略制高点的关键之一。
技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用工市场最大的难题之一,尽管随着校企合作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招工难的局面,但是要想彻底改变,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正从产品集中向行业集中过渡,在这一进程中,企业要想从野蛮、粗放的发展方式向良性、正常转变,必须先打造其企业特有的凝聚力,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用人机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能够科学规避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对于中国机械行业来说,同样面临很大挑战,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福建泉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城市,被敲定为“中国制造2025”的延伸和地区性示范。泉州是福建省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国字号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民营经济占当地经济总量近九成。泉州制造业占GDP比例超过50%,已形成石化、纺织服装、鞋业三个产值超过千亿元,以及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业三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对于卫生用品行业来说,泉州也是一个重要产业基地。
但是亮丽数字背后,危机已悄悄来临。泉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大而不强,产能过剩,同质化问题严重。探究困境缘由,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弱是根本原因。
目前,泉州已完成《泉州制造2025》,采取了“1+3”的报告结构。具体包括:《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以及三项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计划》、《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
《泉州制造2025》作为泉州市制造业发展的十年战略性规划,其目标敲定为:到2025年,泉州将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之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不包括直辖市)之列。
为了这一目标,方案提出了“产业共生、协同创新、智能制造、品牌拓展、服务增值”五条发展思路。这是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泉州制造2025》重大战略任务的主要内容。通过产业共生,加强各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协同创新和实施三大行动,重塑泉州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其中,《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行动计划》重点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车间/企业等六个方面,规划智能制造发展的行动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还提出建设“泉州云制造平台”。这个平台将融合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等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把资金流、信息化、物流、服务流统一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调整供应链,开展有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化生产。
未来,泉州还将成立由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部门与各县市区、各产业园区负责人为成员的“泉州制造2025”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泉州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那么,泉州众多的名营企业要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呢?
● 善于从“中国制造2025”中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空间,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
● 把主业放在创新研发上,共同努力重塑新常态下泉州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如加快产品转型和制造过程技术创新,而不再看哪有投资机会就“一窝蜂”拥上去想挣快钱;
● 全力应对转型升级的挑战,变动中才有机会,企业对过去很多经济政策、经济行为和习惯要反思和改变,通过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寻找属于泉企自身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 企业要从“中国制造2025”中看到国家推进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密切关注、研究吃透国家的产业政策,跟着形势走,真正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从而跳出低端同质化竞争,找到发展的广阔“蓝海”。看准方向后,还要下大力气推进技术创新,善于借用外力,采用直接引进和柔性引智等方式招揽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行技术攻关;
● 主动作为,推动政府出台更有利于本土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曹振雷主任
曹振雷主任指出,目前,生活用纸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行业对设备的更新换代有很大的需求。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设备制造企业应通过坚持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设备,为中国民族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曹主任说,“互联网+”促进了“工业4.0”的发展,未来的工业需要自动化加数字化,把数字化引入设备的设计中将成为未来设备制造企业的创新理念之一。
福建恒安集团许连捷首席执行官
经济新常态下,晋江企业要想通过创新来突破发展,需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创新除了要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之外,更需要借助时下最新的各种介质,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许连捷认为,“互联网+”是“互联网”加上“实体经济”。借助智能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实体经济一定能在新常态下创造新的突破。
传统行业围绕着消费者的价值创新,大有可为,客户认同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此外,围绕着“互联网+”,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将为未来销售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助力。实体经济尤其是轻工产品不会被互联网颠覆,关键是传统行业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创新、创业,例如智能穿戴的出现。智能化融入传统行业,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趋势。
2013年,德国人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意即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对当今世界制造业又一次更高科技的工业革命。
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某些领域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仍存在差距。
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时不待人,在未来的十年,只要我们尊重科学、勇于挑战、敢于突破,中国必将会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落后的制造技术及低效的产能将被逐渐淘汰,而高速、高效、高性价比的先进制造手段终将成为引领工业生产的主流。
以恒昌公司为例,自创始至今,恒昌公司历经了近30个年头,已从当初一个小型工业作坊发展成为现今颇具规模的行业内领先的设备制造商。多年来,恒昌公司一直在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公司在研发、制造及产业链上重要合作伙伴的协同效应,通过实验室验证及在客户工厂长时间反复运行测试,研究出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成果。迄今为止,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外观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5项。近年来,我们陆续推出了婴儿及成人护理用品生产设备、妇女卫生用品生产设备及全自动一体化包装机等一系列的高速自动化生产设备,它们代表了世界同一级别技术层次的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本土制造在这个领域及技术级别的空白。恒昌公司已经实现了同多家国际著名公司的长期良好合作,HCH的品牌也已经逐渐被国内外业界认知、接受并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我们的努力已经逐渐改变了发达国家某些高端设备曾一度在行业内垄断的局面。
恒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做到自强自立。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抓住国家“中国制造2025”振兴先进制造业的宝贵契机,勇于创新,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全面走向世界并获得广泛赞许和尊重。
海信集团 周厚健董事长
我国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球的70%以上。但近年来,产能过剩、利润率低、发展粗放等问题正严重困扰我国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困局正倒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谈及“中国制造”未来发展,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轻资产、弃制造”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但不管互联网、大数据,还是云计算,都离不开制造业这个根基。制造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动力来源。无论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现代制造,都要经历从产品策划、研发、生产到交付、用户体验、用户交互,再到产品迭代升级的螺旋上升过程。发展提升制造业,并使之大幅变强,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
泉州市科技局 颜志煌局长
颜志煌认为,企业一要善于从“中国制造2025”中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空间,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二要成为“泉州制造2025”的主角,把主业放在创新研发上,共同努力重塑新常态下泉州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如加快产品转型和制造过程技术创新,而不再看哪有投资机会就“一窝蜂”拥上去想挣快钱。三是全力应对转型升级的挑战,变动中才有机会,企业对过去很多经济政策、经济行为和习惯要反思和改变,通过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寻找属于泉企自身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本刊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