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颖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从语用身份的构建看语气隐喻在演讲语篇中的使用
童 颖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语用身份的构建和语气隐喻的使用都是实现话语人际策略的有效手段,而一篇好的演讲总是通过各种人际资源的结合运用来获取观众的认同,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通过对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14年访华时的两篇校园演讲分析,我们发现演讲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传达的信息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同时演讲者在语篇中使用的语气和语气隐喻是有目的的,以满足不同的交际需求。通过构建多重语用身份和语气隐喻的使用,米歇尔既表现出演讲者的自信和从容,也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减压润滑的作用。
语用身份;语气隐喻;演讲
身份研究得到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语用学、话语分析、会话分析的崛起,学者们开始从语言使用角度考察语言交际者如何在动态语境中通过语言-语用手段等方式建构身份,相关文献涉及身份构建的语言表征与话语实现(如称呼语、指称语、元话语等)以及不同语境中(如电视节目、学术口语与学术论文、新闻、广告、商业会话和演说等)的身份构建策略(陈新仁,2013a)。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选择就是意义”。说话者选择语法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式来体现形式是有意义的。导致说话者作出不同选择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 其中包括说话者的角色(身份)、态度、会话双方的权力关系、亲密或熟悉程度等等(胡壮麟,2005)。对语法隐喻中语气隐喻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些因素, 更好地理解会话或对会话环境作出判断。就演讲而言,由于其谋篇布局在前,目的性较强,所以演说者总是遵循先决定其演讲的目的再考虑演说的内容,最后选择演说措辞的过程。演说内容的组织就是演讲者预设并意欲塑造的认知语境,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构建了自己当下的语用身份。鉴于此,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气隐喻理论,试图通过语料分析来挖掘构建特定的语用身份与选择特定的语气隐喻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本文的语料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2014年3月访华期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成都七中的演讲(下文分别用BJ和No.7指代),两篇演讲稿分别寻自口译网(http://www.kouyi.org)和普特英语听力网(http://www.putclub.com)。“第一夫人”外交一般不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关注点往往落在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环保等“软话题”,所传递的是温柔、友善和亲切,展示的是柔和之美。米歇尔此次访华,被视为2013年“习奥庄园会晤”的历史延续,最重要的特点是“淡化政治分歧”,集中教育议题,最大程度的“求同”与“合作”。身为第一夫人,她运用了哪些策略在施展其平民魅力的同时,又“减压和润滑”国家间的关系,这是本文力图在语言学视角下想要得到的答案,笔者认为特定语用身份的构建往往影响特定语气隐喻的使用。本文通过分析以下问题来论证此观点:1)演讲语篇中说话人建构了哪些语用身份?2)演讲语篇中说话人使用了哪些语气隐喻?3)语用身份的建构与语气隐喻的使用体现了什么样的交际效果?
陈新仁将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 identity in use)定义为“…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的统称。”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往往拥有多个社会身份,各种身份类别并非都在交际中同时起作用,只有在当下语境中被激活的身份才是影响当前话语的身份。所以语用身份是语境化的,与特定话语相伴随的,具体的一个或多个社会身份,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非真实的,具有交际依赖性与临时性、动态性和可变性、资源性、主观性和目的性等特点(详见陈新仁,2013b)。语用身份选择多数时候是一种默认的行为,没有凸显性,只是在说话人刻意突出身份时才明显,但在两种情况下都发生了身份选择,前者不具有修辞性,后者具有修辞性,是运用人际策略的体现。
一篇成功的演讲需要有效的人际策略来与观众产生互动,引发共鸣。米歇尔的策略之一就是很喜欢在演讲中用自家生活的酸甜苦辣、第一家庭的生活趣事来迎合观众,这种平民身份的构建不得不说是很有效的人际策略。另一方面,Mishler 提出个体凭借叙事“述说”他们的身份。而“叙事对于听众来说有趣正是因为叙事者对过去进行阐释而不是重新复制过去。”(转自李战子,2008)米歇尔在北京大学和成都七中的演讲中在媒体广为流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两篇演讲都充分体现她惯常的现身说法,谈自己,谈家人;或叙述别人的经历,通过构建不同的身份,来实现自己此次访华之行的意义。虽然新华网冠以“以美国第一夫人身份单独访华” ,但通过对两篇演讲稿的研究和国际观察员对此次米歇尔的访华评论,我们发现“美国第一夫人”这一身份有多层含义,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语用身份。
米歇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可根据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构建了不同语用身份:
Section 1(S1):开篇致谢,并一开始就提及马航事件,表达通力合作开展救援的意愿和人文关怀。
此处的身份是多重的,米歇尔通过重述马航事件和第一人称单复数的转换(“I”变“we”)构建了自己的“夫人” 身份(my husband)和“美国国民”的身份(United States)
Section 2(S2):提出主题:留学不仅是为中国学生提供教育机会,也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部分。米歇尔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留学的重要性:有助于个人发展;有助于塑造全球未来;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增进中美两国了解,消除分歧,共同发展。
此处米歇尔在自言时依旧使用了第一人称单复数的切换。“we”虽然紧承“my husband and I”,但因所言内容是国事访问和外交政策,所以构建的是“第一夫人”身份,而“I”根据所言主题为宣传留学,构建了“外交官”的身份。
Section 3(S3):消除部分中国学生对留学的偏见:首先通过描述自己平凡的成长过程取得换位思考的资本,然后通过强调平等多样的美国精神进一步介绍美国的留学计划,并引用美国学生在中国的留学经历突出了“公民外交(citizen diplomat)”精神。
米歇尔为了缩短与中国大学生的距离,描述了自己普通的成长经历,构建了“平民”身份。再通过描述反映美国精神的海外留学生项目重新构建了自己“外交官”的身份。
Section 4(S4):通过突出网络的便利强调成为“外交公民”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宣传两国大学生交换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这部份内容中出现的“we”有两层含义:在提及“my husband”之前,米歇尔从“I”转向“we”是在与观众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大家都需要兼听,思辨,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在构建“平民”身份。而在提及“my husband”之后,这里的“we”是代表了美国政府,米歇尔在强调信息公开,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普世权利,构建了“第一夫人”身份。
米歇尔在成都七中的演讲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构建了不同的语用身份:
Section 1(S1):开篇致谢,同样一开始就提及马航事件,表达通力合作的意愿和人文关怀。
同北大演讲的开篇类似,此处构建了多重身份:“夫人” 身份和“美国国民”的身份。
Section 2(S2):通过分享美国小学生来中国的游学经历来导入论点:中美学生有很多共同点。并从两个方面来佐证: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艰辛的求学经历。
米歇尔以“外交官”的身份分享了中学生同龄人轶事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拉近社会距离,从而巧妙地取得身份认同,又通过构建“平民身份”进行现身说法,这样有趣叙事也是下文要宣传的美国价值观做铺垫。
Section 3(S3):通过列举更多的出身贫民的名人例子来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在平等自由的美国,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在上一部分绝妙的铺垫下,通过获得身份认同,米歇尔开始大力宣扬美国的人文精神。虽然此处“my husband”也被提及,但是与前文贫民出身名人案例一脉相承,所以米歇尔在这一部分一直以“外交官”的身份在说话。而在阐释美国精神时,米歇尔开始使用“we”做主语,构建了“美国国民”身份。
Section 4(S4):通过分析中国学生所拥有的众多优势(家庭重望、学校优秀、奖项诸多)来激励学生加强中美交流,共创美好未来。
这部分洋溢着对中国学生的褒奖,对未来共同发展寄予厚望,其目的都是为在教育上加强中美交流和合作,是以“外交官”的身份在努力获得支持和认同。
由于两篇演讲的主题相近,都是教育和文化,且时间相距也很近,所以可以根据内容将两次演讲中米歇尔所建立的语用身份总结如下表:
表一 演讲中语用身份的构建
在演讲主体中建立的四种身份是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下文将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气隐喻,根据语用身份的构建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取得的交际效果。
根据韩礼德对人际意义的定义, 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人际意义,即:互动的和态度的。互动方面由语气实现, 而态度方面由情态实现。相应的,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其中语气隐喻主要关注言语功能的表征。Halliday(1994)认为, 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 可以归纳出4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除“ 提供” 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体现以外, 体现“ 陈述” 功能的一般是陈述语气, 体现“ 提问” 功能的是疑问语气, 体现“ 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这就是一致式。然而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如表达命令时我们可以用疑问语气或陈述语气:
1) You should come here at once.
2) Could you come here at once?
反之, 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例如,陈述语气在不同语境下可以体现提问或命令功能,这就是隐喻式。
3) So you are from France?
4) We don't put those glasses in the dishwasher.
语气隐喻增加了对话中的协商潜势,让听话人有斟酌决定的权利。而任何语篇,无论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具有对话性。因为一方面任何语篇都是针对受话者的,另一方面,语篇也往往产生于发话者对其他语篇的反应,而且发话者也期待他人对他的语篇做出回应(辛斌,2000)。Martin, Matthiessen & Painter( 1997) 指出从人际意义着手, 可以把语篇切分为最基本的功能意义单位, 即小句,从而整个语篇可以看成对话。语气在语篇的建构中使小句有对话性,使小句成为交际参与者互动行为的基本单位,将语篇向前推进。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从语气隐喻的角度对篇章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主语和限定成分所包含的对话潜势来分析语篇中的辩论和互动的单位。后者的构成是主语+定式操作语,主语一般是名词词组,而定式操作语是动词词组的一部分,表示时态、情态和归一度。
两篇演讲的第一部分都在致谢,并传达了对马航事件的关心和同情。一般致谢用祈使语气为非标记表达,而当米歇尔对学生(包括学生主持)致谢时用了陈述语气(I want to thank…),这一语气隐喻的使用突出了演讲者的参与角色和主体地位,借此建立了自己与学生群体的联系,为下文拉近距离做铺垫。此外,米歇尔在两次演讲中以Nihao(你好)开篇(以及文末的Xiexie),这样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是对该群体的认同,从而达到拉近社会距离的目的。
米歇尔在北大的演讲全文共113个小句,通过主语+定式操作语的分析可以发现,全文以陈述语气为主,只有8个表达祈使语气小句和1个表达疑问语气的小句。祈使句中除了6小句用于问候和致谢外,其余2句只出现在以“外交官”身份来促进中美留学生交流计划的说辞中(let’s be clear; Take the example of…)。Eggins & Slade (1997)分析会话时指出,陈述句的数量表明提供信息的程度、言语角色的目的性;一般疑问句表明询问或确认的态度;特殊疑问句让听者卷入对话;祈使句表现权威等等。前文提及陈述语气可以表达命令和提问功能,所以在进一步分析105个小句后可以发现,米歇尔有用陈述语气表达疑问的语气隐喻,共14句,分别出现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宣传中美留学项目的内容中,这些小句的共同特点是均为以“That”为主位的投射小句中,如:
1)That’s why it’s so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like you to live and study in each other’s countries.(BJ/S2)
2)… that’s how you develop that habit of cooperation -…(BJ/S2)
3)… that’s when the connections you make as classmates or labmates can blossom into something more.(BJ/S2)
4)I understand where these young people are coming from (BJ/S3)
That’s how/why/when关系小句的特点是突出价值的重要性。而陈述句的功能是提供某种信息,表明某种态度和主张。对留学项目的所有困惑和顾虑米歇尔都在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给出鼓励的答案,没有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没有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作为事实呈现出来,体现出一位外交官渴望加强中美两国在教育上交流的意愿和决心。
另一方面表达“命令”功能的时候,米歇尔亦采用以下两种句型来实现人际策略:
i)通过陈述句“I hope…”突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5)And I hope you’ll keep teaching each other…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and building bonds of friendship that will enrich your lives and enrich our world for decades to come.(BJ/S3)
该句米歇尔也是以美国政府的身份婉转地表达了对中国观众的建议,再次寄希望于通过教育交流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
ii)通过“should”增加事情发生的必然性(应该或不应该发生):
6)…study abroad shouldn’t just be for students from certain backgrounds.(BJ/S3)
7)…our study abroad programs should reflect the true spirit of America to the world.(BJ/S3)
在成都七中的演讲全文共126个小句,同样通过主位+定是操作语的分析可以看出表达祈使语气的小句只有6句,均用于问候和致谢。剩下的120个小句均为陈述语气。经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有3处疑问是用陈述语气来表达的,出现在构建身份认同和宣传美国精神内容中,如:
8) …I’m always struck by how much more we have in common.(No.7/ S2)
同样,米歇尔以外交官的身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中美两国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米歇尔通过取得认同拉近社会距离,也为下文让观众接受美国精神做铺垫。
在表达“命令”功能处,米歇尔用“You should”这样的陈述语气,将给予信息(赞美)转换为求取物品(应该这样做)的语气隐喻,增加了赞美的分量:
9)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self.(No.7/S1)
或者增加了事情实现的肯定性:
10)…then you should have a chance to succeed.(No.7/ S3)
同时,在演讲开篇和结尾处,米歇尔用了陈述语气表达愿望,突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如:
11) And I want to thank all of the students here today… (No.7S1)
12) …and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of luck in your journey ahead.(No.7 S4)
据上文对语用身份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里米歇尔是在以第一夫人身份在祝福,在致谢,突出了美国政府对加强中美两国关系的积极主动性。
两篇演讲自始至终以陈述语气为主,如果将两篇演讲的语气隐喻与语用身份相结合,可以发现演讲者这样的选择是有意义的:在宣传留学、宣传美国精神时,不论以外交官身份,美国国民身份,还是政府身份,陈述语气表明演讲者的立场和观点,语气隐喻的使用透露出演讲者不容置疑的自信;在以平民身份讲述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故事时,陈述语气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演讲者娓娓而谈的从容,平易近人的身份认同;在致谢或建议的时候,用陈述语气来表达祈使句的功能,突出了演讲者的主体地位,增加了赞美的分量和事情结局的必然性,也突出其当下语用身份的地位,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演讲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加强美国与中国的交流合作,扩大认同,缩小分歧,从文化教育上巩固和发展中美关系。
将语用身份与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相结合,发现就演讲而言,1.演讲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传达的信息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本文的语料显示米歇尔在2014年访华时做的两篇校园演讲构建了多个身份:外交官身份,平民身份,第一夫人身份,美国国民身份等;2.既然任何语篇都具有对话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语篇进行语气隐喻分析。米歇尔的校园演讲基本以陈述语气为主,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满足了命令和疑问功能,体现了语气隐喻的使用。3.演讲者在语篇中使用的语气和语气隐喻是有目的的,以满足不同的交际需求。通过构建多重语用身份和语气隐喻的使用,米歇尔既表现出演讲者的自信和从容,又通过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加了赞美的分量和对未来发展的确定性,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减压润滑。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体现还包括情态以及评价体系的运用,这些人际资源都可以与语用身份相结合,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具体化“选择就是意义”这样的哲学思想。
[1]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
[2]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5-56.
[3]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 27-32.
[4]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112.
[5]李战子.弗兰克·麦考特自传《教书匠》的话语与身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4)19-24.
[6]Hanlliday, 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J]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68-69.
2014-12-18
*本文是校级课题“语法隐喻的顺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NXY54)阶段性成果。
童颖(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H019
A
1008—3340(2015)03—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