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成渝城市群发展研究
——关于构建“双核+三带”模式的成渝城市群的思考

2015-03-09 00:41孟祥林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遂宁成渝城市群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河北保定 071003)

西南地区成渝城市群发展研究
——关于构建“双核+三带”模式的成渝城市群的思考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河北保定 071003)

成渝城市群是西南地区的核心,重庆和成都两个大城市在该城市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成渝城市群中,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中等城市主要分布在成渝交界处,构成“H”型空间结构,以广元、达州、泸州和雅安四个城市为顶点连成的四边形区域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要推动川渝地区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扩大重庆和成都的影响力,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构建成渝城市带,与此同时,要分别对重庆和成都的城市体系进行设计:重庆应划分为东北区、东南区和西南区等三个片区以实现“分片发展”,并按“人”字型构建重庆城市体系;成都也应按照“两纵+双环”的构架,在成都、遂宁和自贡三个城市之间构建“三角区”,以“三角区”将成都的两个纵向城市带连接起来,从而在西南地区构建更加完善的“广域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双C”城市环;城市走廊;城市组团;城市带

一、城市群发展的区域经济学依据与成渝城市群发展定位分析

(一)城市群发展的聚集扩散理论基础

“聚集—扩散”理论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热点。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城市群的发展层面,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城市群发展的机制。马歇尔最早关注聚集问题。他透过规模经济的外部性分析了聚集经济问题,提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要素资源聚集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等多个层面实现成本节约。克鲁格曼在研究该问题的时候,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以及运输成本等概念,在经济学意义上从更微观的层面对“聚集—扩散”的机理进行了挖掘。按照这些区域经济学家的分析结论,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只有城市群才能够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才能够将更多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要素在这里聚集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要素聚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利润空间。在交通条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在缩短,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有了更多的选择,城市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源总是首先经历聚集阶段,然后经历扩散阶段。要素在不同区位上进行寻租的过程,就是从聚集走向扩散的过程。要素聚集在经历初期的边际收益递增后会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于是资源就由聚集转为扩散[1]。在聚集阶段,单个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其与腹地的发展状况形成较大的差距。在扩散阶段,核心城市的职能开始向外围空间扩展,并且带动腹地内小城市的发展。扩散的结果是:腹地内的小城市逐渐发展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逐渐发展为大城市,腹地内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一个或者某几个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得以形成。成渝城市群目前正处于聚集发展阶段,为了强化其对腹地的经济影响,就需要不断强化成都、重庆两个大都市与腹地内小城市间的联系,在川渝更大腹地内构建“广域川渝城市群”。

(二)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分析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到要培育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在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在成渝地区构建成都平原城镇群、川南城镇群、攀西城镇群、川东北城镇群等四个城镇群的发展举措[2]。强化成渝城市群能够进一步发挥成都和重庆在西南地区的引领作用。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中“位序—规模”法则,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只有强化特大城市的拉动作用,并且在特大城市的影响下,逐步完善区域内的城市体系,形成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意义上的城市等级体系,成渝城市群才能在这种格局下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图1展示了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分布情况。该城市群分布图中,“东北—西南”方向的一条线将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等串联在一起。在这条线上,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是三个关键的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通过中原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连接在一起,同时,成渝城市群也是连接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向四川西部扩展的重要节点城市群,所以,成渝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成渝城市群为中心,可以将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影响力向西侧扩展,这对于构建规模更大的成渝城市群以及将成渝城市群的影响力向西侧扩展具有重要作用。

图1 成渝城市群的位置关系示意

二、成渝“双核城市群”与“环都市贫困带”问题

(一)成渝“双核城市群”与城市化水平分层

成渝城市群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向周边扩展,但是城市群的主要部分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城市为核心,包括自贡、泸州、乐山、遂宁、内江、绵阳、德阳、南充、达州、雅安、资阳、宜宾、眉山等重要城市,在区域内形成了“双核”城市群。城市群的主体部分分布在成渝交界处,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以及重庆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小城市数量很少。所以川渝地区的面积虽然很大,但小城市的分布地区比较集中,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状况存在着巨大差距:川渝行政区划交界处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而该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城镇化水平逐渐降低。以广元、达州、泸州和雅安四个城市为顶点画四边形,四边形围成的区域就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该区域包括了绵阳、德阳、南充、遂宁、成都、达州、泸州、内江、资阳、乐山、眉山等城市。与京津冀地区在京津两个大城市周围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类似,在成渝城市群上述的四边形外围也形成了一个“环成渝城市贫困带”。如图2所示,由成都和重庆组成的成渝“双核”城市群,在川渝地区扮演着主导角色,从这个“双核核心”到外围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圈层,城市发展水平由中心区到边缘区迅速下降,其中“中”和“低”两个圈层就是“环成渝贫困带”。在成渝城市群中,随着两个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重庆和成都之间的“马鞍区”的城市化水平会逐渐提升。成渝“双核城市组团”目前对腹地的辐射作用还不够高,由于吸收作用大于辐射作用,所以在大城市周边出现“环都市贫困带”问题。

(二)核心城市的吸收作用与“环都市贫困带”

大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大城市的影响下,区域内的城市分层发展。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关系体现在吸收和辐射两个方面。在城市群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城市对腹地的作用以吸收为主,在城市群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大城市与腹地的关系则以辐射为主。在吸收阶段(辅以行政区划的影响),核心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在核心城市周围只存在数量较少的小规模的城市,于是在大城市与腹地间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壕沟”。在成渝城市群中,重庆和成都两个大城市在川渝地区具有较高的首位度,虽然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辐射状路网,并且成都与重庆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该城市群仍然处于吸收发展阶段,该地区的“核心—边缘”格局进一步加剧[3],成渝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高层行政协调[4],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没有弱化。成渝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前文谈及的四边形内,四边形以外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迅速下降。

图2 成渝城市群与“环成渝贫困带”

(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与腹地城市化水平整体提升

如图3所示,O是城市群的中心,Co1和Co2表示了核心城市发展规模的两种状态,Co1Ao1。与吸收作用不同,城市规模在增长过程中辐射作用的强度也在逐渐加大。在核心城市的规模向外围空间逐渐扩展的过程中,在距离核心城市的一定空间内开始出现次级核心城市C21和C22。从图上可以看出,C21和C22的影响范围在Co2的范围内,即C21和C22是在核心城市的影响域内出现的次级核心城市,次级核心城市按照核心城市向腹地施加影响作用的机制继续向外围空间扩展,于是在核心城市的腹地内形成了向外围空间逐级降低的城市体系。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城市群的核心向腹地,城市的级别由高到低逐渐降低,核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越高,城市群向外围空间扩展的速度就会越快,并且在城市群边缘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就会越高。从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到城市群的边缘,城市发展状态是均匀变化的,与吸收模式下核心城市外围出现“壕沟”的状况有较大差别。在图3中,C21和C22实际上就是在核心城市向外围空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卫星城。其能够较好地疏解从核心城市分解出来的职能,成为核心城市外围空间内的专业化城市,与核心城市得到充分整合。在核心城市的影响下,整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提升。

图3 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与城市群规模扩展

(四)成渝城市群的城市分布与等级结构问题

由于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渝城市群中的中等城市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形成了“H”型分布。“重庆—成都”一线成为“H”型城市群中的“—”,“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为“H”型城市群的左“|”,“巴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为“H”型城市群的右“|”。“H”型区域囊括了城市群的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城市群的这种分布特征为“环都市贫困带”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成渝城市群中的城市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为重庆和成都,二级为绵阳、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资阳、宜宾、南充、达州、雅安、阿坝、甘孜、凉山、广安、巴中、眉山等,三级为县级行政单元。从图4可以看出,一级城市和二级城市主要分布在“H”型区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川渝地区城市化的不均衡状态。为了提高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就需要将“H”区域向东西两侧扩展,扩大“H”型区域南北两侧的联系程度,将“H”区域逐渐发展为“日”字区域,在向四周逐渐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田”字型空间框架。“成都—重庆”一线的南北两侧有四个城市,北侧是遂宁和南充,南侧是内江和自贡,只有逐渐提升这四个城市的级别并逐渐强化其影响力,才能够强化“H”型结构中两“|”间的联系,使成渝城市群中更多的次级城市核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强化,并逐渐发展为新兴的“核”,使成渝城市群由“双核”状态逐渐转变为“多核”状态。

三、“双核+三带”模式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设计

图4 “双核+三带”“成渝城市群示意图

如图4所示,“四川+重庆”地区依托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城市正在形成“双核+三带”的城市发展格局。“双核”即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城市,依托两个大城市形成的两个城市环相向发展,在“双核”连线方向上逐渐发展成为成渝城市带,川东与渝西充分整合在一起,形成成渝城市群的主体。成渝城市带在川渝地区呈东西向,在南北方向上也要逐渐构造两条城市带,如图4所示。其一是“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雅安”城市带,其二是“巴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城市带。两条南北向的城市带上,除了广元、巴中和宜宾距离“成都—重庆”这条东西向的城市带较远,绵阳、德阳、眉山、乐山、雅安、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等城市都分布在成渝城市带附近,与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核紧密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构建成渝城市群过程中,就要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城市为核心,首先构建成渝城市带,然后再以该城市带为中心向两侧扩展。“双核”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如图5所示,成都与重庆几乎对称分布在行政区划界限两侧,绵阳、德阳、南充、遂宁等四个城市与眉山、乐山、内江、雅安、泸州等城市以“成都—重庆”连线为轴对称分布,四川省内的中等城市主要分布在以成都为核心的川东地区,重庆与这些中等城市存在较好的地缘优势。突破川渝行政界限构建成渝城市群,对于西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

图5 成都与成都在川渝地区的位置关系

(一)“人”字型的重庆城市体系空间构架

如图6所示,重庆在地域形态上向三个方向突出。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将重庆划分为东北区、东南区和西南区三个部分,根据小城市的空间联系可以按照“人”字型框架建立城市间的联系。以重庆为核心,向东北方向构建“重庆—长寿—忠县—万州—云阳—巫溪”城市链,向东南方向构建“重庆—武隆—彭水—酉阳—秀山”城市链。在西南区要以重庆为核心构建“C”型城市环,将潼南、合川、铜梁、大足、璧山、荣昌、永川、江津以及綦江等城市包括在其中,与万县、南川、武隆、涪陵、长寿等城市形成以重庆为核心的城市环(“重庆环”)。“重庆环”是重庆城市团“人”字型构架的核心。在“人”字型构架中要构建三个核心,即重庆、忠县和彭水。从图6可以看出,东北区要以忠县为次级核心构建以重庆为核心的次级城市团,东南区以彭水为次级核心构建以重庆为中心的次级城市团。“重庆—忠县—彭水”三角形将以重庆为核心的三个区域紧密整合在一起。“三角形”区域内的长寿、涪陵、丰都、武隆,以及“三角形”周边的垫江、石柱、黔江、酉阳、南川等与“三角形”区域内部的小城市充分整合,以重庆市的核心区域为中心构建“广域重庆”,将重庆市的三个区域衔接在一起。成渝城市群应该是“广域成都”与“广域重庆”整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的城市群。“广域重庆”的“人”字型构架,可以将核心地区与“人”字型的末端通过城市链整合在一起,重庆的三个区域得以同步发展。

图6 重庆“1核+2子”三片区发展示意图

1.西南区域:“双核”基础上构建“双C环”城市体系。成渝城市群的核心部分就是“成都+重庆”,在川渝地区构建双核城市组团,但是这个城市组团应该是分层次的。根据前文,重庆在空间上向三个方向发展,而东北区和东南区与成都建立联系需要通过西南区,所以在重庆区域内,要强化“西南区”与成都的联系。重庆“西南区”的“C”环与以成都为核心的“近域城市群”构成“双层C环”发展结构,使重庆与成都两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形成相互渗透的局面。如图7所示,以重庆为核心的“小C环”和以成都为核心的“大C环”在成渝城市群中形成了“双C城市环”空间结构。在图7中,“大C环”是以成都为核心向南北两侧扩展,由“三台—德阳—成都—眉山—乐山—宜宾”一线组成,“小C环”是由重庆西南区域的合川、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等构成,“大C环”包围着“小C环”。两个C环的核心城市重庆与成都之间逐渐构成两个城市走廊,其一是“成都—资阳—内江—荣昌—永川—江津”城市走廊,其二是“成都—遂宁—合川—重庆”城市走廊。两条城市走廊将重庆与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走廊之间的区域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两条城市走廊之间的区域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由该区域逐渐向外扩展,将重庆的“东北区”、“东南区”等逐渐包容进来,为成渝城市群形成“分片+分层”发展构架打下基础。在“双C”城市环中,按照“小C环”的发展设计,需要强化合川—大足—荣昌、永川—江津间的联系,在以重庆为核心构建“C环”交通体系的基础上,构成“C型”结构的城市体系。

图7 “成渝城市群”与“双C城市环”

2.东北区域:以忠县为中心的“S”型城市走廊。如图8所示,重庆市的东北区域需要构建以忠县为核心的城市走廊。忠县位于长江上,在“S”型发展线上,向北有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城市,向南有丰都、涪陵、长寿等城市,与重庆连接在一起,这些城市以忠县为核心南北对称,形成重庆东北区域的主导发展线。在该条发展线上,梁平、垫江、丰都、石柱等是距离忠县最近的小城市,形成以忠县为核心的“1+4”模式的次级城市组团。借助既有交通干线,在重庆东北区除了“S”发展线外,还要形成以重要交通线为依托的“长寿—垫江—梁平—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发展线,以及“重庆—邻水—大竹—达州”发展线,实现重庆与四川融合发展。在东西方向上以“邻水—垫江—忠县—利川—恩施”一线发展,构建跨省域的城市链。以忠县为中心,在“1+4”的基础上,构建“1+5+8”更大规模的城市组团(其中“8”指涪陵、长寿、邻水、大竹、达州、开江、云阳、万州和利川)更好地呼应重庆,同时也可使川渝与湖北的部分区域得到整合发展。重庆东北区的重点发展区域为“1+4”以及“S”曲线上“重庆—忠县”段。为了使该区域交通网络的通达性程度更高,需要尽快完善“开江—万州”段的高速公路建设。在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的交通网络通达性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加速重庆东北区域“小环+S曲线”的城市体系构建。

图8 重庆“东北区”城市走廊构建

3.东南区域:跨省域“四边形”城市组团。如图9所示,以重庆、黔江、松桃和遵义构成“四边形”城市组团。“四边形”的北部是“重庆—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一线构成的“S”型小城市带,以彭水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扩展。“S”型区域在“四边形”中小城市最多,在“彭水—秀山”段西侧是苗族和仡佬族的分布区,彭水、酉阳、秀山、松桃、印江、沿河、德江、务川、道真等县级行政单元在重庆与贵州之间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起以少数民族风情为发展主题的小城市组团。为了促进该区域发展,需要打通两条交通线:其一是“遵义—湄潭—凤岗—印江—松桃—秀山—酉阳”一线(“遵酉南”线),其二是“南川—道真—务川—德江—印江”一线(“南印”线)。两条交通线打通后,少数民族风情区的发展状况将得到改善,两线的交汇处印江也将成为“四边形”东南侧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不但能够与重庆建立更方便的联系,遵义在“四边形”中与重庆和彭水围成的区域(“重彭遵”三角形)成为“四边形”中首先需要重点发展的区域。“遵义—务川—沿河—酉阳—秀山—松桃—印江—凤岗—湄潭”构成的“三角形”区域是继“重彭遵”三角形得以重点发展之后的扩展区域。该“三角形”在前文述及的两条交通线基础上,发展“遵义—绥阳—务川—沿河—酉阳”线交通线(“遵酉中”线)。“遵酉南”线与“遵酉中”线交汇点务川就成为“四边形”区域的交通枢纽,务川也正好位于“四边形”区域的中心,因此,可将务川、印江打造成为继彭水后“四边形”区域内的重要次级核心城市,以拉动重庆东南区的发展。

图9 重庆东南区跨省域“四边形”城市组团

(二)“两纵+双环”的成都城市组团发展设计

“成渝城市团”的“成都子团”要以成都为核心,形成“两纵+双环”的城市体系结构。如图10所示,“两纵”即南北向的Z1和Z2两个小城市带,“双环”即H1和H2两个城市环。在“两纵”与“双环”之间构建“成都—遂宁—自贡”三角形,在“三角形”内构建“成都—简阳—资阳—资中—内江”一线和“资阳—乐至—遂宁”一线形成的“丁”字型小城市骨架,将H1和H2连接在一起。

1. Z1城市链:成渝城市组团的西侧小城市带。如图10所示,在Z1城市链上,要构建成都子团、德阳子团、眉山子团和乐山子团。从图上可以看出,成都子团以成都为核心,由都江堰、郫县、双流、新津等构成。以成都为核心已经形成了放射性的交通网络,这为成都城市团呈放射状方式向外围空间扩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德阳子团、眉山子团、乐山子团和资阳子团发展的基础。从图上可以看出,德阳子团以德阳为中心,由罗江、绵竹、什邡和广汉等构成。眉山子团以眉山为核心,由彭山、浦江、丹棱等构成,与乐山子团逐渐融合在一起。乐山子团以乐山为核心,由夹江、峨眉山和沙湾等构成。四个次级城市团在Z1链上呈串珠状分布,将成都的影响力向南侧和北侧扩展。

图10 “两纵+双环”模式的成都城市组团

2. Z2城市链:成渝城市组团的中部小城市带。从图10可以看出,Z2城市链以遂宁为核心,由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等中等城市构成。城市链上包含了三个次级城市团:遂宁子团、资阳子团和自贡子团。遂宁子团以遂宁为核心,包括蓬溪、射洪、大英、乐至、安岳等小城市,通过乐至与资阳建立联系。

自贡子团以自贡为中心,由富顺、威远和荣县构成。Z2将Z1的影响力继续向东部扩展,与重庆组团融合在一起。资阳子团位于Z1和Z2之间,成为简阳、乐至和资中的中心。三个子团向三个方向扩展,分别将成都、遂宁和自贡联系在一起,资阳是Z1和Z2联系的纽带,资阳的充分发展对于构建成渝城市群意义重大,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要继续扩展资阳的连接作用。

3. H2城市环:让Z1与Z2整合东扩。从图10可以看出,H2环将Z1与Z2的大部分整合在一起,涵盖遂宁子团、自贡子团、乐山子团以及内江和南充等城市。H2环与Z1链整合在一起,以成都为核心将成渝城市群的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H2城市环实际上就是“广域成都”的范围,这是以H1为核心向外扩展的结果。以成都为核心形成的放射状的交通网络结构,主要分布在由Z1和H2围成的区域内,以既有的城市子团为基础,逐渐扩大雅安、内江、绵阳、南充等中等城市的影响力,以成都为核心构建更多的城市子团。

4.三角形区域:“广域成都”的核心区域。前文述及,“三角形”区域以成都、遂宁和自贡等三个中等城市为顶点,将Z1和Z2连接在一起。从图10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三边中,“成都—遂宁”边(沿“成泸高速”发展)和“成都—自贡”边(沿“沪蓉高速”公路发展)的小城市数量都较少,只有“遂宁—自贡”边(沿“遂内高速”公路发展)小城市较多,但是三边分别依托三条高速公路在Z1与Z2间构建起了“广域成都”的中心区。根据前文,需要尽快连通“三角形”区域内的骨干交通线,在“成都—简阳—资阳—资中—内江”一线与“资阳—乐至—遂宁”一线构成“丁”字骨架。要尽快强化Z1与Z2间的联系,在“三角形”区域内构建以成都为核心,遂宁和自贡为次级核心城市的“1+2”发展格局。

[1] 孟祥林.区位因子对城市发展影响机理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6):24-27.

[2] 越新,曹笑.合力共赢 成渝新极──川南多中心城市群谋局新未来[J].中国西部,2012(19):81-89.

[3] 于涛方,丁睿,潘振,韦凯琳.成渝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2):65-93.

[4] 焦竑.成渝城市群: 高层协调需到位[J].中华建设,2013(8):28-29.

[责任编辑 杨 瑜]

2014-08-26

孟祥林(1969—),男,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

F299.27

A

2095-1124(2015)02-0005-06

猜你喜欢
遂宁成渝城市群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遂宁地区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PLR参考区间的建立
遂宁高新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