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前宣布完成首例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手术。据介绍,患者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就诊时发现患有“骨化性纤维瘤”,第10、11节胸椎已遭明显侵蚀性破坏,并出现病理性骨折。以骨科主任林向进为首的医疗小组在征求了患者意见后,决定采用3D激光打印技术,量身定做了个性化的钛合金人工椎体,并于12月3日实施了置换手术,目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黄瓜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但难免会有“苦黄瓜”影响胃口。我国科学家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一个与黄瓜发苦有关的基因,解决了长期影响黄瓜生产的一个难题,也将有助于培育抗病的黄瓜品种。
近日,在海缆基地码头进行了水下机器人(ROV)第一次现场海域试验。系统检验了ROV系统的各项功能,为正式转入运行应用提供了技术准备。将水下机器人用于海缆运维作业,一方面可以取代以往潜水员水下作业的工作模式,解决人工作业时间短、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深水区海缆无法巡检的瓶颈,可大幅提高海缆运检的智能化水平,填补我国在海缆运维方面的技术空白。
一项可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新型磁性固体螯合剂材料技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共同研发成功,日前在北京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该材料具有固相螯合捕集、磁选分离的双重功能,对土壤中多种形态的非磁性重金属元素有分离净化作用。在同类研究中,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矿化1吨二氧化碳,能够产出140度电能,同时产出1.91吨、价值人民币2000元到3000元的碳酸氢钠。”2014年1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对外宣布,其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发电的新矿化反应及化学原理,是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二氧化碳矿化发电的二氧化碳矿化燃料电池新方法和技术,攻克了将二氧化碳作为潜在低位能源直接发电的世界性难题。
近日,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第二代(DMTO-Ⅱ)工业示范装置在陕西蒲城开车成功,去年12月24日生产出聚合级丙烯,25日生产出聚合级乙烯。这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推广应用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对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缓解石油资源紧张局面、发展煤制烯烃新型煤化工产业意义重大。该装置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从开工至投产历时19个月,创造了DMTO项目建设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