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楠
《河豚子》教案
◎蔡 楠
(一)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传达的艺术效果
(二)理解故事背景的意义
感受小说情节起伏变化
理解故事的背景具有隐含性,暗示其具有普遍性
小组讨论法;问答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有可能不知道河豚子是什么,首先问同学们知道河豚子是什么吗?
明确:若知道,找一个同学回答;若不知道,教师解释是河豚的鱼子,味道鲜美,但有剧毒。
(二)读课文
1.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间,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读到这里,让同学们停下来,问:“他要拿河豚子来干什么?你们猜想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么猜想?”
明确:
(1)挨饥也挨不下去了,拿河豚子充饥,但它是有毒的,他要用河豚子毒死一家人,不再挨饥。
(2)他把河豚子拿回家,一家人都吃了,从饥饿中解脱出来。或者别的回答。
(3)由第一个小问题分析出来的。
2.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啊!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心伤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出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吃,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读到这里,停下来,问:“现在发生的事情与你们猜想的有区别吗?若有,区别在哪?读到这里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再猜想一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么猜想?”
明确:
(1)有或没有……
(2)为这一家人遭遇的苦难而心酸;因为逃避饥饿选择死亡而痛心;为这里情节的发展感到紧张等。
(3)等他外出回来,发现一家人都死了等。
(4)顺应情节推理……
3.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读到这里,停下来,问“现在发生的事情与你们猜想的有区别吗?若有,区别在哪?读到这里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再猜想一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么猜想?”
明确:
(1)有或没有……
(2)为妻子对丈夫的敬爱感动;为家里的温情感动;看到这里,觉着一家人不用死了,松了一口气。
(3)丈夫回到家,看到没吃河豚子,改变了主意,再另想存活的办法等。
(4)顺应情节推理……
4.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
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的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的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读到这里,停下来,问:“现在发生的事情与你们猜想的有区别吗?若有,区别在哪?读到这里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再猜想一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么猜想?”
明确:
(1)有或没有……
(2)心又被揪起来了,感到更紧张;家人吃河豚子的温馨与即将死亡对比,显得更悲等。
(3)一家人在睡梦中死去等。
(4)顺应情节推理……
5.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的挨饿。
读到这里,停下来,问:“现在发生的事情与你们猜想的有区别吗?若有,区别在哪?读到这里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1)有或没有……
(2)为毒性消失的巧合感到轻松与欣慰;又为继续挨饿而不安等。
6.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读完,问:“读完这句话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回想从一开始读到读完,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
(1)心里更沉重、更苦等。
(2)阅读时同学们由自己的内心起伏感受情节的起伏,感受这有什么样的效果。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个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一连三年的灾荒。
2.这里有没有特别指定是哪一年?
明确:没有。
3.如果在文中说明是哪一年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好,让这个故事更清晰更具体等;不好,虽说更具体,但是这个故事就不具有代表性,只表明了那个特定年代才会发生的事。
4.这样的背景有什么意义?
明确:这样的背景设置,表明了事件的普遍性,说明不管在哪个年代,闹灾荒的时候都会发生这样令人痛心的事,家庭的温馨终究抵不过饥饿的摧残。
(四)课堂小结
续写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
(蔡楠 江苏师范大学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