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敏 于学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庞德译本《登金陵凤凰台》的前景化解析
张海敏 于学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于中国古诗的翻译在英美文学界掀起喜爱东方文学的高潮。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依据文体学理论,通过前景化视角分析和解读庞德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译本,探析诗歌的主题——运用前景化理论从语相变异、语义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歌,探析其是如何通过前景化手段表达悲愁主题的,从而为读者分析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诗歌分析和解读中意义、形式、体现的有机结合和主题、词汇、句法、韵律的统一。
登金陵凤凰台;前景化;主题;哀愁
《登金陵凤凰台》(TheCityofChoan)选自埃兹拉·庞德1915年以19首中国古典诗为底本转译而成的《神州集》(TheCathay)。庞德的作品难于阅读和研究,迄今为止,对于这位伟大艺术家进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依靠文体学的方法理论对庞德的作品做初步的探索,分析庞德诗歌中的变异和过分规则化,帮助读者领略他诗歌的无限魅力。二战前后期庞德的诗歌创作注意力由文学创作逐步转向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问题。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写了一些社会批评方面的文章;讨论贫困与繁荣、战争与和平、失业与高利贷等问题。
本文运用文体学中前景化的视角分析庞德TheCityofChoan诗歌的语言,不仅赋予诗歌新颖性和创造性,而且达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又从变异和过分规则化两个方面剖析前景化实现的手段。前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赋予了本诗独特的魅力,而且突出了诗歌的主题。本文运用文体学理论和已建构的前景化模式解读这首诗歌,探析诗歌的主题,解析作者如何通过前景化手段表达哀愁之情。
“前景化”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心理学,经过俄国形式主义穆卡罗夫斯基、雅各布森等布拉格学派学者的阐发,后又经过利奇、韩礼德等英国文体学家的加工与发展而最终形成(吴显友:142-146)。布拉格学派学者穆卡洛夫斯基(1964)在《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一文中较完整地阐述了“前景化”的概念:“前景化”是“自动化”的对立面,是对一种行为的“非自动化”。穆卡洛夫斯基和雅各布森分别提出了前景化的两个重要手段:变异和平行。利奇(1969)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前景化理论。前景化的形成可以通过变异(聚合原则)或平行(组合原则)来实现并认为语言应该分为三个层面:实现层(Realization)、形式层(Form)和语义层(Semantics)。利奇根据其对语言层面的分析认为诗歌的前景化是通过变异(Deviation)和平行(Parallelism)实现的。于学勇(2007:27)依据利奇的前景化理论对前景化效果实现的手段和过程进行了构建。本文将依据构建的前景化模式解读庞德的诗歌TheCityofChoan《登金陵凤凰台》,帮助读者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以及深入探索主题实现的模式。
庞德的英译诗歌TheCityofChoan(《登金陵凤凰台》)选自《神州集》(TheCathay),全诗十三行,共两节。庞德运用其独特的无韵自由体对李白诗歌《登金陵凤凰台》进行英译以寄诗抒情,寄托他的愁情。下面我们运用前景化理论从语相变异、语义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歌,探析其是如何通过前景化手段表达其悲愁主题。
The City of Choan
① The phoenix are at play on their terrace.
② The phoenix are gone, the river flows on alone
③ Flowers and grass
④ Cover over the dark path
⑤ where lay the dynastic house of the Go.
⑥ The bright cloths and bright caps of the Shin
⑦ Are now the base of old hills.
⑧ The Three Mountains fall through the far heaven,
⑨ The isle of White Heron
⑩ splits the two streams apart.
(一)语相变异
语相变异是文学文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对语言使用常规的颠覆与变异。在诗歌的创作中,使用语相变异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过改变诗的外在表现而使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突出强化主题的效果(胡 娜,徐洪芬2010:31)。诗歌TheCityofChoan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诗行三、六和九,这三行都构不成句子,只以短语形式独立成行,这就是前景化理论中语相变异的把语法单位嵌入到诗节单位中,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推动读者继续阅读下去。“Flowers and grass”、“The bright cloths and bright caps of the Shin”、“The isle of White Heron”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但却由于某些原因已不再美好,正如庞德创作的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使得家人被迫分析,战后环境萧条,引得作者悲愁之感涌上心头,久久不去。作者运用语相变异从而达到突出悲愁的主题。
(二)语义变异
语义变异指的是语义在逻辑上的不合理,通过语义表面上的异常,让读者去探讨其深层的含义。语义变异可以通过多种形象修辞的途径来实现,这首诗歌中包含了隐喻、转喻、拟人化等多种修辞方法来实现的语义偏离。诗歌中的“the phoenix”和“The bright cloths and bright caps”是转喻形式,“凤凰”喻指美好的时代,诗歌意在表达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突出了诗歌的悲愁主题。“衣冠”喻指当时的名门世族。诗歌中“the base of old hills”是隐喻形式,喻指死亡。即使是名门世族这些大人物也终将化为一抔黄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哀叹。诗歌中“the high clouds”和“the sun”是拟人化形式,“浮云”表示奸邪的人,“太阳”表示贤良。奸邪之人当道,各自都只为自己的利益,丝毫不考虑普通人的疾苦,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哀愁之情,升华了主题。
(三)音位过分规则化
音位过分规则化包含音韵模式和节奏模式。对于韵律层面的前景化处理独具匠心,巧妙安排格律韵式,结合多种押韵结构,体现诗歌节奏之美。首先探讨这首诗的音韵模式:(1)押头韵(alliteration)和和声(consonance):辅音从/fl/在“flows”和“flowers”的重复,辅音/f/出现四次在“fall”、“far”、“afar”、“phoenix”的重复,辅音/h/在“heaven”和“Heron”的重复,以及辅音/l/在“play”和“lay”的重复形成押头韵;辅音/s/出现四次在单词“terrace”、“grass”、“house”和“base”中重复形成和声,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消逝之感,感叹生命之弱,突出诗歌的悲愁主题。(2)押尾韵(end rhyme)和半谐音(assonance):全诗只有一个尾韵/-n/在单词“gone”和“alone”中,给人一种孤寂、离去的哀愁之感;元音/a:/出现六次在单词“far”、“apart”、“afar”、“grass”、“dark”和“path”中形成半谐音,元音/ai/出现共四次在单词“bright”、“isle”、“white”和“high” 形成半谐音,/a:/、/ai/在诗歌中共出现10次,这两个音像叹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悲愁之感,凸显诗歌的主题。
接下来探讨这首诗的节奏模式。节奏是音位重复产生的效果。我们在节奏分析中,符号“/”表示“重读”,“ˇ”表示“非重读”,“︱”是音步之间的分界。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基本格律模式是抑扬格。以第一节前两行为例:第一行的前四个音步都是抑扬格,第五个音步是扬抑格;第二行的第一、三、五个音步是抑扬格,第二个音步是抑抑扬格,第四个音步是扬抑格。以此分析下去,整首诗含47个音步,其中28个音步属于抑扬格。显然,超过一半的音步属于抑扬格。因此,这首诗的基本韵律模式判断为抑扬格。而整首诗中所有音步除第一行是轻音节结尾,其他都是重读音节结尾,开头除第三、四和十一行是重读音节开头,其他都是轻音节,构成了诗行的上升韵律,意在暗示这首诗歌的基调是积极的。第一行结尾之所以以轻音节结尾意在表达凤凰离去,美好时光不再的难以言表的悲愁之情,第三、四和十一行以重音节开头意在将生机盎然的千花百草与荒凉幽僻的小径以及乌云与太阳之间的对比凸显出哀愁的主题。诗人在表达哀愁之情时却运用轻快音调,意在增强对比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无限思考。
(四)词汇过分规则化
词汇的过分规则化指词汇的重复。词汇的重复分为直接重复和间接重复,直接重复主要是具有表意功能,它的目的是强化主题。间接重复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衔接功能,它在表意的同时具有篇章的构造功能。诗歌中“the phoenix”重复出现,意在表达繁华易逝、美好的时代不再的哀愁之情。“gone”、“alone”、“cover over”、“the base of old hills”和“cover”等词均表示离去、消逝,使得整首诗贯穿着哀愁的基调,最后一行“And I am sad.”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我们运用前景化理论从语相变异、语义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歌,一步一步探索悲愁的主题,诗歌分析中可知通过前景化手段一步一步逐渐深化诗歌的主题,凸显其悲愁主题。这一分析方法为读者分析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诗歌分析和解读中意义、形式、体现的有机结合和主题、词汇、句法、韵律的统一。
Leech, G. N. (1969).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M]. London: Longman.
Mukarovsky, J. (1964).StandardLanguageandPoeticLanguage[M]. Washington, DC: George University Press.
胡娜, 徐洪芬(2010). 诗歌中的语相变异 [J].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1)。
吴显友(2004). 他山之石——从陌生化到前景化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于学勇(2007). 英语诗歌的文体学研究 [M]. 北京: 科学出版杜。
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