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洲本刊特约观察员
内有京津冀 外有亚投行
刘亚洲
本刊特约观察员
2015年4月是不凡的一个月,由中国主导的国际、国内两件大事,都为这种不凡加注。
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申请结束;30日,政治局会议同意《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两件大事操作时间均不少于两年,而实际酝酿时间要漫长得多。之所以称为两年操作时间,是针对由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主导而言。实际上,作为两个国家重大战略,酝酿的时间要长得多得多,甚至可能超过胡温时期。
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
此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经在网络间热议很久,可能的投资规模也多有讨论。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
42万亿元是什么概念?
按照年平均计算,一年投资7万亿元。
中国最大的经济大省广东的省,2014年GDP为6.7万亿元。换言之,未来六年,京津冀每年的投资额都可能超过中国最大的经济省份。
放眼国际,2014年经济总量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17个。其中,经济总量在1.1万亿—1.3万亿美元之间的,分别是排在第14位的西班牙、第15位的韩国、第16位的墨西哥,第17位的印度尼西亚。按此换算,未来六年,京津冀每年的投资额,都相当世界经济总量第14-17位国家;或者说,京津冀六年的投资额,将是世界2014年第13-18位国家经济总量的总和。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京津冀一体化,从投资角度的吓人度,积极点说是划时代的,消极点说是恐怖级的。至于选择哪个,您随意。
如果把京津冀一体化投资理解为本届政府的拉动内需的重大决策,那么,亚投行就是完成习近平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利器。而这两个国家重大战略,将在多大层面改变中国内政外交,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也只有时间,才能考量类似的重大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