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淮阴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003)
高校文献资源服务地方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江苏淮安地方文化特色馆藏建设为例
王 敏
(淮阴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003)
地方文献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征,高校在对地方文献资源开发时,要注意数据的收集、特色馆藏的电子化、数据库的维护和宣传、合作共建共享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淮安地方文化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构建具有特色的建库体系,并建立特色地方文化馆藏。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且是该地区特有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大价值的文化。地方文化有一定的特色性、地方性、价值性、影响性等特点,它是以地区性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风俗习惯、风景名胜、土特产品为研究对象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一些本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已不为多数人所了解,因此,抢救、搜集、整理和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对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民俗、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关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上升趋势, 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从地方考古、民风民俗、方言、地方特产,到地方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很多地方文化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 新的研究成果和历史事件及历史记录不断面世。从地方出土文物文献到后人研究文献,地方文化文献量的增加速度相当快。但是各种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发表散见于各类报刊上, 不便于研究者特别是初涉该地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其研究动态及获取资料。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料集散地, 为了方便、准确、快捷地为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料, 建立地方特色文献专题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不断增加,高校图书馆有条件在保证本校学科建设需要的情况下,系统地采集地方文献,加强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整理,推进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立地方特色馆藏数据库,既从根本上保存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又可以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高校图书馆可针对地方的热点问题和比较有特色的资源,根据本地工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有关信息的整理与搜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专业信息数据库[2]。
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清江浦、清江、清河)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淮安人文答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刘少奇、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淮安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扬菜汇集菜肴之精华,是江苏菜系的代表性风味[3]。根据淮安地区文化特点,可以建立特色馆藏体系,见图1。
图1 淮安地方文化特色馆藏示意图
地方特色馆藏的建设要依托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地方文献,不断挖掘当地特有文化资源,把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好,并做大、做强、做深,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地方特色馆藏数据的收集除了利用已经发表和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献资料外,不同的数据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搜集、整理,并对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甄别和提炼。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特色数据库资源的特点,把分散在各种类型文献中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加以组合整理。
2.1 美食文化数据库
淮扬菜是淮安、扬州两地风味菜的总称。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在明清以前,淮安、扬州都是全国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而淮菜在隋唐之际便已是驰誉神州的中国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像“钦工肉圆制作工艺”等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其项目保护单位收集其相关信息。在淮扬菜美食博物馆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淮扬菜系的资料信息。
2.2 运河和漕运文化数据库
淮安市是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素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关于运河和漕运文化数据库,除了查找淮安历史上留下来的记录材料及地方志外,还可以通过查找与淮安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关于运河及漕运的记载,并进行整理和考究后藏入数据库。
2.3 历史古迹数据库
历史古迹数据库除了需要查找淮安市博物馆中有文字记录的相关资料以外,很多资料和信息在古迹建筑的景区也可以查到。尽管很多景区虽然经过翻新,但还是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
2.4 人文特色数据库
人文特色数据库,除了通过地方志查找相关人物的生平和作品外,还可以通过走访民间,了解一些名人的趣事,记录并归档。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读者查找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地方特色文化信息的纸本资源副本很少,而且很多原始文献不容易得到,学者对这方面信息的需求比较大。实现这些珍贵文献的电子化,使读者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特色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平台,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并通过网络为当地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地方文化研究者及其他信息需求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文献传递、代查代检、定题推送等服务业务,使地方文化特色馆藏被更多人利用,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拓展空间。
地方特色馆藏的电子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高校图书馆必须组织专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在电子化过程要组织好任务的分配、指导、协调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时避免重复劳动。
地方文化特色馆藏软件平台的选用要考虑其性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实用性、成熟性、稳定性、共享性、前瞻性等因素,还要具备界面简洁美观、方便实用等特点[4]。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有自己的自建电子资源及馆际共享平台,可以在已有的电子平台的基础上评价其效用情况,选择新的或沿用已有的信息平台。选用的平台应该能够方便地进行信息的采集录入、信息字段的设置、标引、分类、信息发布及后期的维护等工作。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循序渐进,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及不断地更新维护,应该避免数据库重建设、轻维护、利用价值越来越低等现象发生。特色馆藏数据库维护是完成对数据的添加、更新和已有数据的修改、删除等操作,并保证操作中不会破坏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对数据库及时维护和更新可以保证数据库时刻在最佳状态运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建立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并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宣传工作,使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收藏日渐丰富而形成特色,既为地方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和信息支持,促进校、地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也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形象,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5]。地方特色数据库建好后,做好宣传工作很重要,不能出现一方面学者不知道该到哪里找相关资料,而另一方面却出现建好的数据库无人问津的情况。可以通过开展公共讲座、网站宣传及各种培训的方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处于“孤军作战,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地方特色馆藏数据库要打破各单位各自建库的局面, 实行分工协作、联合建库的方式。高校图书馆要寻求与其他单位及图书馆的合作共建的途径来实现。首先,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地方政府获取一些地方历史资料并可以申请政府的资助,既可以获取官方资料,还可以实现集约经费。其次,与其他图书馆进行合作。通过馆际之间相互提供方案咨询、信息服务、图书捐赠、人才培训及科研合作等形式,形成一个图书馆联盟,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再次,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收集本地老牌企事业单位的历史资料,丰富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既解决了企事业单位单独建立图书馆馆藏的困难,还可以有效筹措建库经费。[6]
根据数据库的特点进行跨地区的合作,也是实现合作共建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运河和漕运文化数据库为例,京杭大运河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大运河经过的每个地区,对运河的情况都有记载,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和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共享,丰富数据库的内容,使学者和研究人员更全面的了解运河和漕运史。在合作建库时,要对合作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全面地调查, 并考虑在资源搜集、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以保证特色资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为了避免重复劳动, 还要先集中各单位数字化资料为一体, 避免重复投入。
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从地方文化特色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形成数据库,到系统全面管理维护和及时更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不能盲目冒进,应该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和当地特色文化的具体特点,结合本单位人力、财力现状,合理规划,力求方便适用。
[1] 李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0(4):76-77.
[2] 王翠琪.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2(5):279-280.
[3] 百度百科.淮安[EB/OL].[2014-02-09] http://baike.baidu.com/view/5435.htm.
[4] 赵亚苗.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探析—以“河东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实践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2(9):29-31.
[5] 欧阳红红.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问题探析[J].图书馆,2008(6):107-109.
[6] 汪春芳.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现实考量[J].甘肃科技,2012,28(13):70-72.
(责任编辑:侍建旻)
On Literature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Local Construction——Taking Huai'an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as an Example
WANG Min
(Library,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Some questions on data collection, electroniza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maintenance and propaganda, cooperati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re discussed. We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regional culture in Huai'an as an example,giving the special system an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library;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regional culture
2013-10-15
江苏省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B850003);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建设项目( JS2008-05);淮阴工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HGC1226)
王敏(1981-),女,山东德州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学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61(2015)02-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