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冰洁 王运兴
脑卒中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很大负担。临床大夫、患者和家属都迫切地需要知道脑卒中的预后情况。目前多数研究仅仅描述了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而没有建立正式的统计学模型。因而建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预测模型,判别其预后好坏显得尤为重要。
1.1 一般资料 选择唐县人民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I证实。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③年龄≥18岁;④愿意并能够参与本研究、能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伴血液病、恶性肿瘤、胶原病等;②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系统疾病;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卒中、混合性脑卒中和瘤卒中者。
1.3 方法
1.3.1 基本资料的收集:填写病例信息调查表,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史、实验室指标[包括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肌酐(CREA)]、CT分型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
1.3.2 观察和评定方法:于入院14 d对所有患者进行生活依赖评分[采用Modified Rankin量表(mRS)],并进行死亡登记。近期14 d预后不良定义为死亡或mRS评分≥3分[1]。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与秩和检验分别对正态性资料、非正态性资料进行均数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组间采用哑变量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单因素分析 饮酒史、糖尿病史、房颤病史、并发症、年龄、入院NIHSS评分、空腹血糖、CRP在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中有8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这8项指标作为自变量,以预后良好和不良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Forward LR法)分析。去除混杂因素,结果显示预后不良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并发症、入院NIHSS评分、血糖。回归模型为:LogitP=-9.235+ 0.033×1+1.854×2+0.571×3+0.171×4(×1:年龄、×2:并发症、×3:入院NIHSS评分、×4:血糖)。对模型进行检验,统计量服从 ×2分布,×2= 503.860,P<0.001,表明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的判别效果: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是否不良进行判别分类,以预测概率0.5为判别分界点,总判对率为81.5%,即(357+49)/498=0.815。见表2、3。
脑卒中是引起成人残疾的第一位原因,在存活者中,约有75%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2]。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居民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在未来的几年,还要面对人口趋于老龄化,及脑卒中相伴而生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等不利影响,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家,中国多中心卒中亚型调查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占45.5%~75.9%(平均62.4%)[3]。目前临床大夫、患者及家属普遍重视脑卒中预后,如今已证明很多因素与其有关,如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等[4]。对脑卒中预后进行研究,一方面可预测其发展趋势,帮助临床大夫选择最优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可了解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可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表1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表2 2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表3 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模型判别效果评价 例
随着年龄增高患者机体功能逐渐下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往往不佳,且病死率和伤残率较高[5]。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相符,即高龄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OR=1.033;95%CI:1.013~1.075)。原因可能是为随着年龄增加脑动脉硬化加重,且高领人群,身体机能相对退化,各种并发症更易出现,而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急性脑梗死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静脉血栓、褥疮等,其发生率为28% ~95%[6],其差异大主要与患者个体差异、病情、观察时间长短有关。发病早期并发症就会出现,约60%出现在发病后一星期内,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周期,还增加了死亡的风险[7],脑卒中后合并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周期,还增加了死亡的风险。本研究发现并发症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OR=6.197;95%CI: 2.963~12.972)。NIHSS评分作为评价脑卒中患者严重程度的一种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评分越高,代表其越严重,相应其预后则越差[8]。在本研究中基线NIHSS分值越高,近期预后越差(OR=1.768; 95%CI:1.663~1.881)。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指南协作组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2010》指出[9]:脑卒中后高血糖发病率约40%,且多数无糖尿病史,并对预后有不良影响。普遍认为卒中后血糖升高与应激反应有关。许多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试验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入院时血糖增高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0,11]。伴有高血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预后较差,其机制可能为高血糖所致的高渗状态,可致血管内皮水肿,影响动脉再灌注,加重了脑损。本研究结果亦表明,血糖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87;95%CI: 1.043~1.350)。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可控的因素中,临床大夫应尽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早期血糖升高,应积极给予降糖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同时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对象为本地区住院患者,因此结果尚不能推广至更广泛的社区人群。
1 Sulter G,Steen C,De Keyser J.Use of the Barthel index and modified Rankin scale in acute stroke trials.Stroke,1999,30:1538-1541.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一).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388-393.
3 何莎,刘鸣,曾泉滔.中国急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状与趋势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33-3437.
4 王建华,李培,王素洁.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1907-1910.
5 Smith SD,Gignac MAM,Richardson D,et al.Differences in the experiences and support 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s to stroke survivors:does age matter.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2008,15:593-601.
6 Bae HJ,Yoon DS,Lee J,et al.In-hospital medical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Stroke,2005,36:2441-2445.
7 Heuschmann PU,Kolominsky-Rabas PL,Misselwitz B,et al.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attributable risks of death after ischemic stroke: the German Stroke Registers Study Group.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4,164:1761-1768.
8 栗文彬,刘学东,王波.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54-455.
9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指南协作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013-4017.
10 毛琴,黄红,李燕,等.空腹血糖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影响研究.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3-204.
11 郭晖,邵春香,张小喜,等.糖尿病患者血糖对心脑血管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2014,17: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