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杜悦英
“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仍然是一种资本驱动,但资本的内涵已经出现巨大变化。新的资本体系包含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创新资本和企业家资本共四大要素。破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这四大要素将是最为主要的抓手。”1月10日,在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和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上,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房汉廷做出上述表示。
在房汉廷看来,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应当由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创新资本和企业家资本支撑,四类资本要素亦各有其新的内涵,有待充分挖掘,形成合力,以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房汉廷说,新社会资本积累是构建新常态经济的第一大资本,而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将成为新的社会资本。“不利用互联网积累的大数据,就不可能构建出新常态下的经济体系”。
张玉雷 摄
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有5亿台设备联网,人均0.1台;而到2013年,全球联网设备已达500亿台,人均7台。2012年,中国网民人数5.64亿,手机用户4.2亿。互联网设备与智能手机是构建大数据的基础,其普及率的日益提升与新资本的构建息息相关: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最新测算,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09年是0.8ZB,2012年是2.7ZB,预计2015年达到7.9ZB,2020年将达到35.2ZB。
毋庸讳言,如此庞大的网络体系及数据量亦是一柄双刃剑: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的新社会资本既是可资利用的海量公共资源,也存在诚信、安全等公共风险。“目前大数据就像一座超级伴生矿那样复杂”,房汉廷就此提醒说,政府应负起监管责任,提供快捷、廉价、易得的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国最强大的资源整合、资源配置和资源创造平台。
可资本化技术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实现技术资本化,必须有足够的可资本化技术并形成聚合效应。在房汉廷看来,评价一个经济体技术资本化能力,主要有三项指标:公共研发成果处置评价、专利制度保护评价、技术交易规模及活跃度评价。中国这三项指标均在日益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间。
由于公共研发与创新具有极大的外溢性,很多国家都将相当规模的公共资源投入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的研发活动,但由此产生的专利等技术成果如何确权和进行利益分配问题,长时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由此造成的尴尬局面是——公共研发成果束之高阁,技术研发者却望梅止渴,科技成果无法在第一时间实现技术资本化。
如今,化解这一尴尬局面已有破冰之举:2014年10月,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该通知取消了财政部门和单位主管部门所有的审批和备案要求,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完全授予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可自主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房汉廷介绍,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专利保护制度,开始成为知识产权大国。
中国技术交易规模及活跃度亦在日益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常设技术交易市场200家,技术交易合同282242项,成交金额6437亿元,但此交易规模仅相当于2011年美国知识产权出口专利许可费和版权收入水平(1210亿美元),中国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此外,在技术资本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市场失灵状况,因此政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房汉廷建议,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做好如下几点: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对侵权的打击力度;第二,大幅度增加专利发明人在职务发明专利资本中的利益补偿;第三,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专利技术经营机构;第四,探索发行专利技术资本化债券,让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到专利资本化之中。
中国目前有多少创新资本?房汉廷测算的数据是4万亿元。创新资本的规模决定了一个经济体新企业、新产业的成长速度。“4万亿元只占国家净资产的1.29%,远没有发挥出一个经济大国的资本优势。”房汉廷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的创新资本投入微乎其微,但这同时意味着巨大的投资空间。
以中国普通资本规模估算,中国有条件实现创新资本投入。按2011年数据测算,中国国家净资产超过310万亿元,“只要其中有一部分转化成创新资本,投入到创新领域,我们就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大受益”,房汉廷说。
为了鼓励创新资本,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做出诸多努力,如推出引导基金、创业板、新三板等。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允许少数人、少数精英参与,尚未充分放开市场。对于这一现状,房汉廷的建议是——“回到互联网”,用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去中心化、接近零成本的优势,将创新资本扩大化,提升聚合效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及平台,有效传递信息,评估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需要者和供给者能够便利获取自己所需。目前业已出现的P2P、O2O、众筹模式、草根金融等,都是创新资本聚合的有利条件,也必将为创新资本聚合开创新的局面。
房汉廷认为,创新型企业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结合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估算认为,目前中国具有创新精神并在实践创新行动的企业家约50万-100万人。“中国的企业家资源还是非常薄弱的,如果把企业家作为一种资本要素看待,并给予合适的估值,中国经济发展将不可限量。”
按照房汉廷的分析,中国并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的潜在资源,保守估计创业人群可达800万。如何打开这些人成为创新企业家的空间?四个条件必不可少:一是创新准入零成本注册;二是创新活动应该有负面清单;三是创新融资应该有律师辅助;四是创新融资应该“放水养鱼”。
“强大的引擎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我们不应再依靠劳动红利资本堆积、资本掠夺开发创造财富,而应依靠新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创新资本和企业家资本这四大动力发展经济。”房汉廷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