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合作 推动改革创新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中英改革和创新论坛”上的演讲(2015年10月22日,伦敦)

2015-03-06 06:3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10期
关键词:差距改革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 伟

尊敬的莱特文大臣、尼布里特所长,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为落实去年6月份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英国时中英双方确定的两国智库共同举办“中英改革和创新论坛”的重要部署,中英两国政府分别明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作为“中英改革和创新论坛”的共同主办方。为办好首届论坛,我们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就论坛的议题、形式等进行了多次沟通,尤其是英方的朋友们为首届论坛的召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尽管现在论坛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在此,我还是要代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首届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为论坛成功召开所作的各项细致周密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改革创新既是中英两国面临的共同重大议题,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值此金秋时节,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英国期间,召开首届“中英改革和创新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下午,各位专家就改革创新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现在,我对这一议题再讲三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改革创新是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以来,改革创新始终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农业社会是这样,工业社会是这样,信息化社会更是如此。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都对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带来了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正如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所说,“当下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例如,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是不断适应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而持续改革创新的成果。一个多世纪以前,机器大生产推动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为缓解日益尖锐化的社会矛盾,发达国家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为人们提供医疗、工伤、养老等方面的保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持续发展。再如,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经济运行复杂程度,同时也为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和更有效的工具。

各国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只有主动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Michael Spence)领导的团队2008年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二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短期的快速增长,但只有13个经济体在2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年均7%及以上的持续增长。这些成功实现持续增长的经济体大都是积极进行制度变革、注重夯实创新基础的经济体。而那些未能实现持续增长的经济体,大都是未能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实施有效改革和实现发展转型的经济体。

当前,世界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尽管都采取了种种措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依然不够明朗。这说明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面临着深刻的、复杂的、相互交织的结构性矛盾。能否从根本上破解这些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各国、也决定了世界能否实现新一轮繁荣。另一方面,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进一步现代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所面临的共同议题也越来越多。过去那种“关起门来,自扫庭院”的治国方式,日益不合时宜。这些情况表明,各国既要通过技术创新冲破发展瓶颈,又要通过制度变革适应新的环境。

二、改革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永恒主题

众所周知,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一个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不到200美元跃升到2014年的7380美元,并建立了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的发展奇迹并非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而是中国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推动各领域创新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领域,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的创业、创造、创新活力;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秉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注重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注重夯实创新基础,显著地增强了创新在推动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中国过去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创新,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改革创新。发展不会停步,改革常在途中,创新永无止境。再过几天,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任务更重,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然而,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挑战多么严峻,我们必须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既要促进物质财富的进一步增长,又要让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无疑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把创新推向新的高度。

“十三五”时期,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需要改革创新。过去,中国实现了年均接近10%的增长。未来五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必须保持中高速增长。过去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消耗和劳动要素投入,但在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劳动力供给出现转折性变化、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未来的增长必须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需要做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经济体制,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二是推动技术创新,要通过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孵化新产品、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十三五”时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改革创新。在座的各位都比较关心中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我们也深切地认为,能否缓解这三大差距所带来的矛盾,不仅关系到公平正义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还关系到中国能否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示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缩小这三大差距,都离不开改革创新。缩小城乡差距,需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制的完善,让广大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分享到城市文明的成果。缩小区域差距,需要完善中央地方财税体制,并健全中央对地方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合理的地区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需要健全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强化二次分配调节力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技术创新在缩小三大差距中也能起到较大作用,比如可用大数据手段实施简政放权、精准扶贫等。

三、加强中英合作,推动改革创新,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当前,两国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结构性矛盾,通过改革创新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对于两国的繁荣,而且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加快了改革创新步伐。为推动改革,中国成立了由习近平主席领导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领导小组召开了17次会议,对改革进行了系统周密的部署。特别值得一提的改革,一是大幅度地实施简政放权,三中全会以来共取消和下放各类管理事项800余项;二是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设立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在创新方面,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通过采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当前,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全球15%以上,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约占全球的30%,居世界第一;国际专利申请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居世界第三。中国制造也正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部分企业已在世界产业格局中产生重要影响。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等领域的技术应用进入世界领跑者行列。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业活动明显活跃。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在改革创新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向英国等发达国家学习。英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改革创新经验丰富,有不少制度和技术上的创新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英两国在改革创新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机会。比如,在宏观经济调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现代金融业发展、交通运输设施、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设备等领域,就可以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改革创新,实现共同进步。

女士们、先生们!

作为中国政府的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分愿意借助“中英改革和创新论坛”这一平台,与包括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内的英国各类智库和有关研究机构,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就中英两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改革创新等相关问题,进行对话交流,为两国、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最后,衷心感谢为首届“中英改革和创新论坛”贡献了精彩观点和智慧的与会中英两国的专家、朋友们。让我们来年在北京相约,共同办好第二届“中英改革和创新论坛”。

谢谢大家!

图/新华社

猜你喜欢
差距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