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对不安全零食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03-06 04:56李佳洁崔艳艳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11期
关键词:代养饼干零食

李佳洁,崔艳艳,罗 浪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儿童正餐外的食品费用已成为家庭的重要开支项目之一[1-3]。一般来说,零食的不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零食本身高糖、高脂、高盐的“三高”含量可能会引发儿童肥胖、糖尿病、龋齿等问题,目前国外对零食安全的研究多集中于此部分。Vardakas 和Giannopoulos[4]曾分析了希腊大部分品牌零食的盐含量值、总脂肪含量和卡路里值,认为儿童肥胖患病率的增加与摄入高脂肪和高盐类零食密切相关。刘爱玲等[5]从哈尔滨等6 个城市抽取了7 084 名6~13 岁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吃“三高”类零食的儿童,其肥胖、腹型肥胖、空腹血糖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及代谢综合征等发生率最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儿童零食的安全问题频频曝光,白光大等[8]对吉林省6 个市州的超市、农贸市场、商店、路边摊位等7 大类食品中的铝、镉、铅、汞等4 种金属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中铝含量总体超标率为31.1%,而焙烤食品及零食类铝超标率达到16.7% 。不合格的零食包装材料中有害成分向包装内外迁移可能对儿童造成安全隐患[9]。除此之外,近年来,假冒伪劣零食以及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食品生产许可、无食品标签的“五无”零食等安全问题频频曝光[11,12],这些多为小包装的零食售价极为低廉,又迎合了孩子的口味,放学路上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过过嘴瘾,但是由于它们多是用面粉裹上色素、香精等食品添加剂,甚至非法添加物,对儿童健康造成极大隐患。

综上所述,与国外研究不同,研究我国零食安全问题,其本身安全和外部安全两个方面均需考虑,本研究以北京市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儿童对不安全零食的消费情况,并对影响儿童频繁食用不安全零食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为家长科学指导儿童正确的零食消费行为和相关部门维护安全的零食消费环境提供参考和建议。

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课题组在2013 年9—10 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在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的3 所综合性幼儿园和海淀区2 家大型教育机构中进行,被调查儿童的年龄被界定为3~6 岁,内容由儿童家长填写,共发放623 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32 份,有效率为85.4%。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家庭基本信息、儿童家庭对不安全零食的购买情况和儿童消费情况三个部分。对有效样本中基本信息整理得到儿童及家庭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男性与女性儿童各占一半比例,大约2/3 的被调查家庭为三口之家,71.1%的家庭月收入在6 000 元以上,56.6% 的父亲和47.2%的母亲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儿童代养人以母亲为主,但隔代代养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调查样本基本能够代表北京市家庭的一般情况。

表1 调查样本中儿童及家庭的基本特征(n=532)

2 儿童家庭对不安全零食购买和消费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课题组根据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2011—2013 年不安全食品数据,从中挑选出了出现问题较多并且与儿童密切相关的零食种类列为不安全零食进行了调查。问卷中调查了儿童家庭对11 大类不安全零食的购买情况和儿童消费的情况。由图1 可以看出,对于学龄前低龄儿童来说,由于尚不完全具备自己购买的能力,家庭对零食的购买频繁度与儿童对相应零食的消费频繁度密切相关。被调查儿童家长频繁购买的零食主要包括饼干类(68.2%)、蛋糕/派类(64.3%)、膨化食品类(41%)和糖果类(40.6%),而蛋糕/派是儿童最为经常食用的零食(53.1%),其次为饼干(51.1%)、糖果(41.3%)和膨化食品(35.3%)属于被调查地区儿童主要的零食消费类别。2011—2013 年蛋糕/派类零食主要的安全问题是微生物超标问题,包括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和霉菌计数超标等常规指示菌超标以及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问题。饼干和膨化食品主要是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特别是膨松剂中的铝超标问题比较严重,而糖果类零食除了色素超标以外,其本身的高糖含量也容易引起儿童龋齿等问题。

图1 被调查儿童家庭对不安全零食的频繁购买比例以及儿童对不安全零食频繁消费的比例(n=532)

结果显示,有76.3%的家长表示“孩子喜欢”是购买零食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远远高于美味、营养、饱腹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显然家长把零食的选择权交给无基本判断力的孩子是不合适的,也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零食安全态度的重要性。

图2 被调查的儿童家长选择购买零食种类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排序(n=532)

3 儿童对不安全零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1 变量选择与说明

选取“是否频繁食用某类零食”作为因变量,限制为[0-1]变量,并选择了家长们最常购买且儿童最频繁食用的四类零食,即蛋糕/派类、饼干类、膨化食品类以及糖果类零食,作为研究对象。在自变量的选取上,本研究选取了17 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儿童性别、年龄、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隔代代养)、零食购买情况(包括零食购买频率)、家长对零食的态度(包括家长是否喜欢吃此种零食、对食品营养标签的关注程度、家长对“三高”食品的管制、家长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心程度、家长对儿童零食安全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孩子是否受玩具吸引、是否受广告诱导、是否受美味诱惑、是否受饮食习惯影响、是否受家长影响)。具体自变量的定义、样本均值及方差见表2。

表2 模型变量的解释及统计特征(n=532)

3.2 结果及解释

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频繁食用的四类不安全零食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见表3。

(1)蛋糕/派类零食。显著影响儿童频繁食用蛋糕/派类零食的因素包括儿童性别(X1)、是否隔代代养(X6)、家长对营养标签的关注程度(X14)、家长对三高的管制(X15)以及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心程度(X16)等5 个因素。首先,儿童性别对于其是否频繁食用蛋糕/派类零食具有显著影响,女孩比男孩更爱吃蛋糕/派,这基本符合实际情况。隔代代养对儿童频繁食用蛋糕/派类零食产生正向显著影响(P <0.05)。多数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管制更加严格,而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更加疼爱,不会像孩子父母那么严厉,往往对孩子有求必应,因此如果被隔代代养的孩子喜爱蛋糕/派类零食,他们频繁食用的要求可能更容易被满足。家长对零食安全的认知和态度也负向显著影响了儿童对蛋糕/派类零食的消费行为(P <0.05),即家长对营养标签越关注,对高糖、高盐、高油类零食的限制程度越高,对食品添加剂问题越担心,儿童频繁食用蛋糕/派类零食的程度越低。蛋糕中油脂(包括反式脂肪酸)和糖的含量均较高,同时,为了让蛋糕/派口感顺滑松软,颜色鲜亮并便于存放,生产企业会在蛋糕中加入甜味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关注营养标签、“三高”和食品添加剂问题的家长,说明其已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类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度,而蛋糕/派类零食的安全问题可能已被家长所了解,因此会限制儿童频繁食用。

(2)饼干类零食。由表3 可以看出,显著影响儿童频繁食用饼干类零食的因素包括儿童年龄(X2)、家庭月收入(X5)、家长是否喜欢饼干类零食(X8)、家长对营养标签的关注程度(X14)、家长对三高食品的管制程度(X15)以及家长对食品添加剂(X16)的担心程度等6 个方面。儿童年龄对于频繁食用饼干类零食的影响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回归系数为负,即儿童的年龄越小,越会频繁食用饼干类零食。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年龄越小,可食用的零食种类越少,而家长选择饼干可能是认为饼干对孩子来说是营养安全的。家庭收入变量统计检验在1% 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为负值,即家庭收入越高,儿童频繁食用饼干类零食的程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低收入家庭会因为饼干的价格相对低廉而频繁购买,而高收入家庭可选择的零食范围则更为广泛。家长是否喜欢饼干类零食对儿童是否频繁食用具有显著影响(P <0.01)。此外,与蛋糕/派类零食相似,家长对零食安全的认知和态度也显著影响了儿童对饼干类零食的消费行为(P <0.01)。家长对营养标签越关注,对高糖、高盐、高油类零食的限制程度越高,儿童频繁食用饼干的程度越低。家长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心程度在1% 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儿童消费行为。我们预期这种影响也是负向的,因为根据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数据,饼干类零食属于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较多的食品。然而回归结果显示系数为正,即家长越担心添加剂问题,儿童消费饼干越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家长虽担心普遍的食品添加剂问题,但他们认为饼干中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应该比其他零食要少,应该是安全的,所以更容易允许儿童食用他们认为安全的零食。

表3 调查地区学龄前儿童对四大类不安全零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 模型回归结果(n=532)

(3)膨化食品类零食。膨化食品属于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高盐类食品,儿童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显著影响儿童频繁食用膨化类零食的因素包括家长是否喜欢(X8)和家长对三高食品的管制程度(X15)两个方面。与饼干类零食的结果类似,家长对膨化食品的喜欢显著影响孩子对相应零食的消费程度,再次证明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此外,关注三高零食的家长会限制孩子食用膨化食品的程度。

(4)糖果类零食。糖果类零食主要问题是高糖成分以及食品添加剂问题。显著影响儿童频繁食用糖果类零食的因素包括是否隔代代养(X6)、家长是否喜欢糖果类食品(X8)、家长对三高的管制程度(X15)、家长对添加剂的担心程度(X16)等4 个因素,其中前2 个因素(X6、X8)正向影响儿童频繁食用糖果的程度,而后2 个因素(X15、X16)负向影响,各项解释与前面类似,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显著影响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对四大零食频繁食用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是否隔代代养、家长对相应零食的喜爱程度以及家长对零食安全的认知和态度,个别的还受儿童及家庭情况的影响。零食购买频率不显著影响儿童频繁食用零食的程度,外部环境,包括儿童“是否受零食中玩具吸引”、“是否受广告诱导”、“是否受美味诱惑”、“是否受饮食习惯”以及“是否受家长影响”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特别是“是否受家长影响”的因素没有如期显示出显著性,可能是因为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涵盖的范围太大,不如问父母喜爱零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有针对性。

4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家庭频繁购买和儿童频繁食用排名前4 位的不安全零食是蛋糕/派类、饼干类、膨化食品类和糖果类零食,其中显著影响儿童对这4 项零食频繁食用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家长对零食安全的认知和态度、家长对相应零食的喜爱程度以及是否隔代代养等因素,蛋糕/派类和饼干类还分别受到儿童年龄、性别以及家庭收入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家长对于学龄前低龄儿童的零食消费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因此建议家长提高自身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知识水平,由于父母对零食的喜好会对儿童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家长自觉规范自己的零食消费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同时,隔代代养的家庭,孩子父母应重视代养人,特别是(外)祖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力,也要帮助代养人提高自身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认识水平。第二,建议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儿童消费行为展开零食安全的监管工作。在有限的监管资源下,监管部门应从了解当地儿童零食消费行为入手,找出儿童频繁食用零食种类进行优先监管和整治。以本研究为例,北京市食药监局应该首先从蛋糕/派类等被儿童频繁食用的零食入手进行监管。第三,开展有效的零食安全宣传活动。无论是政府部门、媒体还是第三方社会组织,应重点对显著影响儿童零食消费行为的因素展开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措施。以本研究为例,学龄前儿童家长以及祖父母应该是重点教育和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应该从教会家长对食品标签的正确解读、各项零食本身有哪些安全问题(主要是三高问题)和外部有哪些安全隐患(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重金属污染等)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零食消费习惯等入手,另外,特别应对家长已形成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例如本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饼干中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就需要进行适时的纠正和教育。

[1]张兵,于冬梅,赵丽云,等.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状及零食指南的编制[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公共营养分会论文集,2008.

[2]段一凡.我国四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10 年变化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3]王海花,焦凌梅.海南省万宁市3-6 岁儿童零食行为调查及改善对策[J].食品科学,2013,7(5):21-22.

[4]Vardavas CI,Yiannopoulos S.Fatty acid and salt contents of snacks in the Cretan and Cypriot market:A child and adolescent dietary hazard [J].Food Chemistry,2007,101(3):924-931.

[5]刘爱玲,等.小学生零食消费种类与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644-647.

[6]白光大,等.2010 年吉林省食品中有害金属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2,18(3):166-168.

[7]李阳.解析儿童食品包装不安全因素[J].中国包装,2010,30(8):65-67.

[8]何书连,李晓燕.海南省万宁市某镇3-6 岁儿童零食行为调查[J].海南医学,2012,32(18):130-131.

[9]孟小鸣.食品安全-农村不应成“被遗忘的角落”[J].协商论坛,2012,11:25-26.

猜你喜欢
代养饼干零食
零食知识知多少
挤眉弄眼吃饼干
送饼干
代养年猪赚钱新门路
零食不能乱吃!
饼干喂鸟
找找身边的健康零食
零食,也要悠着吃
《饼干拼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