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张明凯 赵光洲
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指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广泛联合来自90多个国家和40多个国际性组织的专家,参考和引用自1948年以来的68个国际公约、声明和方针,最终通过严格的投票方式制定出来的,并于2010年11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发布。该标准的目标是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规定标准不用于第三方认证,不用法律、法规强制约束,不用于购买或采购合同,也不用于国际贸易规则。这些规定对发展中国家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标准对社会责任给出了科学的定义,指出了社会责任的七大原则和七大主题,并指导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渗透社会责任,适用于所有的组织类型。总体评价,ISO26000是迄今为止适用范围最广、参与制定方最多、内容最全面、指导作用最科学的社会责任标准,该标准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ISO26000在我国理论界存在认识上和评价上的褒贬不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狼来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会起到有益的引导。
部分学者认为该标准会给我国带来风险的原因在于:一是标准中提到了人权,并且肯定了人权的重要性,认为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意志,担心给我国政治带来影响,二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权威性,可能会导致某些组织以此标准为借口干涉我国的内政和对外经济活动,三是虽然ISO26000明确表示不用于第三方认证,不用于国际贸易规则,但可能被一些国家或地区拿来用作“柔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的外贸,四是标准所界定社会责任范围太广,企业实施起来有难度,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五是如何争得我国在国际社会责任中的话语权也是一个挑战。
肯定ISO26000会给我国带来积极作用的观点有:李仲学等(2012)认为虽然ISO26000把社会责任拓展到企业以外的组织(部分学者认为这是ISO26000的一项重要意义所在),涉及了一些敏感问题,比如人权、劳工权益、政府治理、国际公约、行为准则等,这些问题会给发展中国家的组织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是风险,但最终认为组织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促进组织效益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社会发展模式的改良具有积极意义。并对可能面临的风险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孙继荣教授指出,ISO26000使得不同国家、地域和不同形式组织之间,对社会责任的原则和社会责任的主题、活动领域,有了一个基本共识平台。“这也为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共同实践和国际范围内相互比较建立了基础”,充分肯定了该标准的价值。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钟宏武认为,ISO26000可能带来的影响取决于其是否被认证推行,如果作为一种认证标准,带来的消极影响将会大于其积极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外贸型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如果按照ISO26000的声明,其自身不作为认证标准,组织自愿执行,那么将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以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学者在理论认识上对ISO26000持有的不同观点,个人对ISO26000持有积极的态度。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我国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的行动来看,效果不理想,多数企业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编制了社会责任报告,但内容合格的不多,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实践不到位,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道德意识、安全生产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一个科学标准的出现和执行,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督促作用。
现阶段,我国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参考标准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根据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2013)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4的数据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参考依据主要有: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 1.0/2.0),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上交所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行业指引,中国工经联指南,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GRI G3,全球契约,ISO26000等。对这四年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各参考标准的比例如图1所示(表中未给出参考多种标准的数据,未给出未注明标准的数据):以GRI G3为参考标准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比重最高,其次为上交所指引,国资委指导意见,深交所指引和中国社科院编制的(CASS-CSR 1.0/2.0)社会责任指南,这五类标准占主导地位,共同点都是国内有关部门和机构制定的标准。优点是结合中国国情,便于中国企业接受,编制起来容易,不足是不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国际认可度较低,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另外,多数企业(四年平均比例约30%)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并未注明参考标准,还有部分企业的参考标准有多个,这个比例平均在29%左右。
图1分析了我国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参考依据,分析四年来的数据,还发现一个现象:国际标准的参考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比例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参考ISO26000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该标准的重要指导作用,并逐渐应用于实践,但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比重仍较小,只有6.49%。
以上分析,整体上表明我国企业在实践应用上,已经逐渐认识到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尤其是ISO26000,虽然绝对数量上低于其他国际标准,但逐年增长幅度较大,随着我国对ISO26000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正确解读、引导,其将来应用的数量将不断增大。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承担社会责任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义务,其他组织,甚至包括个人都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而ISO26000具有普适性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组织类型,使得该标准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实际上,现阶段我国不只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他组织也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数据表明,2014年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也呈现出异军突起的态势,其占比已经超过三成,发布主体多为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标准可以遵循的前提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正如前文所述,ISO26000的发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对此也十分关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持有不同态度,ISO26000在应用和推广上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方面主要是执行该标准会增加企业成本,与现阶段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违背,可能使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拿来用作贸易壁垒,或者当做赚钱的工具,虽然ISO声明该标准不用作认证,但不排除被拿来当做认证,另外可能会削弱中国在社会责任领域的话语权。机遇主要体现在: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促使政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总之,企业和非企业组织应正确看待ISO26000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发挥该标准有益的作用。
世界范围的社会责任标准有300多个,我国目前采用的多是自己制定的标准,国际性较差,但许多国际标准要么存在固有缺陷、不全面,要么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用于贸易保护,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例如知名度较高的SA8000局限于劳工保护,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ISO9000针对产品质量;ISO14000针对环境方面等,相比于这些标准,ISO26000关注的问题更全面,是目前关于社会责任最全面最体系化的构架,同时也是顺应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必将对我国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对其认识的深入,其价值将会逐渐得到体现。
ISO26000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标准,这在该指南中已经明确提出,指南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帮助企业认识社会责任并指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给出的标准涉及范围较广,都是为了使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但导致企业认为该标准不容易执行,因为标准过多导致执行成本和执行难度都会增加。虽然该指南也明确指出不用于第三方认证,但部分企业仍担心被一些机构利用成为认证标准,建立新的障碍。因此,很多企业认为是“狼来了”,但企业应正确认识该标准的积极作用,不应简单地认为会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结合我国目前状况,个人认为该标准是社会责任标准的一大进步,企业应积极看待。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IS O26000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该指南的作用和将来的发展前景,开始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适应新标准带来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应该意识到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不符合社会和民众的要求了,必须要考虑自身承担了哪些必要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否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对自己的发展不利,ISO26000的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标准制定科学、全面,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参照该标准指导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该标准的出台不是意味着要求所有企业都要按该标准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意义在于企业在日常活动中贯彻该标准,这样才能逐渐符合标准的同时,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从而在根本上履行社会责任。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最终目的是让企业真正为承担社会责任做出必要行动,产生较好的效果,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ISO26000进行了简要介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通过数据对该标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ISO26000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最后对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给出了指导意见。ISO26000是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的一次质的飞跃和价值提升,虽然四年多来在我国的应用可谓是刚刚起步,但随着对该标准的深入认识和相关组织、部门的引导、推动,其在我国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1] 熊明华.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战略利益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02).
[2] 孙继荣.ISO26000——社会责任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二)ISO26000的形成过程及核心内容[J].WTO经济导刊,2010(11).
[3] 李仲学,祖秉辉,赵怡晴,李翠平.ISO26000风险及中国应对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
[4] 林波,赵钧,蒋安丽,杜娟.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新时代[J].WTO经济导刊,2010(11).
[5] 徐海云.ISO26000:壁垒还是门槛[J].中国纺织,2010 (08).
[6] 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2[OL].http://www.csr-china.net/a/zixun/shujufenxi/yanjiubaogao/20140902/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