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鹏
(宜兴 214221)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紫砂已成为宜兴响亮的城市名片。紫砂土是指宜兴陶土资源中适用于制作紫砂陶器的紫泥、红泥、绿泥、青泥、白泥等陶土的统称,并不是指某一种性能、单一色泽的陶土。是宜兴陶土中性能较为独特的一类陶土。
宜兴,这块神奇的土地,处于江南古陆北缘,系扬子地层小区的东南部,又称宜溧山区,属于下扬子凹陷带无锡湖州断块区,区域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代及中生代之青龙群为主,仅西部有较多的建德群火山岩系分布。地貌属于晚年期丘陵地貌,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自明、清至民国,紫砂泥开采和加工,以私人“塘户”为主,坑道暗掘如小煤窑,向下延伸肩挑、小推车运输,将矿土卖给“磨坊”人家,加工成生泥,供制壶人家使用。由于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有其固有的,极为合理的化学成分、矿物构成和工艺性能。只需将矿土经风化、粉碎、锤炼,即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这是制陶业上仅有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矿藏资源。
紫砂矿土经机械粉碎后呈粉末状,应视制品的大小选用适当目数的筛具进行筛选,加水澄炼成块状,经人工或真空练泥机炼制,便可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紫砂泥由单一矿加工而成为熟泥,有底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本山绿泥、红泥和清水泥等。两种泥色相混合,或稍加金属氧化物作色剂,可变化成多种混色。
紫砂土是较为独特的一种陶土。目前,较为科学的分类,是把紫砂土原矿,按其性能和外观色泽,分为紫泥、红泥、段泥三大类。紫泥位于甲泥矿层中上部的夹层中,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原矿呈紫色、赤褐色、紫褐色、暗褐色等,烧成后呈栗色、褐色、朱砂紫、猪肝色等。红泥位于矿床上部石英砂岩的夹层中,原矿呈土黄色或黄绿色等,烧成后呈大红色、赤红色、朱红色、淡红色等。段泥位于顶板之下,甲泥矿层上部,原矿呈淡绿色、灰绿色、灰白色等,经烧成后呈深浅不同的黄色。
宜兴陶土是海退序列的成物,先后经历了四次海退和三次大规模的海侵。早石炭世开始,陆地下沉接受海侵,沉积了金陵段的沙质、薄层碳酸盐物质。由于时间短暂,海水复有推出,气候干燥,因而沉积了髙骊段的紫红色、灰绿色细碎屑物质。
紫砂泥是从日用陶矿土中精选出来的,如要取得色泽纯正、颗粒细腻、烧成范围宽、可塑性好的泥种,须经严格的加工和配置,方可产生色彩斑斓的五色土。紫砂茗壶随窑炉烧成温度的变化,会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色泽,如茗壶中需加入金属氧化物,一般不宜超过千分之五,否则茗壶使用时间一长,壶表面会产生龟裂纹。
从紫砂矿土中优选紫砂泥制作茗壶,须择妍丽雅美的色泽。质材的肌理和最佳烧结温度,其中不乏包涵紫砂泥的结合性、烧成过程中的种种化学、物理变化等要素。紫砂泥的配制是制壶艺人一项绝活,“秘不相授,各有心法”,全凭壶艺家自己丰富的经验。明时大彬制壶,诸土色具足,妙不可思;徐友泉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锩陈仲美好配壶土,以天青泥、石黄和之,呈深古色。
宜兴陶土是宜兴制陶业的主要原料,种类繁多,有冠以产地而命名,如本山甲泥、东山甲泥、香山嫩泥、南山白泥等;有根据产地结合外观色泽加以区别的,如本山绿泥、本山紫泥、本山红棕泥等。最通常的是按陶土的硬度和可塑性等特征来区分的,习惯上分为甲泥、白泥、嫩泥三大类。
宜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奠定了其陶都地位,为世界陶瓷的发展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紫砂茗壶贵在本质,质朴文静,素面素心,它和人每日相伴,使人感受纯真的朴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