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霞,陈 飞,黄利旦
(永嘉县中医医院,浙江永嘉 325102)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观察
徐霞,陈飞,黄利旦
(永嘉县中医医院,浙江永嘉325102)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口服,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及中药贴敷治疗,10 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76.19%,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胃轻瘫;糖尿病;穴位;按摩;贴敷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5.12.018
糖尿病胃轻瘫是以胃动力障碍和排空延迟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50%~7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胃轻瘫[1],其临床表现以餐后饱胀、食欲减退、上腹痛、恶心呕吐、嗳气等为主要症状,一般无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患者反复发作胃轻瘫,不仅影响血糖的控制,还加剧促进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胃动力药物配合降糖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本院内分泌科对42例糖尿病胃轻瘫住院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经络学说等理论,采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外治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及200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痞满证中的脾虚气滞型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代谢紊乱者,胃镜、B超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全身或其他系统疾病患者,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8)岁,平均病程(9.43±2.58)年,治疗前空腹血糖(6.92±0.75)mmol/L、餐后2 h血糖(10.04±1.01)mmol/L。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8)岁,平均病程(8.90±2.66)年,治疗前空腹血糖(6.86±0.82)mmol/L,餐后2 h血糖(9.95±1.14)mmol/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根据患者血糖、体型、运动量给予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6~8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6~10 mmol/L。
1.2.1对照组遵医嘱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餐前30 min服用,3次/d,共22 d。
1.2.2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1.2.2.1穴位按摩根据患者证型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用拇指指腹按揉,每穴3~5 min,力度由轻到重,要求按摩手法缓慢、轻柔,力度刚柔相济,运力最好能达组织深部,以患者有酸麻胀重得气感为度。早晚各1次。按摩10 d,休息1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1.2.2.2中药穴位贴敷贴敷中药为科室自拟的健脾理气散,方药组成:黄芪30 g,生白术15 g,木香5 g,砂仁5 g,檀香10 g。每日1剂,取上述药物之中药配方颗粒加甘油及少许食醋,调制成粘度适宜的软膏。操作方法:将中药软膏做成均匀药饼状,贴敷在中脘、神阙穴位,用无纺药膏布固定。每次贴敷时间为4 h,1次/d,贴敷10 d,休息1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1.3效果评价及方法
1.3.1中医症候积分评定及疗效指数计算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方法:餐后饱胀症状按无、轻微饱胀但1 h内减轻或消失、饱胀在1~3 h内减轻或消失、饱胀明显3 h仍不能好转,分别计0、2、4、6分;食欲情况按食欲正常、纳入不香但保持原饭量、无食欲饭量比病前减少1/3、无食欲饭量比病前减少1/2,分别计0、2、4、6分;嗳气按无嗳气、嗳气次数≤4次/d、嗳气次数5~9次/d、嗳气次数≥10次/d,分别计0、2、4、6分;上腹疼痛情况按无上腹痛、轻度上腹痛、中度上腹痛、明显上腹痛,分别计0、2、4、6分;恶心呕吐情况按无恶心呕吐、轻度恶心呕吐、中度恶心呕吐、明显恶心呕吐,分别计0、2、4、6分。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侯评定积分-治疗后中医症侯评定积分)/治疗前中医症侯评定积分×100%。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70%;有效:疗效指数≥30%;无效:疗效指数<30%。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合计为总有效率。
1.3.2血糖检测治疗22 d后,次日早晨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正常参考值:空腹血糖3.9~6.0 mmol/L,餐后2 h血糖≤7.7 mmol/L。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2 d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比较见表2和表3。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2 d后空腹血糖比较
mmol/L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2 d后餐后2 h血糖比较
mmol/L
3讨论
3.1穴位按摩的机制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等作用。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为顺;中脘穴为胃之募,腑之会,能疏调三焦气机,健脾和胃降逆;天枢为大肠募穴,有通降腑气的功能,腑气通则胃气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可调中焦,理脾胃,降逆止呕;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又为阴维交会穴,能开胸舒膈,和胃降逆。通过按揉诸穴,可达健脾和胃、行气活血、降逆止呕的作用。有研究[3]表明,刺激上述穴位具有增强胃动力的功能,使胃动素、胃泌素释放增加,从而显著增加胃蠕动波振幅与频率,促使受抑的胃运动恢复。
3.2中药穴位贴敷的机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把中药研成细末,用水、醋、植物油等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直接贴敷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穴位贴敷方剂中,黄芪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砂仁化湿行气,檀香行气止痛[4],共奏健脾和胃,行气消满之功。贴敷穴位既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又刺激了穴位,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3.3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优势王玲华等[5]研究认为,按摩中脘等穴位能促进胃肠蠕动和胃内容物消化吸收。陈秀芝等[6]研究提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满意。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穴位敷贴2疗程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检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空腹及餐后 2 h血糖。
3.4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穴位按摩操作前操作者应修剪指甲,洗手,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整按摩力度,以达到最佳效果。贴敷前后均用等渗盐水清洁皮肤,局部皮肤有疥、疮、创伤性皮肤病患者及孕妇禁用,对无纺药膏布过敏者慎用。贴敷后局部皮肤偶有灼热感,为正常反应,若短时间内即有局部瘙痒、热、痛等感觉,为变态反应现象,应停止贴敷;贴敷期间指导患者多休息,忌食生冷刺激、肥甘厚腻等生痰助湿食物,禁食鱼腥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02-514.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8-779.
[3] 王玲,陶加平,吴立雄.针灸任脉经穴对糖尿病胃轻瘫胃排空及血糖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3):5-7.
[4] 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170.
[5] 王玲华,叶志弘,周玲霞,等.大承气汤鼻饲配合穴位按摩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4,13(3):276-278.
[6] 陈秀芝,邹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278-280.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3ZSP005
收稿日期:2015-07-13
作者简介:黄丽英(1974-),女,本科,副主任护师,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5)12-1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