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无锡市八士中学 江苏无锡 214192)
教学需要反思
王 剑
(无锡市八士中学 江苏无锡 214192)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合一,并给出了三点理由: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仔细体会这三点理由,在平常教学当中还真的可以产生共鸣昵!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以及他们接受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从工作到现在,在平时的教学、听棵、订正过程中我有一些感受与反思,现截取一些片段陈述如下:教师需要多听课,拓宽眼界,博取众长:去年年底我去羊尖初中参加了一次区评优课,受益匪浅。当时给我们的内容是菱形的第一节课,按照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四边形与菱形之间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菱矩的性质,能综合运用,解决有关问题,我也做了一个PPT课件,还认真准备了一份讲义。我是用的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异同以及推导菱形的性质,随后让学生按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朗读其性质,接下来就马不停蹄的进行课堂练习。可是整个一堂课感觉师生的互动不够,学生往往跟不上我的节奏,比我所期望的要落后的多,我预定的练习题只练了三分之二,最后就匆忙的归纳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就下课了。事后我很困惑,我在思索是一步或者哪几步出了问题?直到下午听了另一个参评老师的课,我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悟出了很多东西。
下面主要陈述一下她与我几个相同环节上的不同做法:①首先是引入部分,我是用的动画演示,让同学们在多媒体上观看,并且随后就归纳出了菱形的性质,而她则是每位学生一把剪刀和一张白纸,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折叠很快得到了一个实实在在得菱形图片,随后性质的推导只需要折叠手中的图片一步步的得出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的性质,同学们在快乐和具体中掌握了菱形的性质。②在例题部分,我的例题起点高了些,因此学生的互动性很小,从而也就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感,从而使得整个后半节课的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她的例题很简单,可是小问题挺多,而且难度有个梯度。
例题:菱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与0点,求:①与∠ADO相等的角;②与∠DAO相等的角;③有几个直角三角形;④有几个等腰三角形;⑤若AC=6,BD=8,求边长、周长及面积;⑥若∠ADC=600,且AD=4,求AC、BD。这道例题把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周长面积都包含在里面了,结合折叠手中的菱形使得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问问题从简单入手,门槛低,步步深入!课堂上互动性气氛很强。③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没有把习题分类,难度梯度不明显,她把例题讲完用了四分之三左右的时间,虽然后面只练了两道练习题就下课了,可我觉得她这堂课的效果很好,教学目的达到了,毕竟这是菱形的第一节课嘛! 值得提一提的是,我想她备课时比我更细心,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过程,把准了新课程理念,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她的这节课出线了。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我任教两个班,二(1)班是我做班主任的班,成绩考得还不错,更令我欣喜的是我带的二(2)班,以前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年级里面的差班,可是在期末考试中却进步明显,八个班级中由原来的第八上升到第五了,我很震惊,也很欣喜,欣喜之余我就在反思,这次为什么会进步这么大?我总结了两个原因:(1)高分人数上升较多,比二(1)班还多两个;②不及格人数比以前减少了好几个,而且超低分的几乎没有!我觉得后面原因更重要,这使我想起了“木桶效应”,如果,一个桶上有一个缺口,很低,那么你这桶水的水平线永远高不了。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主要是用的“盯、观、跟”的老办法。为什么有些问题一直有同学错,而且都是老面孔?我觉得是这类学生在这类题型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卡住了,可能是老知识就没掌握好!下面举个我感触较深的例子:
(事例一)前几天我们在学习分式的运算,在讲到分式的通分时,出现了一个词“最简公分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甸话直接说出来同学觉得有些别扭,我第一个班上直接让学生划出来反复读背,可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是着不准最简公分母。我在第二个班上时,我就先练习了几道分数的通分题,然后拿出二道比较简单的分式通分题让全班所有学生做,然后让全班学生总结如何寻找分式的公分母,基础好的同学很快就把主要的说出来了,因为是学生语言,全班都容易理解,然后我再总结用规范语言书写。让学生划出这甸话中的重要、易错部分——各因式最高次幂的积,相同因式只取次数最高的作为积的二个因式。随后有出了几个道错误写法,让学生找错,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最简公分母的理解,事实证明,后面一个班级掌握较好。
(事例二)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是,有几个基础差的学生一直错,订正了效果还是比较差。我在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我找来两个做错的学生,不是劈头盖脸的把我的思想方法灌输给他们,而是让他们作为小老师,讲给我听,我由一个传授者转化为一个倾听者,于是我很快发现了他们错的原因:主要是通分、约分时要把分子、分母的多项式先因式分解,而因式分解是初二上学期的东西,他们当时就掌握得不好,不怎么会分解,于是我给他们又再次复习了因式分解,至于其他运算,他们掌握得很好,其他地方他们甚至比好同学细心,很快他们通分,约分错误降低了,学习变得积极了,我又给予了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所以他们的小测验成绩由原来的三十几考到五十几了!
以上两个事例再次提醒了我,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学生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而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更具人性化,科学化。教育需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及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