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柳影路小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信息技术创造性教学策略
李卫国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柳影路小学,吉林 长春13000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初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日后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切实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入手,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
1.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重要课程,光在课堂中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灌输,势必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只读书不上机,根本难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教师应该将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讲解理论,三分之二的课时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以此巩固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只懂理论,不会操作,只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在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任务,以此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比如教完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等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任务:(1)向学生演示已经设计好的彩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份A4纸大小的彩报,内容可以自编;(3)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收集素材。有了明确的指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操作,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事实证明,使用任务式教学法,可以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使用分层式教学模式。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早已在家中接触过计算机,有着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而有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可以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有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却对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早有接触,进而兴趣缺缺。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模式,先在授课之前让学生填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你家里是否有计算机?”“家里的计算机能否上网?”“你觉得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怎样?”等问题,以此对全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个初步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将其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让能力弱的学生逐渐跟上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使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要消除学生的骄傲心理或自卑心理,告诉学生对他们进行分层,只是为了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学习成就感。
3.改革评价策略。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善用评价策略,客观判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其实,新课程改革早就对教学评价提出新的要求,希望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这么几种评价策略:(1)小组评价策略,即让小组先自评,然后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如学生学完演示文稿制作后,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主制作一个声图并茂的演示文稿,再由学生介绍自己完成的作品,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修改建议,鼓励其再接再厉;(2)观察策略,这个策略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即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然后给予客观评价,该评价策略落实了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网络评价策略。教师可以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建议制作成调查问卷,让学生完成,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革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计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初步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持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等。当然,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关键是教师要切实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取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李卫国(197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柳影小学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