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2015-03-02 09:09郑永花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探究

郑永花(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郑永花
(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 常熟215500)

农村初中因地理位置、方言环境、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农村初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笔者于2014~2015学年在江苏省常熟市福山镇福山中学支教交流期间,逐渐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于语文阅读课堂实践,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自主预习,以疑促思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中,常规教育模式就是教师围绕教材,用讲授的方式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没有预习的意识,不懂得预习的方法。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较为被动,自我的理解、消化和体验也就较少,阅读效率低下。要想提高阅读效率,课前教师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是较好的策略,预习内容包括了解文本的基础知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方面,这样才能为课文的内涵理解打下基础。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表面是回忆童年生活,实际上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字里行间透露着复杂的心境。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既有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和明争暗斗,又有国民大革命的轰轰烈烈和举步维艰,同时也有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势力穿插其中。鲁迅作为在这一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新文化运动的勇敢战士,当然始终冲在革命的最前线,拿起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导致其被各种恶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这个高等学府各种派系斗争不断,尤其是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强烈排挤,于是产生了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孤寂与苦闷,只好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绪。学生必须了解了这些东西,才能真正体会到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所展现的亦真亦梦的童年,以及他所尝试表达的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和心情。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在学生投入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疑问,“疑”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奋发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生疑、思考、解疑、再生疑、再思考、再解疑,如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在“疑”与“思”中相互摩擦,最终闪耀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石潭记》,这并不是一篇很难理解的文言文,也比较简短。我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有疑问及时提出并思考。有一个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蒙络摇缀”的“缀”如果解释为“下垂”,则更符合文意。这时我要求其他学生也发表一下对这个字的看法,然后大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缀”的解释为“缠合,连接”,并未提到有“下垂”之意。虽然证实这位同学的思考有一定偏差,但我称赞了这位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从而有效激发了同学们提出疑问的积极性。而且,我相信,对于这个词的掌握大家肯定是牢记于心。

二、熟读感悟,切己体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真正运用到语文阅读中的人少之又少。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学家夏沔尊曾说过:“读得熟了,才能发现本篇和前后的照应,才能和别篇作种种比较。”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先贤的这些话语时刻提醒我们熟读的作用。有些文章或段落中的词句和内容,初读也许不能理解,读几遍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初读感知模糊,反复精读,逐渐就可以领悟到它的精妙之处,再之后会逐渐出现感悟、品出滋味,这是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细细体验品味,从而促进思想、精神、情感的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高,这就是“切己体察”。只有做到以上两点,读书才能既知其意又品其味。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有父亲通过车站月台买橘子时的系列动作的经典描写:探、攀、向上缩、向左微倾、慢慢爬下,对于这个情境的学习,首先要熟读,才能找到这些关键的动作,然后用心感悟父亲的背影。但是如不结合生活中火车站的景象,那么学生对文中背影的感悟也只能是模糊的。这个时候,我们结合生活的实际,再联系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学生对背影的感觉就是清晰的,自然能够从文中一系列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三、平等交流,合作探究

课堂上的平等、合作是探究式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强化学生认知的重要方法。平等交流、合作探究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提升自信、表现自我。但是在课堂实践中,这种学习方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弊端:讨论无中心,容易跑题;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使得讨论很难达成共识;讨论中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余同学不肯开口;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给以及时、恰当的分析点评等等。为了避免以上问题,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讨论: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平等和谐;第二,精心选择讨论主题,灵活选择讨论形式;第三,恰当把握、合理调控讨论的过程;第四,给予中肯、鼓励的评论总结,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努力,才能让学生在平等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探究。

例如,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疑:1.故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2.杨二嫂和闰土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3.这些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很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线作用、起支撑作用,这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带着疑问、带着观点,与同学、老师进行大胆的交流、探究,从而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四、拓展延伸,融入生活

目前很多农村教学将语文学习局限在狭窄的空间,缺乏广阔的视野,这无异于折断了学生展翅高飞的翅膀。而探究式教学,可以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拓宽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视野,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识,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在学习过程中,把已有的生活经验贴合到语文阅读中来,不断通过与两者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对新信息的建构。例如,《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中,有关阿长买书内容的教学,我让同学拓宽思路,打开视野,其中一位同学巧妙运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景来模仿阿长进书店,博得了同学的喝彩,也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思维。然后我要求同学联系自己或父母买书的感受,再让学生试着体会并描述不识字的阿长买书的微妙心理变化。最后,我建议每位同学给长妈妈写一段心理话,唤起他们的感恩之心。

语文和生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那么就会变成乏味的空谈。语文起源于生活,展现于生活,最终也应当回归于生活、融入于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阅读内容,例如,推荐一些报纸,这些报纸需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客观性、分析性与权威性;还可以推荐阅读一些书刊读物,阅读评论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与鉴赏能力,扩展学生的眼界;也可推荐一些美文,对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探究式教学的精髓,自主预习,以疑促思,熟读感悟,切己体查,平等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融入生活,实现以上几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将实现质的飞跃。

郑永花(1977-),女,吉林吉林人,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文探究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