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在人人唱衰传统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作为主流舆论主阵地的党报,如何通过提升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优势,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关于报纸的影响力,最早的观点是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一文中的描述:“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这是对报纸影响力最原始、最根本性的定义。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国内报业市场的发展,业内对报纸影响力的关注与研究也不断成熟。2005年1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记者》总编辑陆小华撰文指出:“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是指通过信息选择、处理、提供及分析、判断、见识等手段,影响新闻舆论的倾向、力度及构成……从而实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行为的能力。”这是目前国内对报纸媒体影响力较为权威的描述。可见,报纸的“影响力”实际上是指报纸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控制力,即报纸对受众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及行为决策等方面的作用。[1]
报纸的影响力就像产品的美誉度,是赢得市场与顾客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媒体如果没有影响力,“泯然众人矣”,就丧失了作为媒体的存在价值,尤其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如果不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准确的信息影响社会,彰显党报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和公信力,就失去了党报作为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的作用。
在目前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凸显党报影响力,就是要主动作为,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同时,融合一切新兴技术手段,真正使党报成为引领舆论的主导力量。
无论宣传手段如何变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新闻产品才是影响力强弱的根本。有人总结报纸的三大任务:内容、形式、渠道。内容为王,作为党报,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舆论,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科学正确的舆论、正能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鼓与呼。
温暖、感动郑州、河南乃至中国的“郑州全城吃面”系列报道,正是这样的成功实践。2013年初“李记卤肉刀削面馆”的老板李刚不幸患上骨癌,急需做手术。他在网上发帖求助:可不可以来我家面馆吃饭,让我妻子多赚一点儿钱?获知这个信息后,《郑州日报》迅速跟进,以《郑州全城吃面 蕴藏着人间真情“正能量”》拉开了相关报道。同时与郑州报业旗下的《郑州晚报》、中原网等一起行动,从号召大家去吃面,义卖面卡,其中还有主人公李刚病情不间断的动态报道,尤其是李刚选择用爱心延续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的方式,去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把“郑州全城吃面”的系列报道推向高潮,新闻链上的一个个关注点被逐一挖掘、引爆;同时,积极与其他媒体联动,大篇幅、多层面、多媒体、强持续的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一碗面”的故事一时成为全国热点新闻,该报道有效扩大了党报的辐射力、影响力。
“陇海大院爱心群体”是《郑州日报》主动谋划的又一个精神文明典型。陇海大院是个老故事,是2008年《郑州日报》在开展“学习身边的雷锋”活动中发现的,“邻里和谐、友爱互助、扶危帮困、乐观向上”的陇海大院精神,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样本。除运用消息、通讯、图片等多种新闻报道形式外,还主动与其他报纸、广播、电视联动,把这一典型推向全国。历时一个月的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的“舆论场”。许多人对此予以高度评价:“从中看到了美德与爱心,重新了解了河南,认识了郑州,看到了具有很高素质的郑州市民形象。”更多的人从感动到行动,积极投身到爱心奉献中,党报的影响力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得到提升,今年该典型还入选“感动中国”候选名单。
社会上每天都有许多新闻发生,突发的重大事件是受众关注的热点。在目前复杂的舆论环境下,此时往往也是各种观点交锋最激烈的时候,真相与谣言、片面与整体、起哄与探索……各种传播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竞相争夺舆论主导权,这也是党报发挥影响力的关键点、着力点。党报应通过深入求证,拨开乌云见明月,还受众以真相,树立党报权威形象,真正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一些党报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在许多应该发声的事情上失声,与人民群众存在着一定的隔膜甚至是相当严重的隔膜。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只要领导不关注,或者领导不发话,一些党报就可以不关心、不关注;即使人民群众呼声很高,也可以用三缄其口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对付。因此,应该努力改变有些地方存在的公众的兴奋点党报兴奋不起来,党报的兴奋点公众兴奋不起来的状况;改变只看重领导的眼色,不在乎群众的脸色的状况。在自媒体时代,如果党报继续这种状况,那么离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远。”[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在重大新闻事件上,要强势介入,强化权威地位,从而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尤其是面对不实报道敢于“亮剑”,彰显党报的责任和担当,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
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伤。正当人们为年轻的生命逝去而痛惜时,一个话题被再三提及:神秘的35人红线。其实此话题早在2012年8月,《人民日报》就以“30人以上死亡为特别重大安全事故”为题进行了澄清。文章通过“网传死亡数字属实吗?”和“安全事故如何分级?”的深入调查,梳理了多起重大事故的死亡人数,发现许多数字都是误传,而且根据安全事故分为4个等级,造成30人以上死亡的安全事故都属特别重大事故,最终得出结论:只要造成30人以上死亡的事故,均构成特别重大事故,不存在“36”或“37”这样的特定数字。而此次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再次混淆视听时,一个名为“政知局”的微信公众号把《人民日报》的这篇求证稿件发了上去,可谓“一剑封喉”,之后有关35人红线的说法烟销云散,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
2014年郑州 “西瓜办”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5月28日,郑州“西瓜办”开通官方微博,经过外地媒体刊发后,引来众多网友及网络大V、著名公知的拍砖,各种调侃乃至质疑纷至沓来,是不是还要成立“茄子办”“辣椒办”,政府的“手”是不是伸得过长?是不是为了盖章挣钱?一时间,郑州“西瓜办”成为众矢之的。
郑州“西瓜办”究竟是个什么机构?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的真相是什么?2014年6月4日,《河南日报》以《弄清事实再传播,行吗》为题,用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对郑州“西瓜办”的相关采访,求证真相,解答疑惑。第二天,该报又以《小小“西瓜办” 为民大考卷》为题,刊发了社评,点明“质疑说明民生无小事,拍砖说明大家对政府的工作还有更高期待”。如此客观公正、内容翔实的报道,极易让读者接受,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6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且慢调侃“西瓜办” 免费为民绝非“收费办”》,再次对郑州“西瓜办”进行调查解读,正本清源,还事件以本来面目。
勇于发声,就是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有自己的声音、态度和立场,这是党报发挥舆论主力军的责任要求,正确发声,不是乱发声,而是通过对真相的深度挖掘,用权威的声音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今日俄罗斯已成为“外宣航母”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写道:立场鲜明,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直面敏感议题,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占据了新闻传播中很重要的三点:“独家”“迅速”“准确”。这也是一家媒体获得受众关注、赢得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党报学习和借鉴。
正如美国媒介分析家亨利·詹金斯所说:不管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我们已经身处融合文化之中。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共赢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两者只有并存、互补、融合、创新,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才能实现网上、网下舆论同频共振协同发声,努力唱响时代主旋律,聚合社会发展正能量。[3]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主流舆论主阵地的党报,其品牌、观点、产品,都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一些网站转载党报的文章时,总爱在标题上强调“党报观点”,可见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当前激烈的舆论争夺中,党报怎样通过媒介融合,强化优势,弥补短板,持续增强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流舆论的领跑者,各级党报都在积极探索。
“郑州全城吃面”系列报道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融合。2014年9月7日中午,李刚终因骨肉瘤医治无效病故,由于恰逢中秋假期,报纸休刊,《郑州日报》和《郑州晚报》率先利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的传播方式,不间断地向外发布新闻,用最少的资源实现了最大、最好的传播效果。郑州报业集团从社长、总编到一线采编人员广为转发,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的官方微博纷纷转发,成为当天网络的热点事件。这种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先发微信,再上网络,纸媒深度跟进的操作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常态,在报纸无报的情况下,探索了一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互动,赢得受众好评的范例。
郑州报业集团关于 “拆除省人民会堂违法广告牌”系列报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有机融合的另一个范本式案例。2014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郑州报业集团旗下《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手机报等全媒体共同出击,对省人民会堂违法广告进行了持续的舆论监督,最终促使相关部门拆除了违法广告,还广大市民一个干净明亮、庄严肃穆的人民会堂。报道期间,根据定位不同,《郑州日报》主要承担了对相关主管部门的采访和联系,侧重于政策、法规方面的采访报道;《郑州晚报》则侧重现场蹲守,了解事件发展的最新信息,挖掘事件背后的背景及内幕并适时推出;中原网发挥网络的优势,发挥网评和网民舆论的力量;手机报和新媒体事业部则负责传播,通过微博、微信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播报,其间,新媒体事业部制作的8条重磅微信,累计获得十万的阅读量,得到了网友的积极转发。各媒体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真正实现了“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围绕提升影响力,各级党报高举融合大旗,积极探寻有自身特色的运作模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继2007年成立“滚动新闻部”,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之后,2014年底又成立“中央编辑部”,搭建跨越纸媒和新媒体的新闻统筹平台,旨在把新闻生产带入整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民日报重视通过内容融通、促进媒体内部资源整合。2014年3月,全国“两会”报道中推出了《“两会”e客厅》的融合报道栏目,综合运用文字、图片与视频等表现手段,立体地呈现全国“两会”热点新闻,报纸记者与网络视频主持人实现了角色的自由转换,改善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了传播效果。光明日报注重强化“融媒体”的领导机制优化内容生产,遇到重大事件,值班总编可通过“融媒体中心”直接指挥各地记者及报业集团下属的各媒体进行整合报道。采编流程“纵向无缝衔接”,“各个报道要素横向借力”。四川日报积极探索网络、报纸、手机“1+1+1>3”的“媒立方”模式。 浙江日报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新媒体云服务平台和枢纽型传媒集团的模式等等。[4]
这种探索和融合,让一度有些沉闷的党报迎风起舞。《舆论硝烟中党报党刊的反逆袭》一文中写道:回望2014年,“在传统介质中被边缘化的党报党刊,在新媒体上重新找到了主流的位置感”。“在经历过前些年众声喧哗和野蛮生长的舆论狂欢之后,被边缘化的党报党刊重回主流,重新‘占领’舆论主阵地,传播‘正能量’,在舆论斗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学习网络流行语到创造网络流行语,从研究网络新潮流到引领网络舆论,从单一媒介呈现到全媒体转型,高调进场的党报党刊正在制造一波“正能量的洪流”。[5]无论社会如何浮躁、网络如何变幻,坚守职责,敢于担当,做社会的“主心骨”“压舱石”,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传播者、践行者,正是党报实现融合、扩大影响力的内生动力。
[1]周志懿,周耀华.试论报纸媒体的影响力[J].中国报业,2005(5).
[2]丁柏铨.四论党报改革——浅探自媒体时代党报如何有所作为[J].新闻爱好者,2013(8).
[3]吴震.论新媒体时代话语引导能力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4(1).
[4]王君超.解读 2014“媒介融合热”[J].新闻战线,2015(1).
[5]易艳刚.党报党刊新媒体时代华丽逆袭?舆论格局正在被改变[N].中国青年报,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