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
(江苏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倾听教学的目的观:培养会倾听的人
周杰
(江苏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倾听教学是在反思“讲授”教育学旨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态。与传统教学目的观不同,倾听教学将培养“会倾听的人”作为目标。“学会倾听的人”的本质特征即为善于建构复杂的倾听关系。“培养学会倾听的人”的可能路径为:唤醒学生的倾听意识,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倾听教学;目的观;倾听
倾听教学是在反思“讲授”教育学旨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态。倾听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渗透人文精神、关切伦理的教学哲学。作为一种教学哲学,倾听教学的旨趣在于:尊重“他者”,欣赏差异,学会倾听。倾听教学将培养“会倾听的人”作为教学目标,因为会倾听的人是善于建构复杂的倾听关系、兼具德性与创造性于一体的人。诚如张华教授所言,“‘倾听’教育学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格将德性与创造性融为一体。这种人格的创造性是‘道德的创造性’,其道德是‘创造的道德’。它把倾听与言说、闻知与见知融合起来,它在倾听中追求并实现自由人格,由自由人格所构成的社会是民主社会——相互倾听着的社会”。[1](P132)
综观教学发展的历史,教学的目的无外乎三种取向:个人本位取向、社会本位取向、折衷取向。前两种取向是教学价值取向较为极端的情况;后一种取向则创造性地将教学目的之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有机融合起来,是一种比较适切的取向。因为,教学目的的厘定必须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目的才是比较全面的。倾听教学将培养会倾听的人视为目的,即是兼顾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一、厘定“培养会倾听的人”教学目标之缘由
1.学会倾听是学生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标志
倾听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实现、发展和完善乃是关心自我的实践活动。美国学者列文在《倾听着的自我——个人成长、社会变迁与形而上学的终结》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倾听着的自我”的发展历程,他将其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归属性的听。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听”内在于并且适应于整个声音存在的领域。幼儿生活在内在于音源的敞开之中的切身感受之中。这一早期阶段的“听”是完整的、全面的、溶合的、协和的、静态的。这是一种基本的听,它深深地、共生地嵌于自然的基本生态之中。第二阶段是日常的听。即由后期幼儿阶段发展到了青春期或成年期,我们的“听”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一阶段中听觉发展至其最高点,这是在交际生活正常要求时的个人的技术,并且是自我所控制的,这习惯性地构成了所有的听觉情境,在此情境中,自我根据主客体发现了自己。第三阶段是熟练发展了的听。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能力承担我们“听”的责任,即“听”是我们能发展超越正常生活、正常社会化对我们的最低要求的一种技术。在这一阶段,个体致力于进一步的训练和一种自我锻炼的实践。借助于这种介入,这种对于自身负责的个体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就超过了某种自我逻辑的同一性,并开始更具创造性地成长为自身。第四阶段,谛听。谛听要求一种具有泰然自若的态度和有条不紊的实践,亦即作为倾听模式或风格的听之任之。在学习泰然自若的态度——即仅仅倾听,不卷入自我经历和带成见地倾听的艺术——之时,人们学到的是进行关注、专注和努力的不同途径。[2](P43~47)
由此可知,第一阶段的倾听天然的、源初的“地”与“在”存在着关联,这是倾听完全敞开所获得的对存在的前本体论关系及理解。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逐渐抑制了倾听的完全敞开的向度,于是个体与存在的前本体论关系及理解便失去密切的关联,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二、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倾听其实是一种追忆式的、回归式的倾听。它意在恢复与存在的前本体论的关联及理解,“在一种高度自觉的、有创见的,清晰的经验中找回它,并将它整合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听觉情境之中。”[2](P47)在列文看来,第四阶段的倾听实现了本体论的真实性,或者说这种倾听确立了与“在”的本源关系。这种倾听是倾听者的自我发展的最高层次,它不仅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更是一种成熟的智慧。然而,“很少有人试图继续发展他们的‘听’以超越属于第三阶段的技能类型。甚至也很少有人试图去做那种为达成‘谛听’所必需的工作”[2](P46),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个体总是陷入从属的状态而难以自拔。幸运的是,正是在个体被引诱着并陷入从属的状态中,一种新的生存的可能性在蓄势待发。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在目前可做的或可以学习的,就是去切近地听。学会倾听也是师生应当共同关注的事。因此,没有人应受责备,纵使他还不能倾听”。[2](P40)这给教学以深刻的启示:学会倾听是重要的,而学习并实践着倾听亦是重要的,因为后者是个体从“不会倾听”走向“会倾听”的必由之径。倾听教学将培养学会倾听的人作为目标是基于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考虑,因为学会倾听的人正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人。倾听教学拒绝控制和占有取向,并以伦理的态度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德性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形成。
2.社会的进步需要学会倾听的人
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密切的关联,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或者说,个体化的过程始终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听本身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存在”[2](P6),倾听能力的发展会引起社会的变迁,改进交往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民主社会的形成。民主社会是由学会倾听的成员组成的社会,他们彼此相互倾听并形成自由的、道德的社会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中充盈着倾听的精神、伦理态度,任何置身于这一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他者的关切、尊重和热爱。
与民主社会相对应的是专制的社会,专制社会是缺乏倾听的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强权、控制、征服、划一。强势者(诸如体力、金钱、地位、权力等优势)以带有强权色彩的独语去征服他者,并使其屈从于自己以达到控制他者的目的。强势者不愿意倾听他者的声音,因为在他们看来,他者根本不具备独立的个性和差异性,他者的存在最终会被同化进强势者的框架之中。强势者将话语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并将自己的“独语”甚至是“梦呓”粉饰为“真理”,让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顺从于所谓的“真理”。于是,这种所谓的“真理”成为压迫他者的工具和手段,为有权者辩护,并让弱势者感到羞愧并深感自己错误多多、罪孽深重。有时强势者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偶尔倾听(另一种控制的手段)一些来自弱势者的声音,然而,这些行为是以不平等、不公正为特征的。从本质上讲,这种倾听是强势者利益博弈的新手段,是蒙蔽弱势者的伎俩,它最终指向对弱势者更好的控制,这种倾听是异化的倾听。
社会的进步需要拒绝强权、控制和压迫,而需要平等、交流和公正。如果强势者抛弃优越感并将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仅看作是特点,如果强势者将自己的话语不作为让他者无条件遵从的真理而只将其作为自己观点的表达,如果弱势者恢复本有的自信、唤醒其独立自由之人格,如果弱势者不再唯唯诺诺将强势者的话语奉为圭臬并顺从之,那么,消解强势者与弱势者之间的间距、成就二者彼此互动的关系、建构以倾听为特征的共同体,才有实现的可能,而这一切恰是社会由专制走向民主的表征。基于此,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教育教学能承担起“培养会倾听的人”的责任。学会倾听即是学会了对他者的关心、尊重和理解,而由倾听着的成员所组成的社会,便因此告别了自恋和猜疑,远离了控制和强权、走向了民主和自由。
二、“学会倾听的人”的本质特征:善于建构复杂的倾听关系
倾听是关系范畴,学会倾听即暗含着已建构了某种倾听的关系,倾听自然、倾听自我、倾听他者是倾听关系中重要的向度。以培养“倾听着的学生”为目的的倾听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自然、倾听自我和倾听他者。
1.倾听自然
“世界的一切声音只是由其自己的活力而生发出来的:声响变化无穷,时时更新,所有的声音不再互相排斥,虽然所有的声音都有个性——那是存在的声响。”[3](P136)倾听自然的声响,意在使自我融入自然之中并与其自然的声响交相共鸣。倾听自然的过程即是人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倾听昭示着“共在”的伦理精神。倾听自然是一种至高的智慧,静待自然“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即所谓“圣人不言,而物自明”[3](P136)。倾听教学应引导学生体认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以倾听所特有的伦理态度去回应自然,而不是以占有的心态去掠夺和征服自然。倾听自然会使自然“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而相应的,自然也会回馈人类以诗意的栖居之所。学生在倾听自然中必将体会到人与自然本有的和谐关系,必将感悟到“人与自然共在”的意义和价值。
2.倾听自我
列文曾深刻地指出:“我们的倾听在大多数情况下由欲望所引导,这与事实相符,因为我们的大多欲望是被社会所限制,被社会所强加的,我们的欲望本身适应于顺从性。”[2](P80)由此,被社会所强加的欲望所引导的人们,难以听到自我良心的呼唤、难以听到纯粹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善的欲求。不会倾听自我的人们疲于奔命地追逐财富、权力、地位等外在的东西,从而失去了对“内心精神生活”的体验和呵护,精神荒芜成为现代人忽视倾听自我、轻视内心精神生活的严重后果之一。倾听自我是一种内向性的倾听,它必然指向自我内在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倾听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自我,这是促进学生超越外在的限制并关注内心精神成长的关键。需要指出,倾听自我并不是自恋的表现,因为自我绝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自我总是与自然、他者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倾听自我即是倾听与自然、他者有着密切关联的自我。因为如此,列文指出,“我倾听自己的时候也能倾听他人,或者说他人站在我的位置上。在我与他人之间有一种反馈和共鸣机制”。[2](P199~120)
3.倾听他者
他者是“共在”关系中相异性的存在,倾听他者意味着要尊重差异、接受差异。“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即在他人不可简化的差异中接受他们,我们帮助他们去倾听自己,去注意他们切身经验的言说,并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或她最想成为的人。”[2](P93)他者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他或她是独特的存在,任何将他者划归到既定的体系中、纳入到自我框架中的企图都将抹煞他者之“他性”。倾听他者不仅能使他者体会到被倾听、受尊重的感觉,而且亦能给倾听者带来诸多恩赐,譬如交流信息、捕捉规律以及获得心理的满足等。心理学家罗杰斯不止一次地表露出倾听他者的满足感,诚如他指出的:“当我真正听到某人时,就好像在倾听来自空中的音乐,因为不论它可能是什么,总是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一般的、超越了人的直接信息的东西。我所真正听到的、隐藏于所有个人交往之中的,似乎是有条理的心理法则,即我们在整个宇宙中发现的令人敬畏的规律。因此,既存在着闻听这种个别人的满足,同样也存在着感觉到自己以某种方式与普遍真理相接触的满足。”[2](P91)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倾听他者会有益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倾听他者不能沉迷于他者所网罗的体系之中。倾听他者不是顺从地听,真正的倾听总是与反思相关联。只有反思性的倾听才可以避免“他者被纳处自我的框架”或“自我被纳入他者的体系”的误区。他者与自我可以是“共在”的关系,但绝不能趋向于“同一”的关系。基于此,倾听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者时,既要有谦卑的姿态,又要有反思的意识。
三、“培养会倾听的人”的可能路径
诚如前文所述,倾听教学将“培养会倾听的人、培养德性和创造性兼备的人”作为目标,契合教学的终极旨趣,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笔者认为,“培养学会倾听的人”至少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唤醒学生的倾听意识
一般而言,会倾听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倾听意识。对教师而言,可以从唤醒和增强学生的倾听意识向度入手,培养会倾听的学生。由于倾听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态度和伦理精神,因此,教师在唤醒学生的倾听意识并试图增强倾听意识时,绝不能以强行灌输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不仅不能唤醒学生的倾听意识,反而会强化学生内心非道德的意识。可以说,教师任何强制、控制的方式无助于学生倾听意识的萌发和生长,教师应以关切的态度引导学生对倾听精神的理解以及倾听价值的把握。学生只有洞悉了听的内在精神,才能不断增强对倾听的认同感并自觉地将倾听精神内化,这一过程即是倾听意识增强的过程。
2.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会倾听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具有较强倾听能力的学生才能在建构复杂的倾听关系中应付自如,在倾听自然、自我和“他者”的过程中体会“和谐共在”的魅力,而倾听能力不足的学生难以臻于“和谐共在”的佳境。为了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倾听智慧与倾听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虚己以待物”(即如何避免带着偏见去听)的倾听智慧;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参与倾听的技能。根据英国学者麦凯的研究成果,倾听实践中主要有三种参与方式,即:身体参与、心理参与和言语参与。譬如,在身体参与方面,直接面对讲话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在心理参与方面,尝试从讲话者的立场去理解他的观点;在言语参与方面,倾听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以明晰,提问本身表明着倾听者的倾听。[4](P31~37)当然,教师不必全盘地将麦凯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的实践,然而,麦凯所提出的三种参与方式确实不乏借鉴意义。
3.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学生增强倾听意识并不断提升倾听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是更高层次的目标。学生倾听习惯化的过程即是倾听常态化的过程,或者说,学生倾听习惯化的过程即是学生将倾听上升为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力求在“鼓励、引导学生倾听习惯化”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当然,教师绝不可以急躁的心态去推进学生倾听的习惯化,因为学生倾听的习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在认同倾听理念和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着倾听。学生倾听的习惯化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大卫.M.列文.倾听着的自我——个人成长、社会变迁与形而上学的终结[M].程志民,等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M].闫素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英]伊恩.麦凯.倾听技能(第二版)[M].周志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Outlooks on “Listening” Teaching Aim:
Help Students Become Good Listeners
ZHOU Jie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The“listening”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paradigm based on reflection on the “lecturing” pedagogy. Differ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im, the“listening”teaching aim is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good listeners. People who can listen are good at constructing complex listening relations. The methods of helping students become good listeners are as follows: arous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wareness,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listening habits.
Key words:“listening” teaching, outlooks on teaching aim, listen
作者简介:周杰,江苏邳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教师倾听力的诊断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4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教师教育现状调查与教师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ZDIXM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