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MD模式的通信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2015-03-01 10:00吴冬燕桂德怀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吴冬燕,桂德怀

(苏州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104)

基于PMD模式的通信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吴冬燕,桂德怀

(苏州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104)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和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当前中高职课程体系现状的研究,发现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与职业标准匹配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对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轴的“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新的视角.

PMD模式;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通信技术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本文主要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通过“3+2”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开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截止2014年12月,中高职衔接相关研究的文献共773篇,其中硕士论文7篇,博士论文1篇,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相关研究文献共340篇;有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文献共194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中文核心刊物48篇.

大部分研究者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政策、理论基础以及策略等面上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而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献[1]-[10]主要是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某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国与外国的课程衔接对比等角度展开研究,成果还是很丰富的,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有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比较早的文献有:上海职教研究所许英的《“中高职衔接” 课程改革探索》,主要提出“三段式”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11];赵志群教授发表的《境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提出课程衔接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在范围和层次上有效合理的衔接,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方面可总结为三种模式,即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和横纵延伸扩展模式[12].

另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荀莉从课程衔接的定位、问题原因、衔接方式、体系构建、实践探索等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徐国庆教授从理论层面深刻地剖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关键所在,总结了对照式和下延式两种衔接途径.从四个方面给出了解决现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突出问题,建议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逻辑课程体系开发,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扎实的兼具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13].

2 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体系的主要模式与特点

笔者认为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有好多年,五年一贯制、3+2、3+3等模式在职业院校如火如荼,大有职业教育春风的到来之势.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最初的建设思路和规划,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也没有达到原有教学目的.这说明,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错了,将越跑越远.所以有必要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本源开始思考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核心和思路.分析现有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模式和特点:第一种,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是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模式,即按照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构建课程体系;第二种,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和标准,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递进关系,分段分时设置专业课程,完成课程体系的衔接;第三种,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即按照专业基础课程、专门化课程、专业实训课的课程体系;第四种,徐国庆教授提出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逻辑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应当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划分人才培养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均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13].

3 通信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通过研究发现:中高职衔接课程未能做到无缝衔接是主要问题,中专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断层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不仅未能达到原有目标,甚至在课程体系之外的教学、学生管理中也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教师、教材、学生.

第一,教学主体的转移是主要原因之一.无论何种完美的衔接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都避免不了教学地点和教学主体的改变,以及时间跨度较长(一般为5~6年)这一中高职衔接主要特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为原本是断开的课程体系,才需要衔接.衔接就存在无缝衔接和有缝衔接,而中高职又隶属于两种办学层次和学校,有各自的利益,并且课程体系是人设计出来,由此看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很多.目前中职招生情况较好,尤其是苏州地区,不仅有三年制中专计划、还有五年一贯制、3+3中高职衔接、3+4中职本科衔接,可见生源不断、形势大好,但是高职院校生源年年下滑,所以高职院校往往在中高职衔接中有些被动.中职学校和教师的本位思想,都认为是在为高职院校提供生源,中职教师也不够积极主动,只是想着早早地将学生送入高职院校学习.如果这种本位思想占了主流,那么必然导致中高职衔接中的教学、课程、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二,缺少中高职衔接教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如果不能有效衔接,课程衔接也就无从谈起.这两年来,部分出版社陆续推出“中高职衔接规划”专业课程教材,但通信技术专业仍然没有中高职衔接的相关配套教材.所以,目前专业课程教材沿用原有的中高职教材,这也导致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往往还是原有中高职课程的叠加,部分课程内容仍然重复严重.如果从教材角度出发,那么现行的中高职衔接体系那就完全是“中职课程+高职课程”.

第三,课程体系是为学生服务.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为了使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但是,当学生未能成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时候,就需要确保中专生学习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中专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学习都要得到有效保证,因为中专生有就业的需求,这是中高职衔接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要保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相对独立性,那么课程体系的衔接就势必不能完全无缝对接.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不难发现,如果离开了教师、教材、学生,完美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也只是白纸黑字.有效的课程体系需要人去执行,所以在讨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时候,必须考虑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因素.

实际上,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双方的事情,笔者建议联合中高职校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共同设计完成.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改进、再实践,加以完善.由此可见,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其主导者应该是中高职的专业负责人,而执行者是教师.因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必须是在相关负责人有效交流的基础之上,否则相关课程工作很难有效开展.特别是涉及课程的改革、增加、删减,这都和教师及学校办学条件息息相关.

4 基于PMD模式的通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

4.1 PMD模式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轴的“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其中,platform(平台)、module(模块)、direction(方向)简称为PMD模式.平台课程主要是以原来的公共课程为基础,如德育、体育(含体育专项)、英语(含高职英语)、语文、数学(含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主要包含四个模块:制图及CAD、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信基础.方向课程主要包含三个方向:通信网络技术方向、移动通信技术方向、网络测试认证技术方向.

4.2 PMD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PMD模式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逻辑.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这也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不能等同于五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是长学制、一体化,三段式课程体系应用广泛.但是,中高职衔接在第三年需要考试遴选,也有学生不愿意继续深造,这就说明有部分同学会在第三年结束.那么第三年就完成学业的同学能否正常就业是首要问题.所以,中高职课程衔接必须考虑一体化也要考虑中专的完整性.按照这一思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进行分解,按照简单到复杂、易到难的思路进行设计.也就是说,原有的先理论后技能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而是按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编排,理论知识也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这种编排逻辑既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又能照顾到不继续升入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要,并确保中职阶段的专业课程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13].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不管何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模式,目标仍然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就业岗位需求.所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主轴.

第二,PMD模式以“三对接”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整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岗位技能需求,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要求,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目前,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涉及通信网络组建等六大职业工种,通信技术专业与中信、思博伦科技、苏州安德鲁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专业合作,并与华为成立华为网络学院.“三对接”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按照三对接要求进行体系设计,那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仍然是中高职课程的选择性删除和叠加.

4.3 基于PMD模式的通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

1) 课程是为专业服务.通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面向电子通信行业,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基本知识,适应通信产品装配检测、通信工程施工、通信网络管理、移动通信设备安装维护、网络测试认证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能胜任苏州及长三角地区通信技术生产、建设、服务、测试、管理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为专业服务,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

2) 课程需满足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标准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本专业毕业生能适应在各通信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和代维企业、通信流通企业等,从事与通信网络和通信产品中检测、维修、工程实施、设备安装维护、生产组织、产品营销等相关的工作.具体就业岗位有:通信产品的生产、组装、测试、维修;通信工程施工、现场调试、监理;通信网络组建、配置、维护与管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配置;通信网络测试认证.

通过岗位技能要求和通信技术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在深入研究华为网络学院技能认证、通信网络性能安全检验员(初级、中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上,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制定通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通信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栏表

5 结语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工程,但只要找准主轴,紧紧围绕这一主轴开发课程,就能做到事半功倍.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中心主轴.教师无需考虑原有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有的课程建设思想,放弃“三段式”的课程体系,采用PMD模式,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由简单到复杂,而不是先理论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中高职衔接独有的、有效的课程体系.

[1] 高原,曹晔,马四顺. 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3(3):28-30.

[2] 高原,曹晔,罗勇华,等. 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J]. 职教论坛,2004(24):13-15.

[3] 刘凌,肖化移. 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 职业技术教育,2007(10):50-52.

[4] 霍骁象,赵哲,许俊峰.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5):70-71.

[5] 陈向平. 素质教育视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59-61.

[6] 任平,陈文香. 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 职业技术教育,2010(25):56-59.

[7] 刘育锋,周凤华. 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8] 刘育锋,陈鸿. 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2(1):43-47.

[9] 张健. 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2(2):16-18.

[10] 刘育锋.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概念选择研究[J]. 职教论坛,2012(4):57-60.

[11] 许英. “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探索[J]. 辽宁高职学报,2000(4):15-18.

[12] 赵志群. 境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02(22):64-66.

[13] 徐国庆.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 江苏高教,2013(3):139-141.

(责任编辑:李 平)

Study on the Transitional Course System of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Between Middle and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PMD Model

WU Dong-yan,GUI De-huai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uzhou Instifute of Industial Technology,Suzhou 215104,China)

Course transition stands at the core of the transi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high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s also the key factor in systematical cultivation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accumulation of skills. It is found that som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high repetition rate of major courses and the low matching degree with occupation standard exis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tudents’vocational ability-centered course system of“platform+module+orientation”is proposed through practice and study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PMD model;the transition between high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urse system;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TP317.4

A

1008-5475(2015)03-0060-05

2015-05-06;

2015-06-0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91)

吴冬燕(1980-),男,江苏东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子与通信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