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225000) 李培兰
浅谈习作起步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225000) 李培兰
习作起步教学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策划者、指导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习作起步阶段的困境。
习作 起步教学 教师角色 转变
习作教学中,始终有些学生不太喜欢作文课,甚至畏惧写作文。为了完成每次的习作,他们或借鉴网络作文,进行移花接木;或利用曾经背诵的作文,以一当十;或干脆在各种作文选中找一篇,改头换面……如何让学生在习作起步时就爱上写作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很多学生总觉得写作文是件“差事”,不能在写作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究其原因有三。
1.缺乏兴趣。在作文起步时,我们教师就为学生的每次作文设置了很多要求,并经常评讲所谓的“优秀作文”,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框定了作文的规则。这样人为地进行限制,让作文的路越来越窄,也让学生离作文越来越远。
2.缺少素材。写作内容是基础,也是源头。但学生不懂得如何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也不知道如何从平时阅读的各种课外书中积累素材。因为没有各种素材积累的源头,所以学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就害怕写作文了。
3.缺失技巧。有了写作素材,还需要构思、裁剪、组织,要言之有理,要言之有序,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但对于作文刚起步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求他们会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显然,学生对此会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无奈。
教师在作文起步教学时,以及在后来的作文指导中,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和技巧上的障碍。教师这样的反面角色,使学生在刚接触作文时就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扰,这样的困扰会伴随学生终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谈文色变”。
一直以来,教师的角色都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知识探索的促进者,以及积极进取的指导者。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运用不同的角色、通过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刚学写作的学生,只要愿意写、能写出来,就很不错了。有了写作兴趣,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然后在学生迫切想写时,教师看似无意,实则用心地点拨一些写作技巧,就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路上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在创造“奇迹”的路上,教师的角色内涵不断丰富,也不断转变。而每一次转变,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1.“引领者”——探“问渠那得清如许”。面对作文选上的范文,学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什么别人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呢?此时的学生面对范文和作文要求是一头雾水。教师不妨充当“引领者”,写一篇“下水文”,为学生导航,指明目标。教师的一篇“下水文”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因为和学生的习作是同题材的,还能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甚而因为“下水文”贴近学生的习作实际,会给学生作文带来一定的有效指导。
2.“促进者”——帮“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作文选上的“满池清水”,教师要告诉学生“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积累写作素材。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名人轶事、科学知识等都值得去积累,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的内容来把握文章中这些值得学习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而教师在带着学生探讨文章内容时,不妨担当一个积累课文素材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适当地运用到写作中。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没有素材的烦恼,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合作者”——引“横看成岭侧成峰”。除了帮助学生引进作文的“活水”,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多角度地审视、多角度地思考。只有“横看成岭侧成峰”,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也才能把握事物的全方位信息。这时的教师可以蹲下身子,做学生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去认识事物。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发现,告诉学生要有意识地积累观察到的信息,将它们作为写作的素材。
4.“策划者”——导“纸上得来终觉浅”。习作素材最重要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经历中得到的独特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这些亲身经历和独特体验时,不妨做一个有心的“策划者”。“策划者”可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品味生活,积累独特的写作素材。
5.“指导者”——拨“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丰富的素材,就要使用适当的写作技巧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而面对刚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在写作实践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切不可揠苗助长。除了在学生写作时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方法、技巧的点拨外,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也可以添加恰当的表达方式,让作文更生动。
相信,当教师成为多元角色时,习作起步教学也将成为学生企盼的学习活动。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