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015-03-01 23:32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城南小学5372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课文

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城南小学(537200) 李 敏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作为一名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深深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谈谈我在精读课文、习作训练与语文实践活动三种类型教材内容中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做法。

一、精读课文——精读细品,适时引导

精读课文在教材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因而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也是富有“语文味”的。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品读、感悟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词句,就找到了教学的“眼”,积极的心理辅导也就有了展开的“线”,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会收获一个“完满”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时,我就以巨人的四句话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时体会巨人的情感变化过程,使“与大家一起分享才会更快乐”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2.感受人物形象,潜移默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眼里都是熠熠生辉的,一个人物形象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拓展环节时,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画面中出现一个个生命奇迹般生还时,他们欢呼雀跃;画面定格在阿曼达和父亲紧紧拥抱在一起时,我轻轻地说:“面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把你内心的想法写在课文的插图旁。”除了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外,更多学生表示遇到困境要从中学会冷静,并且要努力坚持。

3.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体系,深入挖掘其中心思想。

比如,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将白杨与它的生长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白杨顽强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如何适应环境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与人相处的能力。

4.跳出文本,演课本剧。课本剧取材于语文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为活的实践演出,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品格的养成来说,读、悟是学生对课文的表层理解,由读到演是一个内化性的模仿,生动形象的课本剧的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二、习作训练——学有所感,乐于抒发

1.练笔训练。练笔训练需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常用的练笔训练有两种。一种是介入式体验,把自己化身为文中的人物形象,基本模式为“:如果你就是文中的 ,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另一种是归结拓展式,对文章的内容、情感作一个总结,基本模式为:“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写日记。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他们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心事记录下来,而写日记则是小学生都愿意做的事。

3.专题作文。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其在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宣泄出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同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加以疏导。

三、语文实践活动——品质在体验中形成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环节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教师用行动去感染、影响和暗示学生,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养成乐观自信、互助合作的心理品质。

总之,挖掘语文教材的有利因素,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课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背课文的小偷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