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问题反思①
——基于三所不同类型大学的调研分析

2015-03-01 23:07韩强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连理工大学学部架构

韩强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的问题反思①
——基于三所不同类型大学的调研分析

韩强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国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对三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部制改革情况的调研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主要体现在学部制改革是否必要、学部的设置是否合理、学部的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学部的层级结构是否合适、学部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学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六个方面。推进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不仅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反思,更需要正确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

学部制;改革;反思

本世纪初,中国部分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开始进行学部制改革。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份,已进行或正在进行学部制改革的大学共有36所。一方面,作为关涉中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学部制改革在解决院系数量过多、提高管理效能,打破院系壁垒、克服学科划分过细,加强教授治学、彰显学术权力,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学部制改革的时间较短,改革的成效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但另一方面,学部制改革是否真如期望的一样,只有成效没有问题呢,或者说学部制改革只有利处没有弊端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中国大学组织内部改革的一项新生事物,学部制改革也必然具有两面性,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为了能对今后更多的中国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基于对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三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部制改革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而对我国大学进行的学部制改革进行理论和主观层面的问题反思。

一、学部制改革是否是必要的

实行学部制的首要目的就是克服学科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的问题,从而解决学校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不够的问题。那么要加强学科建设,克服学科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的问题,成立和设置学部是否就是必要选择呢?

从学科角度看,大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因此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从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种因素可以唯一决定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现代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不同张力下的平衡[1]。自现代大学建立以来,学科在现代大学中的组织形态相对比较稳定,主要以学部、学院、学系等组织形式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从20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大学内部学科组织形态陆续发生了变化。如法国在1968年后取消了学院制,各大学内部建立起了若干比学院小但比学系大的名为“教学与科研单位”的组织,如“应用数学与社会科学”、“经济与社会行政”等都是大学内部建立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教学与科研单位”。德国许多大学则在20世纪70年代以“专业领域”取代学部。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新大学中采用了“学群结构制”,学群成为英国新大学中的学科组织形态,与此同时,日本在1973年建立的筑波大学也建立了学群,并在学群之下再设立1-2个稍小的学科组织——学类,筑波大学共设立了7个学群13个学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跨课程计划、跨系实验室、跨系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等多种名称的学科组织形式[2]。大学学科组织形态的演变反映出如下特点和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有限的学术资源必须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学术资源上的最优组合,从而保持学科优势;第二,学科壁垒已经被突破,人们在探寻联结知识之间的桥梁;第三,基于问题取向的知识生产与应用必须以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完成学科组织的新构建[3]。

在三所高校的调研中发现,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对是否进行学部制改革提出了不少异议。如有的教师认为,实行学部制改革,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但效果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好,因为学科发展和建设有它特定的规律,如果硬性把某些学科合并或组合在一起,反而会限制学科的发展。有的教师认为,虽然学校成立了学部,但学部内各学科的教师仍然像过去一样,在自己的学科圈子里从事着教学和科研,很难看出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在三所高校进行的调研中,我们也专门设计了问题“您觉得学校进行学部制改革有必要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选择学部制改革“不是很必要”和“没有必要”的人数分别为17人和2人,另外5人选择“不清楚”,选择“十分必要”的人数仅为19人,不到总人数的一半;浙江大学(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选择“不是很必要”和“没有必要”的人数分别为16人和5人,选择“十分必要”的人数为21人;江苏师范大学(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选择“不是很必要”和“没有必要”的人数分别为23人和6人,而选择“十分必要”的人数为14人,所占比例仅为28.0%。调研结果说明,三所高校参加问卷调查的干部和教师对学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存在较大异议。

二、学部的设置是否是合理的

三所高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学部制改革,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共设置了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七个学部,浙江大学则在全校设置了工学部、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信息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人文学部和医学部七大学部。与两校不同,江苏师范大学只在局部范围内进行了学部制改革,目前只设置了教育学部、城建与环境学部、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三个试点学部,待试点学部取得明显成效后,将在全校推行学部制改革,再设置语言文学学部、数学与经济学部、光电与信息学部、生命科学与材料化学学部、先进制造学部、文化与艺术学部等6大学部,最终在全校设置9个学部。

虽然三所高校都是出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目的来设置学部的,但从三所高校设置学部的依据来看,并不完全一样。大连理工大学主要是依据一级学科群来组建和设置学部的,浙江大学主要是依据学科门类来设置学部的,而江苏师范大学则主要是依据二级学科群和专业群来设置学部的。具体来看,大连理工大学首先按一级学科组建相关的院(系),在此基础上由若干相关一级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也即由若干按一级学科组建的院(系)组成各学部。这种学部设置办法的优点是学部内各学科一般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科交叉融合具有一定的基础,有利于较快实现学科的融合和快速发展;缺点是学部内含的一级学科一般不多,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可一般较小,短期内虽然能较快产生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但从长远看,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更大成果的后劲不足,最终会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的重大需求。另外,从大连理工大学各学部内设院(系)来看,虽然大多数是按照一级学科组建的,但也有院(系)是按照二级学科来设置的。如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内设的工程力学系则是按照二级学科来设置的。这种学部内设院(系)设置上的差距,也是中国当前部分大学内设院(系)设置现状的真实写照。

浙江大学主要是按照学科门类来设置学部的,其各学部的内设院(系)也基本是按一级学科组建的。这种学部设置办法优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优点是这样成立的学部可以基于学科门类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学科交叉融合,不仅能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足够大的平台,充分激发学部范围内的创新活力,而且这种交叉融合和创新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的需求;缺点是学部内各学科不一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短期内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可能不明显。当然,浙江大学部分学部和学部内设学院的设置原则也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学部不是按照学科门类设置的,有些院系也不是按照一级学科来设置的。

江苏师范大学的3个学部虽然也是由学科群组建的,但主要是由二级学科组成的学科群构成。因此,江苏师范大学的学部较小,其学部内学科交叉融合更便捷,也更能在较短时间产生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但同样也存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力后劲不足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内设学部及学部内设院系的设置依据并不一致,纵观国内其他进行学部制改革的高校,情况也基本类似。究竟哪种类型的学部设置依据更合理?哪种学部内设院系的设置方法更合理?至少目前来看,还没有比较明确的结论。

三、学部的功能定位是否准确

学部的功能定位是指高校在进行学部制改革过程中赋予学部的职能或权力,这种职能或权力直接决定了学部在整个大学内部组织层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部制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因校情不一致,改革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对学部的定位也不一样。大连理工大学将学部定位于受学校委托对学部内各学院(系)及教学科研机构进行行政领导和学术管理的一级行政机构,学部内设学院(系)及其他教学科研机构直接对学部负责,完成学校及学部要求的各项学术工作,不再作为一级行政组织而存在。浙江大学将七大学部定位于进行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和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各学科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受学校委托协调所辖院(系)、研究院(中心)的学科建设工作,只担负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履行其他党政职能;各学部所辖的院(系)是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办学任务的基本单元,进行学部制改革时,基本保持原有学院的总体框架和党政职能。江苏师范大学将学部定位于超越学院层次的集成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学术管理组织,是以学科群或专业群为基础,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形成的,是受学校委托、组织协调所辖学院(研究院)工作的学术机构,而不是一级行政机构。

判断学部的定位是否准确,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由于学部制改革时间尚短,其改革的成效和目标并没有完全显现,因此,从客观方面还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主观方面,由于学部制改革可能涉及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学校内相关师生对于学部定位是否准确的判断可能会存在较大差距,但不管差距多大,学校内相关师生的主观反应也是判断学部定位是否准确的重要依据。三所高校对学部定位是否准确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大连理工大学选择学部定位“准确”和“较准确”的人数分别为10人和18人,选择“基本准确”的人数为8人,而选择“不准确”和“不好判断”的人数分别为3人和4人;浙江大学选择学部定位“准确”和“较准确”的人数分别为10人和15人,选择“基本准确”的人数为12人,而选择“不准确”和“不好判断”的人数分别为4人和5人;江苏师范大学选择学部定位“准确”和“较准确”的人数分别为2人和10人,选择“基本准确”的人数为20人,而选择“不准确”和“不好判断”的人数分别为10人和8人。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师生对本校学部的定位大多持肯定意见,少数师生持否定意见或存在异议。另外,在三所高校进行的访谈中,相关师生对学部的定位也基本持肯定性意见。个别持否定意见的访谈者,认为学部的定位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成立学部的主要目的是彰显学术权力,但如果将学部定位于行政机构,学术权力依然处于行政权力的支配和控制下,彰显学术权力依然任重道远。但也有老师认为,如果纯粹将学部定位于学术性组织,学术权力的彰显似乎又缺少行政权力的有力支持,彰显学术权力仍然困难重重。

四、学部的层级结构是否合适

学部的层级结构是指高校实行学部制改革后,学部及其内设各院系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层级关系和排列顺序,是为实现学部制改革目标而采取的职、责、权分工协作体系。在实行学部制改革的高校中,虽然成立学部的主要目的基本都是一致的,但学部在学校管理层级中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层级结构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第一种是校—学部—院(系)—研究所四级模式,这种模式的院与系都是学部下属的一级组织,在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上地位是一样的,院系以下设多个研究所,一般分为“院(系)实部虚”和“部实院(系)虚”两种情况,前者无论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主要集中在院(系)手里,学部只是一个松散的学术联合体;后者学部虽然不是行政管理的实体,但在学术层面上具有较大的权力,可以称为学术管理的实体,而院(系)的学术职能相对缩小,便于学部统筹。第二种是校—学部—学院(或研究所)三级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部一般为具有党政权力的实体组织,学部以下设多个学院和多个研究所,学院以下不再设系或研究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院内部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和协调学院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如果学部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因人员、专业的增多,使学院之间产生内部摩擦,使学部成为一个“大学院”,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三种是校—学部—学院—系(研究所)四级模式,学部以下设多个学院,学院以下再设多个系或研究所,系主要承担学术功能,系以下不再设教研室或研究所,这种类型的学部一般不是一级行政性机构,主要行使学术性职能,如湖南大学的学部制。第四种是校—学部—院—系—教研室(研究所)五级模式,即在原来的校—院—系—教研室(研究所)四级基础上增加了学部一级,问题是管理层次太多,致使管理人员和管理程序太多,不太利于学科、专业之间的快速沟通和融合,如厦门大学的学部制。第五种是混合型模式,即在学校中同时存在校一学部—院(系)—研究所(教研室)四级模式,也有校一学部-学院一系(教研室或研究所)四级模式,也有校一院—系(教研室或研究所)三级模式或校一院—系—教研室或研究所四级模式,如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的学部制。

作为一个以专业学术人员为主体的专业组织,大学应该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地方,而这些都要求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大学组织内各成员之间、组织内各个子系统之间保持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和无序状态,大学专业人员才能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组织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如果大学组织是一种等级森严、秩序严谨、纪律严明、分工明确的“有序层级组织”,大学专业人员的思想必然会受到限制,主动性、创造性将难以发挥。正如伯顿·克拉克在论述高等教育系统有序和无序的矛盾时所说,“学术系统与其说是从一种观点看世界的专业人员紧密结合起来的群体,不如说是许多类型专业人员的松散结合”[4]。因此,学部制改革应尽量以不增加甚至减少高校内部的管理层级为基本原则,如果学部制改革后反而增加了校内的管理层级,则会不利于专业人员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上述学部的五种层级结构中,从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角度看,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学术人员的流动,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中,学部虽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是过多的学术层级不仅给管理带来了困难,而且给专业人员在学部范围内的交叉和流动制造了困难。

五、学部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

高校在进行学部制改革后,无论成立的学部是行政性组织还是学术性组织,都要承担一定的组织职能,因此都需要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架构来完成相应的组织职能。大连理工大学成立的学部属于实体性行政组织,其组织架构主要由党政机构、群团组织和学术组织三部分组成,党政机构主要由党政领导班子和党的组织机构组成,群团组织由工会和共青团委员会等组成,学术组织主要由学术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成。浙江大学成立的学部主要属于学术性组织,只负有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履行其他党政职能,其基本组织架构由党政机构和学术组织构成,具体如下:学部制改革初期设立党委或党工委,作为学校党委的派出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学部内各学院(系)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但鉴于学院(系)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架构和职能比较健全,2014年1月浙江大学出台《关于优化学部制改革的通知》,规定不再设立学部党委或党工委;学部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或专业技术职务与岗位评聘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分别承担相应学术职责;各学部根据规模大小设立学部办公室(或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继续教育办公室等,负责协调所属各院(系)相关工作。江苏师范大学成立的学部属于学术性管理组织,主要行使学术管理职能,其基本架构是“一部两院两中心”。即每个学部对应协调一个研究院和若干个学院,并相应整合成立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实验中心两个服务平台,形成以“一部两院两中心”为主体的学部组织架构。学部下设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负责学术性事务。由于学部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因此学部除办公室外不再设立其他党政机构。无论是行政性学部还是学术性学部,承担学术性职能都是其主要功能,因此,组织架构中完成学术性职能的组成部分应是其主要部分。

从以上三所高校的学部组织架构可以看出,虽然并不一样,但学部中的学术组织都是组织架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都采取了委员会的组织模式,有利于充分落实教授治学,实现学术事务的民主管理。

进行学部制改革,除了学术性目的之外,健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其重要目的。从三所高校的学部组织架构来看,由于学术组织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较好的达到了彰显学术权力的目的,但是否体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要求,需要认真审视。大连理工大学将原先分散于各学院(系)的人、财、物等党政管理权统一集中到学部,在学部层面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以实现统一集中的党政管理,内设各学院(系)及教学科研机构不再设各种党政办公机构,主要承担教学、科研等学术职能,这种组织架构基本体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要求。浙江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时,基本保持原有各学院的总体框架和党政职能,虽然成立的学部只承担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履行其他党政职能,但在进行学部的组织架构时,却又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党政管理系统,这样的学部组织架构似乎与精简高效的管理要求不相符合。由于江苏师范大学成立的学部是纯学术性组织,其组织架构主要体现了学术职能,学部下的各学院仍然承担各自的党政管理职能,这样的学部定位和组织架构也很难体现出精简高效的管理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学部的组织架构不仅彰显了学术权力,而且体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要求,那么学部的组织架构就基本是合理的,如果只体现了其中一方面,学部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六、学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

虽然制度的多少与学部的运行是否完善不一定成正比,但缺少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学部运转的规范与流畅将难以保证。比较而言,在大连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大家对学部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意见更多一些,这可能与两所高校出台的关于学部的规章制度较少有关。2011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管理若干规定(暂行)》,这是自2007年7月开始进行学部制改革至2010年底学部制改革初步完成后,大连理工大学出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规范和理顺学部制管理机制的文件。而浙江大学分别于2008 年7月和11月出台了《关于调整和加强学部功能的若干意见(试行)》和《浙江大学工学部章程(试行)》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学部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学部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然后学部制改革才正式付诸实施。相比较而言,江苏师范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出台的文件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在进行学部制改革试点之初,2012年9月就出台了《江苏师范大学学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学部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学部的设置和功能、学部制改革试点的安排做出了规定和要求,然后才开始成立了3个试点学部。在学部制改革过程中,又及时制定出台了《江苏师范大学学部章程(试行)》和《江苏师范大学学部制实施办法(试行)》两个文件,保障了学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除了与制度健全与否相关外,还与学部的层级关系和组织架构直接相关。一般来说,高校进行学部制改革后,层级结构越多、层级关系越复杂、学部的组织架构越复杂,学部需要处理的事务和上下级关系就越多,学部的运行就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障碍或问题。就三所高校而言,大连理工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后,虽然增加了学部一级,但由于成立的学部属于实体性学部,而原先的院系成为只承担学术职能的基层学术组织,其地位相当于学部制改革前各院系下属的教研室或研究所。因此,大连理工大学的层级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单从这方面看,学部的运行将不会遇到太多障碍;但由于成立的学部一般都比较大,其组织架构也比较复杂,相当于把原先的几个院系合并成一个大学院,学部需要处理的行政和学术事务非常多,如果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学部的运行很难做到顺畅和规范。浙江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成立的学部主要行使学术性职能,学部所属各院系基本保持原有的组织框架和模式,此种学部相当于增加了一级学术管理组织,虽然学部的组织架构相对简单,但由于缺少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有力支持,学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并不少,这就更需要通过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来保证学部的有效运转。

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学部制改革是否真正适合中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是否真能解决大学中存在的学术权力弱化等问题尚难以定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和疑惑,究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大学的学部制改革呢?毫无疑问,由于学部制改革的时间尚短,改革的成效还不够明显,特别是由于学部制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疑惑,因此必然对中国大学继续推进学部制改革形成明显的挑战和抑制。不过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为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提供了外部压力,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层面积极主动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又为高校推进学部制改革提供了充分缘由和源源动力。因此,既要允许改革取得成功,也要能接受改革存在问题甚至失败,更要在认真总结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抓中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善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善于学习经验和做法,因校而异,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成效。

[1]翟亚军,王战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嬗变[J].现代教育管理,2009,(7):42-44.

[2]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2006,(2):73-76.

[3]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8):42-44.

[4][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玉承绪,徐辉,殷企平,蒋恒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0.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于翔)

Reflection on the Reform of Faculty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Based on

HAN Qia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

The reform of faculty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faculty system i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and confusions in the reform of faculty system.As a consequence,six aspects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faculty system are illustrated,including whether the reform is necessary,whether the setup is reasonable,whether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is accurate,whether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s appropriate,whether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is perfect,with an aim of develop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faculty system reform.Promote the reform of faculty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we need not only a rational analysis and reflection,but the right attitude and actual actions.

faculty system;reform;reflection

G647.1

A

1674-5485(2015)09-0040-06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变革视域下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研究”(613Y26)。

韩强(1978-),男,山东安丘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大连理工大学学部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素描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绘画作品选登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
伪随机码掩蔽的扩频信息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