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义丰小学(224022) 王晓明
化“误”为“悟”,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江苏盐城市义丰小学(224022) 王晓明
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讨论探究自主发现错误的症结所在,将错误有效地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错误 成长契机 纠错
数学教学中,因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时常导致对于同一个问题出现由不同原因促成的不同见解。当处理方法得当的时候,这些不同见解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事实是,这些见解往往会有正误之分。面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教师所采取的态度也各有迥异。其实,错误是促进教学成功的最有利资源。一方面,它印证了我们教学中的疏漏,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对学生错误的有效纠正,是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契机。
花开花谢有着它们自然的程序,以此来比喻人的认知最为恰当不过。教育育人,其实正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见解时,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借着学生兴冲冲的那种势头,假设他们的见解是正确的,并将其引向推理探究的验证过程。当然最后的归宿仍然是要学生明确自己错在哪里,惟其如此才能更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求解半圆的周长时出现大面积的误解,他们时常会忘记半圆是由弧线与一条直径组成的这样一个事实,而简单地理解为圆周长的一半。对此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引导过程:
师:(出示学生的错误解法)对于半圆周长的求解,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解法,究竟对不对呢?先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圆。(学生绘制半圆图形)
师:什么叫做图形的周长?谁能帮我们演示一下?
生:我来。(该生拿着笔,用笔尖围绕半圆划了一圈)这只笔尖所划过的路程就是他的周长。
师:那么,笔尖走过的路径有几条线围成呢?
生:两条,一条是弧线,一条是圆的直径。
师:那么,它的周长应该怎样表示呢?
生:弧线的长度+直径的长度。
师:不错。那么“12π÷2”是在计算什么呢?
生:好像仅仅是弧线的长度,缺了直径的长度,这样计算是不对的,应该……
顺势而为,在这样的纠错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是正向的,他们抱着探究一个新命题的态度走入情境,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再认识,并最终意识到错误原因。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中的疏漏进行了弥补。
生成,在这里仅局限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结论或者错误见解时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人的课堂,出现错误的见解是常态,因此,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以高超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从误区中走出来,积累正面的知识和更加有效的方法。激引辩论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自己举证,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意识,并掌握这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
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段,有一部分学生总会想当然地将分数的基本性质“扩展”到“分子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这样的误区当中。为了纠正这种误区,教师组织了这样一段教学:
师: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生:给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记得真熟练。那么,猜想“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对吗?
学生意见发生分歧,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观点一致的作为一方,将全班分成赞同和不赞同两方,学生就此展开一场辩论。辩论中,双方学生多方举例,全班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辩证学习,并最终确定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辩证的过程直接赠送给我们的,是学生对真理的深刻认识,而同时也附带着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考究一个结论,怎样去确认一条规律,这是一个知识与方法双赢的结局。
实际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个别学生出现一些奇怪的解题思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方面,班级授课制的本质属性决定,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解决每一个问题,尤其是个别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通常这样的学生个性差异太过鲜明,不能够较好地融入到集体探讨环境当中去。所以,耐心地帮助这些学生,也是纠正学生错误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有一位学生总是无法灵活应用混合运算的法则,无论作业还是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于是,教师准备了个别辅导方案:
师:你知道四则运算的法则吗?
生: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师:那好,你看看这道题怎么算?出示“45×(39-38)”。
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对呀,那么混合运算法则你说的完整了吗?
……
就这样,教师一步步引导点拨,直到这位学生将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完整地掌握之后,又让他自己举例来展示,直到他将这一知识牢牢掌握为止。
总而言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在心理上将帮助学生纠错当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讨论探究自主发现错误的症结所在,并有效地突破认知误区,化“误”为“悟”,将错误有效地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责编 罗 艳)
G623.5
A
1007-9068(2015)05-081